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布式屋顶光伏接入方案智能生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356322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8: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分布式光伏接入,具体涉及一种分布式屋顶光伏接入方案智能生成方法,对屋顶装机容量进行测算;根据用户户号,关联获取屋顶资源供电电源点、计量数据,实现屋顶资源与电网数据的数据融合;基于数据融合结果,根据装机容量大小选择不同的接入点进行电网承载力分析,并生成原电源点接入方案、接入方案可选集;计算接入方案可选集中各接入方案的不同接入点的反向负载率、正向负载率和接入距离,并优选出最佳接入方案;基于最佳接入方案、原电源点接入方案,根据负荷集中时间点,评估接入时序;推荐各类型屋顶的光伏接入运营模式;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克服所存在的分布式屋顶光伏接入并网不够科学合理,容易对电网造成局部冲击的缺陷。造成局部冲击的缺陷。造成局部冲击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布式屋顶光伏接入方案智能生成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分布式光伏接入,具体涉及一种分布式屋顶光伏接入方案智能生成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能已经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二次能源。近年来,在能源紧张、环保压力不断增大的环境下,促进了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充分发挥了光伏发电与分布式两种技术的综合优势,成为了新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实现方式。
[0003]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高渗透率地接入配电网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新能源企业急于抢占光伏市场,在未充分考虑电网实际和规划的前提下,容易出现无序建设的情况。建设分布式屋顶光伏需要考虑的因素相较于集中式光伏更加复杂,目前由于缺乏屋顶资源多因素评估模型,导致分布式屋顶光伏选址布局不合理,容易对电网造成局部冲击,给电网工作的稳定性带来较大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屋顶光伏接入方案智能生成方法,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分布式屋顶光伏接入并网不够科学合理,容易对电网造成局部冲击的缺陷。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8]一种分布式屋顶光伏接入方案智能生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S1、对屋顶装机容量进行测算;
[0010]S2、根据用户户号,关联获取屋顶资源供电电源点、计量数据,实现屋顶资源与电网数据的数据融合;
[0011]S3、基于数据融合结果,根据装机容量大小选择不同的接入点进行电网承载力分析,并生成原电源点接入方案、接入方案可选集;
[0012]S4、计算接入方案可选集中各接入方案的不同接入点的反向负载率、正向负载率和接入距离,并优选出最佳接入方案;
[0013]S5、基于最佳接入方案、原电源点接入方案,根据负荷集中时间点,评估接入时序;
[0014]S6、推荐各类型屋顶的光伏接入运营模式。
[0015]优选地,S1中对屋顶装机容量进行测算,包括:
[0016]获取用户屋顶面积、行业类型和单位可建设容量,采用下式计算屋顶装机容量:
[0017]P
i
=M
i
*W
i
*S
i
[0018]其中,i为建筑类型编号,P
i
为辖区内第i类建筑可开发的屋顶光伏装机容量,M
i

第i类建筑的可利用屋顶面积占比,W
i
为第i类建筑的单位可利用屋顶面积建设容量,S
i
为第i类建筑的屋顶测绘面积。
[0019]优选地,S2中根据用户户号,关联获取屋顶资源供电电源点、计量数据,实现屋顶资源与电网数据的数据融合,包括:
[0020]当装机容量≤400kW时,关联获取原配变及配变所属线路信息;
[0021]当400kW<装机容量≤6MW,或6MW<装机容量时,关联所属原线路信息。
[0022]优选地,S3中基于数据融合结果,根据装机容量大小选择不同的接入点进行电网承载力分析,包括:
[0023]采用下式计算不同接入点的反向负载率λ
i
,从而得出承载力等级:
[0024][0025]其中,P
Di
为分布式屋顶光伏在时刻i的出力,P
Li
为待评估变电站/线路在时刻i的现状网供负荷,S
e
为变电站/线路的实际运行限值。
[0026]优选地,所述计算不同接入点的反向负载率λ
i
,从而得出承载力等级,包括:
[0027]当装机容量≤400kW时,通过原有配变低压侧并网,计算所属配变承载力等级,若配变承载力等级不足,则向上归集至配变所属10kV线路,计算所属线路承载力等级;
[0028]当400kW<装机容量≤6MW时,通过原有10kV线路并网,计算所属线路承载力等级;
[0029]当6MW<装机容量时,优先计算所属线路承载力等级。
[0030]优选地,所述生成原电源点接入方案、接入方案可选集,包括:
[0031]若原电源点所属配变或线路可以承载,则生成原电源点接入方案;
