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氨煤混合燃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34668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氨煤混合燃烧系统,所述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包括:燃料储罐装置、燃烧锅炉、输送组件和SCR反应器。燃料储罐装置包括出料口,燃烧锅炉包括依次相连的锅炉段和排气段,排气段包括排气口,排气口设在排气段远离锅炉段一侧,输送组件连通出料口与燃烧锅炉,输送组件包括燃烧器支路和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第四支路,燃烧器支路的出口与锅炉段相连,第一支路的出口与排气段相连且邻近锅炉段设置,第二支路的出口与第三支路的出口与排气段相连且均位于第一支路的出口的下游,第四支路的出口邻近排气口设置,SCR反应器设在第四支路的出口与排气口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能够实现氨气的梯级利用,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体的排放。体的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氨煤混合燃烧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燃烧设备
,具体地,涉及一种氨煤混合燃烧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氨替代传统化石燃料,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目前国内发电设备以燃煤发电为主。相关技术中,煤粉燃烧过程中会利用煤粉与氨气混合燃烧,但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氧化氮等有害气体的排放,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氨煤混合燃烧系统,该氨煤混合燃烧系统能够实现氨气的梯级利用,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包括:
[0006]燃料储罐装置,所述燃料储罐装置包括出料口;
[0007]燃烧锅炉,所述燃烧锅炉包括依次相连的锅炉段和排气段,所述排气段包括排气口,所述排气口设在所述排气段远离所述锅炉段一侧,以便排出所述锅炉段产生的气体;
[0008]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连通所述出料口与所述燃烧锅炉,以便将所述燃料储罐装置中的燃料输送至所述燃烧锅炉内,所述输送组件包括燃烧器支路和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第四支路,所述燃烧器支路的出口与所述锅炉段相连,所述第一支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气段相连且邻近所述锅炉段设置,所述第二支路的出口与所述第三支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气段相连且均位于所述第一支路的出口的下游,以便在850℃

1100℃发生SNCR反应,所述第四支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气段相连且邻近所述排气口设置;
[0009]SCR反应器,所述SCR反应器设在所述排气段且位于所述第四支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气口之间。
[001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利用多个支路将氨气输送到燃烧锅炉内,可以将燃烧锅炉燃烧后排出的废气中的一氧化氮还原成氮气,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0011]因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能够实现氨气的梯级利用,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燃烧锅炉包括多个侧壁围成的炉壁和多个燃烧组件,所述炉壁包括安装部,相连的两个所述侧壁之间形成所述安装部,所述燃烧组件有多个,多个所述燃烧组件与多个所述安装部一一对应,所述燃烧组件设在所述安装部上。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燃烧组件包括架体、第一燃烧器组和第二燃烧器组,所述第一燃烧器组包括多个第一燃烧器,所述第一燃烧器包括第一喷口,多个所述第一喷口设在所述架体上沿所述架体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燃烧器组包括多个第二燃烧器,所述第二燃烧器包括第二喷口,多个所述第二喷口设在所述架体上,多个所述第二喷口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燃烧器组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二喷口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燃
烧器组的另一侧,
[0014]所述第二燃烧器包括筒体和点火装置,所述筒体具有燃烧室,所述筒体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喷口,所述点火装置包括点火器和混燃喷嘴,所述混燃喷嘴设在所述燃烧室内,所述混燃喷嘴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空腔以及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用于与氨气气源相连,所述第二进气口用于与空气气源相连,以使空气与氨气在所述空腔内混合形成混合气,所述点火器与所述混燃喷嘴相连,以便点燃所空腔内的混合气
[0015]所述第二燃烧器还包括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一加热器用于加热通入所述第一进气口的氨气,所述第二加热器用于加热通入所述第二进气口的空气。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燃烧器还包括供氨管路和供气管路,所述供氨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氨气气源相连,所述供氨管路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空腔,所述第一加热器设在所述供氨管路上,所述供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空气气源相连,所述供气管路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所述空腔相连,所述第二加热器设在所述供气管路上。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燃烧口和依次相连的点火段和燃烧段,所述点火段在所述混燃喷嘴的高度方向位于所述燃烧段的下方,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均设在所述点火段上,所述燃烧口设在所述燃烧段远离所述点火段的一端,所述点火器设在所述点火段,所述燃烧段的横截面积在由所述点火段指向所述燃烧段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燃喷嘴还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点火段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点火段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第二进气口。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点火段的横截面积沿所述混燃喷嘴的高度方向恒定,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轴线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轴线正交于所述点火段的轴线。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轴线之间具有间隙。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筒体包括内层套管、中层套管和外层套管,所述中层套管套设在所述内层套管外侧,所述外层套管套设在所述中层套管外侧,所述内层套管的一端用于通入燃料,所述中层套管的一端和所述外层套管的一端均用于通入空气,所述内层套管包括管腔,所述管腔邻近所述内层套管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燃烧室。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层套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内层套管的另一端和所述外层套管的另一端之间。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的燃烧锅炉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的燃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的燃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的第二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的混燃喷嘴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的混燃喷嘴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8是图7中A

