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优质水稻种植的抛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53241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8: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抛秧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优质水稻种植的抛秧机,所述车体上安装有承载架,所述承载架的内侧开设有空腔,且承载架的上表面安装有进秧斗,所述承载架的内部位于进秧斗的下方开设有分秧斗,所述车体的尾部安装有分散板,所述分散板上等间距开设有分散槽。通过进秧斗将秧笼输入设备内部,在压板的挤压下使得秧笼与进秧斗内壁相抵,在重力的作用下,秧笼通过分离板,实现秧笼的分离,从而减少秧笼分离的步骤,有利于秧苗之间的分离,通过振动电机使得分离后的秧苗分散并滑落至运输带上,通过凹槽的设置,实现秧苗的盛放并输送至分散板上,通过分散槽的设置,使得秧苗滑落至田地,完成抛秧动作。完成抛秧动作。完成抛秧动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优质水稻种植的抛秧机


[0001]本技术涉及抛秧机
,具体是一种用于优质水稻种植的抛秧机。

技术介绍

[0002]水稻抛秧技术是目前最好的栽培技术,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插秧伤秧和延长生育期问题,主要优势:人工作业劳动强度低、作业效率高、返青快、低节位有效分蘖多、穗型整齐、成熟度好、增产效果明显。
[0003]在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2122308934.X)公布了一种自动排序的水稻抛秧机,包括有驱动部和存放部;存放部固定安装在驱动部顶端的一侧,且自动排序部安装在驱动部的顶部远离存放部的一侧,驱动部远离存放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运输部,且自动排序部可以将水稻秧苗运送至运输部,运输部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抛秧部。但是由于秧苗栽培时通常是在秧笼中进行的,而该设备在使用时,需要优先将秧笼分离,使得秧苗相互分离,影响设备的上料效率。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用于优质水稻种植的抛秧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优质水稻种植的抛秧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优质水稻种植的抛秧机,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上安装有承载架,所述承载架的内侧开设有空腔,且承载架的上表面安装有进秧斗,所述承载架的内部位于进秧斗的下方开设有分秧斗,所述车体的尾部安装有分散板,所述分散板上等间距开设有分散槽,所述车体上位于分散板与空腔之间安装有运输带,所述运输带的上表面均匀开设有凹槽,所述进秧斗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压板,且进秧斗的内部位于压板的对应面等间距安装有分离板,所述分秧斗的下端安装有导板,所述导板上安装有振动电机。
[0006]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秧斗的横截面为梯形结构,所述分离板为半圆结构的构件。
[0007]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压板的一侧与进秧斗之间通过铰链活动连接,且压板的另一侧设有弧形喙。
[0008]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秧斗内底部等间距活动安装有插筒,所述插筒内活动插接有与压板下表面铰接的插杆,所述插杆的下端插入插筒内部并安装有弹簧。
[0009]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分散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
°
,所述分散槽的上端内径为其下端内径的两倍。
