一种组合型多级净化生物滤池及其实施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359528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8: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环境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型多级净化生物滤池及其实施方法,包括依次串联连接且相邻池体连接通道交错设置的沉淀池、纤维填料池、微藻池和滤料池,所述纤维填料池内设置有若干用于进行生化处理的纤维填料,所述微藻池内设置有包含若干个其内填充有用于去除水体有机物、减碳增氧的微藻的透明箱体的支撑板,所述滤料区包括缓冲区和填充有用于拦截水体杂质的滤料的填料区,生物滤池还设置有反冲洗系统,其中包括用于控制反冲洗强度的翻板阀。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组合利用具有不同净化作用的滤池对污水进行杂质沉淀、去除有机物和过滤吸附等,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好、净化效率高,并通过定期对滤池进行反冲洗,进一步保证其净化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型多级净化生物滤池及其实施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环境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型多级净化生物滤池及其实施方法。

技术介绍

[0002][0003]常见的污水处理措施有:从源头减少污染物、对已被污染的水体处理至符合排放标准等,对已被污染的水体处理至符合排放标准一项中的污水处理技术按其作用原理和去除的对象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其中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使污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被降解并转化为无害物质,使污水得以净化。污水处理生物法中常见的工艺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其中生物滤池作为生物膜法工艺中的一种,因其污水处理效果较好而被广泛应用,但普通也存在如水体环境容易恶化而影响周遭环境、不适用于处理水量较大的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等问题,其处理污水的效果及效率与化学法仍存在一定差距。此外,传统污水处理在反硝化脱氮和好氧吸磷时均需消耗COD,释放CO2。因此污水处理行业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型多级净化生物滤池及其实施方法,该生物滤池联合使用具有不同净化效果的滤池对污水进行有效、高效的净化,减少污水中各类污染物从而使其满足排放要求的同时实现降碳减排;此外,通过对多级净化生物滤池内各池体结构进行合理化设计,满足不同池体反冲洗强度差异的需求,保护池内微生物膜使其维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另外,还可对部分水处理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型多级净化生物滤池,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沉淀池、纤维填料池、微藻池和滤料池,所述沉淀池与所述纤维填料池间设置有第一通道并通过其相互连通,所述纤维填料池与所述微藻池间设置有第二通道并通过其相互连通,所述微藻池与所述滤料池间设置有第三通道并通过其相互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交错设置;所述沉淀池远离所述第一通道一侧池壁上设置有进水管及其控制阀,所述沉淀池池壁底部上设置有排泥管;所述纤维填料池上部在其长度方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根固定绳,每根所述固定绳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串纤维填料,所述纤维填料包括若干个串联的纤维填料球;所述微藻池上部在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沿其长度方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透明中空状箱体,所述箱体上均匀开设有微孔且其内部空腔处填充有微藻;所述滤料池包括通过密布滤孔的滤网板分隔形成的缓冲区和填料区,所述缓冲区连通所述第三通道;所述填料区一侧池壁上设置有出水管及其控制阀,所述填料区内填充
有滤料,所述滤料孔径大于所述滤网板滤孔孔径。
[0006]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作用于所述沉淀池池底并与所述排泥管相互配合的刮泥板。
[0007]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区内设置有翻板闸,所述翻板闸门可活动区域覆盖所述滤网板。
[0008]进一步的,所述填料区一侧设置有反冲洗进水管和进气管,所述缓冲区一侧和所述沉淀池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反冲洗排水管和第二反冲洗排水管,所述反冲洗进水管、所述进气管、所述第一反冲洗排水管和所述第二反冲洗排水管上均设置有控制阀。
[0009]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上设置用以相互连通的回流管及其控制阀。
[001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通过转轴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微藻池内两侧池壁上,所述转轴一端设置有电机及其控制端,所述电机输出端与所述转轴传动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纤维填料池内设置有曝气设备;所述曝气设备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纤维填料池内其与所述微藻池衔接的侧壁上及侧壁顶端上的微孔曝气装置及太阳能光伏板,所述太阳能光伏板连接所述微孔曝气装置并向所述微孔曝气装置供能。
[0012]进一步的,所述所述箱体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其远离所述支撑板一端为可拆卸端盖。
[0013]进一步的,所述滤料为石英砂、无烟煤、陶粒、活性炭、锰砂、鹅卵石和活性氧化铝中的一种或几种以及缓释碳源填料。
[0014]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在于,提供上述组合型多级净化生物滤池的实施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污水自沉淀池一侧的进水管进入沉淀池内并进行一段时间的静置,去除污水中的40%可沉物、油脂和漂浮物及20%BOD;步骤二:经沉淀池预处理后的污水经由第一通道进入纤维填料池内,进行C/N/P污染物的生化处理;步骤三:污水经由第二通道从纤维填料池进入微藻池内,利用微藻的光合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氮磷和有机污染物;步骤四:污水经由第三通道从微藻池进入滤料池内并依次流经滤料池内的缓冲区和填料区,污水在缓冲区内沉淀部分其携带的纤维填料区中脱落的生物膜后进入填料区,滤料区填料上附着的生物利用碳源对污水进行脱氮深度处理,同时滤料拦截污水中坏死的微藻漂浮物,经过净化处理后的污水从出水管排出;步骤五:当遇异常情况出水管处的出水水质较差时,关闭出水管处阀门,使污水经由回流管回流至进水管处,再次进入生物滤池内进行上述步骤一至步骤四中的水质净化处理。
[0015]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获得了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组合型多级净化生物滤池,通过各个滤池的联合作用,对污水进行杂质沉淀、去除有机物和过滤吸附等,从而有效净化污水,使经净化处理后的污水满足排放要求,避免其对环境水域产生危害作用;其中,微藻池中可转动支撑板和曝气装置的设置,
分别充分满足及利用了微藻的生长特性和光合作用效果,降低能耗的同时促进氮磷等物质的循环利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污水的净化效果。本专利技术中的生物滤池还设置有可进行全池反洗和对所述填料区单独反洗的反冲洗系统,其中的翻板闸可提供不同的反冲洗强度,保证反冲洗效率的同时避免对纤维填料生物膜的破坏,更进一步保证生物滤池的净化效果。
[0016]应当理解,前述构思以及在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额外构思的所有组合只要在这样的构思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都可以被视为本公开的专利技术主题的一部分。
[0017]结合附图从下面的描述中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教导的前述和其他方面、实施例和特征。本专利技术的其他附加方面例如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和/或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中显见,或通过根据本专利技术教导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实践中得知。
附图说明
[0018]附图不意在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在各个图中示出的每个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组成部分可以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为了清晰起见,在每个图中,并非每个组成部分均被标记。现在,将通过例子并参考附图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的实施例,其中: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组合型多级净化生物滤池的俯视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微藻池内支撑板和箱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纤维填料池的主视图。
[0019]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1