[0032]若多个屋顶归集至同一条线路,导致该线路承载力不足,则将接入至同一条线路的屋顶装机容量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逐一计算电网承载力等级,若电网承载力等级在临界范围内,则生成原电源点接入方案,否则根据屋顶装机容量生成包含多种接入方案的接入方案可选集。
[0033]优选地,S4中计算接入方案可选集中各接入方案的不同接入点的反向负载率、正向负载率和接入距离,并优选出最佳接入方案,包括:
[0034]基于计算结果,系统自动优选接入距离最短的接入方案作为最佳接入方案,其余的接入方案可选集供人工干预选择最佳接入方案。
[0035]优选地,S5中基于最佳接入方案、原电源点接入方案,根据负荷集中时间点,评估接入时序,包括:
[0036]基于屋顶光伏并网点的反向负载率λ
i
对承载力等级进行分级,当λ
i
≤0时承载力等级为充裕,当0<λ
i
≤20%时承载力等级为较为充裕,当20%<λ
i
≤50%时承载力等级为尚可,当50%<λ
i
≤80%时承载力等级为局部紧张,当80%<λ
i
时承载力等级为能力不足;
[0037]基于屋顶光伏并网点的反向负载率λ
i
对承载力等级进行配色,当λ
i
≤0时承载力等级为绿色,当0<λ
i
≤80%时承载力等级为黄色,当80%<λ
i
时承载力等级为红色;
[0038]屋顶光伏并网点所属线路的峰值负荷集中在10

15点之间时划分为第一批次接入,其余划分为第二批次接入;屋顶光伏并网点所属配变或线路的承载力等级为能力不足,即承载力等级为红色时,建议考虑分批接入。
[0039]优选地,S6中推荐各类型屋顶的光伏接入运营模式,包括:
[0040]对于工商业类型的屋顶,推荐“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光伏接入运营模式;
[0041]对于公共建筑/党政机关类型的屋顶,计算消纳比例,根据消纳比例推荐光伏接入运营模式。
[0042]优选地,所述对于公共建筑/党政机关类型的屋顶,计算消纳比例,根据消纳比例推荐光伏接入运营模式,包括:
[0043]采用下式计算消纳比例Ri:
[0044]Ri=Eg/Ep*100%
[0045]其中,Eg为用户年均用电量,Ep为分布式屋顶光伏年发电量,Ep=H*P
i
*K1,H为当地标准日照小时数,P
i
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布式屋顶光伏接入方案智能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对屋顶装机容量进行测算;S2、根据用户户号,关联获取屋顶资源供电电源点、计量数据,实现屋顶资源与电网数据的数据融合;S3、基于数据融合结果,根据装机容量大小选择不同的接入点进行电网承载力分析,并生成原电源点接入方案、接入方案可选集;S4、计算接入方案可选集中各接入方案的不同接入点的反向负载率、正向负载率和接入距离,并优选出最佳接入方案;S5、基于最佳接入方案、原电源点接入方案,根据负荷集中时间点,评估接入时序;S6、推荐各类型屋顶的光伏接入运营模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屋顶光伏接入方案智能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对屋顶装机容量进行测算,包括:获取用户屋顶面积、行业类型和单位可建设容量,采用下式计算屋顶装机容量:P
i
=M
i
*W
i
*S
i
其中,i为建筑类型编号,P
i
为辖区内第i类建筑可开发的屋顶光伏装机容量,M
i
为第i类建筑的可利用屋顶面积占比,W
i
为第i类建筑的单位可利用屋顶面积建设容量,S
i
为第i类建筑的屋顶测绘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屋顶光伏接入方案智能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根据用户户号,关联获取屋顶资源供电电源点、计量数据,实现屋顶资源与电网数据的数据融合,包括:当装机容量≤400kW时,关联获取原配变及配变所属线路信息;当400kW<装机容量≤6MW,或6MW<装机容量时,关联所属原线路信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屋顶光伏接入方案智能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基于数据融合结果,根据装机容量大小选择不同的接入点进行电网承载力分析,包括:采用下式计算不同接入点的反向负载率λ
i
,从而得出承载力等级:其中,P
Di
为分布式屋顶光伏在时刻i的出力,P
Li
为待评估变电站/线路在时刻i的现状网供负荷,S
e
为变电站/线路的实际运行限值。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布式屋顶光伏接入方案智能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不同接入点的反向负载率λ
i
,从而得出承载力等级,包括:当装机容量≤400kW时,通过原有配变低压侧并网,计算所属配变承载力等级,若配变承载力等级不足,则向上归集至配变所属10kV线路,计算所属线路承载力等级;当400kW<装机容量≤6MW时,通过原有10kV线路并网,计算所属线路承载力等级;当6MW<装机容量时,优先计算所属线路承载力等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布式屋顶光伏接入方案智能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原电源点接入方案、接入方案可选集,包括:若原电源点所属配变或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峰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数升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