[0010]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承载架的两端安装有支架,所述支架为倒“凵”字结构,且支架的两侧等间距安装有托秧架。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新颖,通过进秧斗将秧笼输入设备内部,在压板的挤压下使得秧笼与进秧斗内壁相抵,在重力的作用下,秧笼通过分离板,实现秧笼的分离,从而减少秧笼分离的步骤,有利于秧苗之间的分离,通过振动电机使得分离后的秧苗分散并滑落至运输带上,通过凹槽的设置,实现秧苗的盛放并输送至分散板上,通过分散槽的设置,使得秧苗滑落至田地,完成抛秧动作。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一种用于优质水稻种植的抛秧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一种用于优质水稻种植的抛秧机中承载架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一种用于优质水稻种植的抛秧机图2中A处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车体;2、承载架;3、进秧斗;4、托秧架;5、运输带;6、凹槽;7、分散板;8、分散槽;9、空腔;10、分秧斗;11、分离板;12、导板;13、振动电机;14、压板;15、插筒;16、插杆;17、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16]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用于优质水稻种植的抛秧机,包括车体1,车体1上安装有承载架2,承载架2的内侧开设有空腔9,且承载架2的上表面安装有进秧斗3,承载架2的内部位于进秧斗3的下方开设有分秧斗10,车体1的尾部安装有分散板7,分散板7上等间距开设有分散槽8,车体1上位于分散板7与空腔9之间安装有运输带5,运输带5的上表面均匀开设有凹槽6,进秧斗3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压板14,且进秧斗3的内部位于压板14的对应面等间距安装有分离板11,分秧斗10的下端安装有导板12,导板12上安装有振动电机13,将秧笼由托秧架4上搬运至进秧斗3内部,通过重力作用下,使得秧笼在进秧斗3内部滑落至设备内部,在此过程中,通过压板14使得秧笼与进秧斗3内壁相抵,继而使得秧笼通过分离板11,实现秧笼的分离,从而减少传统秧笼分离的步骤,有利于秧苗之间的分离,通过振动电机13使得分离后的秧苗分散并滑落至运输带5上,通过凹槽6的设置,实现秧苗的盛放并输送至分散板7上,通过分散槽8的设置,使得秧苗滑落至田地,完成抛秧动作。
[0017]在图2中,进秧斗3的横截面为梯形结构,分离板11为半圆结构的构件,有利于秧笼自动在进秧斗3内部滑动,减少设备的动力输出。
[0018]在图2和图3中,压板14的一侧与进秧斗3之间通过铰链活动连接,且压板14的另一侧设有弧形喙,通过弧形喙的设置避免压板14过度挤压导致秧苗损坏。
[0019]在图2和图3中,进秧斗3内底部等间距活动安装有插筒15,插筒15内活动插接有与压板14下表面铰接的插杆16,插杆16的下端插入插筒15内部并安装有弹簧17,通过弹簧17使得插杆16活动,从而带动压板14与水平面的夹角变化,继而有利于秧笼的挤压固定。
[0020]在图2中,分散板7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
°
,使得秧苗在设备内部自动滑落,减少设备的动力输出,分散槽8的上端内径为其下端内径的两倍,方便秧苗滑落至田地。
[0021]在图1中,承载架2的两端安装有支架,支架为倒“凵”字结构,且支架的两侧等间距安装有托秧架4,有利于秧笼的盛放。
[0022]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在使用时,将秧笼放置在托秧架4上,实现秧苗的备用,将秧笼由托秧架4上搬运至进秧斗3内部,通过重力作用
下,使得秧笼在进秧斗3内部滑落至设备内部,在此过程中,通过压板14使得秧笼与进秧斗3内壁相抵,继而使得秧笼通过分离板11,实现秧笼的分离,从而减少传统秧笼分离的步骤,有利于秧苗之间的分离,通过振动电机13使得分离后的秧苗分散并滑落至运输带5上,通过凹槽6的设置,实现秧苗的盛放并输送至分散板7上,通过分散槽8的设置,使得秧苗滑落至田地,完成抛秧动作。
[0023]以上所述的,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优质水稻种植的抛秧机,包括车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上安装有承载架(2),所述承载架(2)的内侧开设有空腔(9),且承载架(2)的上表面安装有进秧斗(3),所述承载架(2)的内部位于进秧斗(3)的下方开设有分秧斗(10),所述车体(1)的尾部安装有分散板(7),所述分散板(7)上等间距开设有分散槽(8),所述车体(1)上位于分散板(7)与空腔(9)之间安装有运输带(5),所述运输带(5)的上表面均匀开设有凹槽(6),所述进秧斗(3)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压板(14),且进秧斗(3)的内部位于压板(14)的对应面等间距安装有分离板(11),所述分秧斗(10)的下端安装有导板(12),所述导板(12)上安装有振动电机(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优质水稻种植的抛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秧斗(3)的横截面为梯形结构,所述分离板(11)为半圆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善斌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诗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