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45630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7: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在使用时,外接固定组件将传热管束组固定在外部热源上,第一接触导热端通过与外部热源直接接触,进而将外部热源的热量传输至第二接触导热端和第三接触导热端上;散热芯体通过与第二接触导热端和第三接触导热端直接接触,进而并将热量吸收;最后通过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二散热风扇工作,进而形成左侧散热风道和右侧散热风道同时对散热芯体进行散热。由此可见,该双风道高效散热器通过传热管束组将产生的热量导入至散热芯体中,利用散热芯体使得散热面积增大,同时通过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二散热风扇使得散热芯体内而形成良好的空气回流,使得热量向外传输快,散热效果极佳。散热效果极佳。散热效果极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风道高效散热器


[0001]本技术属于散热器
,尤其涉及一种双风道高效散热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多,因此电子设备内所设置的电子器件(如芯片)也越来越多。一般情况下,在电子设备工作时电子器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这些多余的热量不能快速散去并聚积起来产生高温,很可能会毁坏正在工作的设备,这时散热器便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散热器是附在发热的电子器件上的一层良好导热介质,能够对发热的电子器件进行散热。
[0003]然而,市面上的散热器都是依靠自身的特点来散热的,其散热效果差,无法快速散热,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风道高效散热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散热器都是依靠自身的特点来散热的,其散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包括:
[0006]传热管束组,所述传热管束组的中部汇集形成有第一接触导热端,所述传热管束组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上弯折形成有第二接触导热端和第三接触导热端;
[0007]外接固定组件,所述外接固定组件包覆于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上,用于将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固定于外部热源;
[0008]散热芯体,所述散热芯体套设于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上,用于吸收所述传热管束组上的热量;
[0009]第一散热风扇,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固定连接于所述散热芯体的左侧,用于形成左侧散热风道;
[0010]以及第二散热风扇,所述第二散热风扇固定连接于所述散热芯体的右侧,用于形成右侧散热风道。
[0011]可选地,所述传热管束组包括多根沿着宽度方向依次排列的传热铜管;多根所述传热铜管的中部相邻设置并相互接触,进而形成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多根所述传热铜管的左右两侧间隔设置并相互分离,进而形成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
[0012]可选地,所述散热芯体的左右两侧沿其高度方向贯穿设置有插接通孔,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穿插固定于所述插接通孔中。
[0013]可选地,所述散热芯体包括多个散热片,多个所述散热片并排焊接固定而形成一柱状体结构,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穿设于各所述散热片的左右两侧。
[0014]可选地,多个所述散热片沿着高度方向间隔平行排列,进而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留有排风间隙。
[0015]可选地,多个所述散热片结构相同,均包括散热平板和沿着该散热平板的左右两端向上凸起设置的连接凸起片,各相邻所述散热片中的连接凸起片相互搭靠并焊接成一体,构成所述散热芯体。
[0016]可选地,所述外接固定组件包括管束包覆座和外接臂;所述管束包覆座沿着宽度方向排列设置有管束槽,所述管束包覆座包覆于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上,同时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嵌设于所述管束槽中;两个所述外接臂对称设置于所述管束包覆座的两侧,两个所述外接臂上均开设有紧固孔。
[0017]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结构相同,均包括风扇框架和扇叶转轮;所述风扇框架内部中空形成有一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贯穿所述风扇框架并于该风扇框架的两侧具有一进风口以及一出风口;所述风扇框架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一侧自所述导流通道边缘朝该导流通道内延伸形成有一安装支架;所述扇叶转轮装配于所述安装支架上。
[0018]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结构相同,还包括散热罩网,所述散热罩网装配于所述风扇框架上并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一侧。
[001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风道高效散热器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技术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在使用时,外接固定组件将传热管束组固定在外部热源上,第一接触导热端通过与外部热源直接接触,进而将外部热源的热量传输至第二接触导热端和第三接触导热端上;散热芯体通过与第二接触导热端和第三接触导热端直接接触,进而并将热量吸收;最后通过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二散热风扇工作,进而形成左侧散热风道和右侧散热风道同时对散热芯体进行散热。由此可见,该双风道高效散热器通过传热管束组将产生的热量导入至散热芯体中,利用散热芯体使得散热面积增大,同时通过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二散热风扇使得散热芯体内而形成良好的空气回流,使得热量向外传输快,散热效果极佳。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风道高效散热器的立体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风道高效散热器的分解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传热管束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接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二散热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0027]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28]100、传热管束组;110、第一接触导热端;120、第二接触导热端;130、第三接触导热端;200、外接固定组件;210、管束包覆座;211、管束槽;220、外接臂;221、紧固孔;300、散热芯体;310、插接通孔;320、散热片;330、散热平板;340、连接凸起片;400、第一散热风扇;
500、第二散热风扇;600、传热铜管;700、风扇框架;710、导流通道;720、进风口;730、出风口;740、安装支架;800、扇叶转轮;900、散热罩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传热管束组,所述传热管束组的中部汇集形成有第一接触导热端,所述传热管束组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上弯折形成有第二接触导热端和第三接触导热端;外接固定组件,所述外接固定组件包覆于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上,用于将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固定于外部热源;散热芯体,所述散热芯体套设于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上,用于吸收所述传热管束组上的热量;第一散热风扇,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固定连接于所述散热芯体的左侧,用于形成左侧散热风道;以及第二散热风扇,所述第二散热风扇固定连接于所述散热芯体的右侧,用于形成右侧散热风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管束组包括多根沿着宽度方向依次排列的传热铜管;多根所述传热铜管的中部相邻设置并相互接触,进而形成所述第一接触导热端;多根所述传热铜管的左右两侧间隔设置并相互分离,进而形成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芯体的左右两侧沿其高度方向贯穿设置有插接通孔,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穿插固定于所述插接通孔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道高效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芯体包括多个散热片,多个所述散热片并排焊接固定而形成一柱状体结构,所述第二接触导热端和所述第三接触导热端穿设于各所述散热片的左右两侧。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自辉杨智勇郭燕凌马南成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稳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