A处的剖视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
[0032]燃料储罐装置1;液氨储罐11;液氨蒸发器12;出料口121;
[0033]燃烧锅炉2;锅炉段21;排气段22;排气口221;炉壁23;安装部231;燃烧组件24;架体241;第一燃烧器242;第一喷口2421;
[0034]第二燃烧器3;筒体31;第二喷口311;内层套管312;燃烧室3121;中层套管313;外层套管314;
[0035]点火装置32;点火器321;混燃喷嘴322;壳体3221;空腔3222;点火段32211;第一进气口32212;第二进气口32213;燃烧段32214;燃烧口32215;第一连接管3223;第二连接管3224;
[0036]供氨管路4;第一加热器41;
[0037]供气管路5;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料储罐装置,所述燃料储罐装置包括出料口;燃烧锅炉,所述燃烧锅炉包括依次相连的锅炉段和排气段,所述排气段包括排气口,所述排气口设在所述排气段远离所述锅炉段一侧,以便排出所述锅炉段产生的气体;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连通所述出料口与所述燃烧锅炉,以便将所述燃料储罐装置中的燃料输送至所述燃烧锅炉内,所述输送组件包括燃烧器支路和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第四支路,所述燃烧器支路的出口与所述锅炉段相连,所述第一支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气段相连且邻近所述锅炉段设置,所述第二支路的出口与所述第三支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气段相连且均位于所述第一支路的出口的下游,以便在850℃

1100℃发生SNCR反应,所述第四支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气段相连且邻近所述排气口设置;SCR反应器,所述SCR反应器设在所述排气段且位于所述第四支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气口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锅炉包括多个侧壁围成的炉壁和多个燃烧组件,所述炉壁包括安装部,相连的两个所述侧壁之间形成所述安装部,所述燃烧组件有多个,多个所述燃烧组件与多个所述安装部一一对应,所述燃烧组件设在所述安装部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氨煤混合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组件包括架体、第一燃烧器组和第二燃烧器组,所述第一燃烧器组包括多个第一燃烧器,所述第一燃烧器包括第一喷口,多个所述第一喷口设在所述架体上沿所述架体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燃烧器组包括多个第二燃烧器,所述第二燃烧器包括第二喷口,多个所述第二喷口设在所述架体上,多个所述第二喷口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燃烧器组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二喷口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燃烧器组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燃烧器包括筒体和点火装置,所述筒体具有燃烧室,所述筒体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喷口,所述点火装置包括点火器和混燃喷嘴,所述混燃喷嘴设在所述燃烧室内,所述混燃喷嘴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空腔以及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用于与氨气气源相连,所述第二进气口用于与空气气源相连,以使空气与氨气在所述空腔内混合形成混合气,所述点火器与所述混燃喷嘴相连,以便点燃所空腔内的混合气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波白发琪王志超姚伟贾子秀向小凤赵晨周科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