沉淀池、11

进水管、12

排泥管、13

刮泥板、14

第二反冲洗排水管、2

纤维填料池、21

固定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型多级净化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沉淀池(1)、纤维填料池(2)、微藻池(3)和滤料池(4),所述沉淀池(1)与所述纤维填料池(2)间设置有第一通道(5)并通过其相互连通,所述纤维填料池(2)与所述微藻池(3)间设置有第二通道(6)并通过其相互连通,所述微藻池(3)与所述滤料池(4)间设置有第三通道(7)并通过其相互连通,所述第一通道(5)、第二通道(6)和第三通道(7)交错设置;所述沉淀池(1)远离所述第一通道(5)一侧池壁上设置有进水管(11)及其控制阀,所述沉淀池(1)池壁底部上设置有排泥管(12);所述纤维填料池(2)上部在其长度方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根固定绳(21),每根所述固定绳(21)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串纤维填料(22),所述纤维填料(22)包括若干个串联的纤维填料球;所述微藻池(3)上部在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支撑板(31),所述支撑板(31)沿其长度方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透明中空状箱体(32),所述箱体(32)上均匀开设有微孔且其内部空腔处填充有微藻;所述滤料池(4)包括通过密布滤孔的滤网板(48)分隔形成的缓冲区(41)和填料区(42),所述缓冲区(41)连通所述第三通道(7);所述填料区(42)一侧池壁上设置有出水管(43)及其控制阀,所述填料区(42)内填充有滤料,所述滤料孔径大于所述滤网板(48)滤孔孔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型多级净化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内设置有作用于所述沉淀池(1)池底并与所述排泥管(12)相互配合的刮泥板(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型多级净化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区(41)内设置有翻板闸(44),所述翻板闸(44)门可活动区域覆盖所述滤网板(48)。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组合型多级净化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区(42)一侧设置有反冲洗进水管(45)和进气管(46),所述缓冲区(41)一侧和所述沉淀池(1)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反冲洗排水管(47)和第二反冲洗排水管(14),所述反冲洗进水管(45)、所述进气管(46)、所述第一反冲洗排水管(47)和所述第二反冲洗排水管(14)上均设置有控制阀。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龙张瑞斌潘卓兮何君刘清泉陈露莹朱雅宁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龙腾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