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聚氨酯金属面夹芯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45377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7: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强度聚氨酯金属面夹芯板。该技术方案构建了具有多层内支撑结构的复合板材,分担了金属面层与聚氨酯保温材料的受力,并改进了聚氨酯保温材料的成分。具体来看,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表层与芯材之间、以及底层与芯材之间分别增设了夹层,其中上夹层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确保了较高的化学稳定性;下夹层采用PE板,能够以较小的厚度达到较高刚性,同时不会显著提高板材整体自重。芯板成分方面,本发明专利技术以聚醚多元醇为主要成分,采用邻苯二甲酸二苄酯、二异氰酸甲苯酯、十八烷基异氰酸酯复合成分与之缩合,使交联结构和发泡效果得到显著改善。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合理,配方得到优化,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聚氨酯金属面夹芯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板材
,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聚氨酯金属面夹芯板。

技术介绍

[0002]夹心板是由两层成型金属面板(或其他材料面板)和直接在面板中间发泡、熟化成型的高分子隔热内芯组成。夹心板的表层用材常见的有胶合板、纤维板、塑料板和金属薄板;芯材有轻木、橡胶、醋酸纤维、塑料和经树脂浸渍(或不经浸渍)的纸质或布质以及金属的蜂窝结构材料。
[0003]夹心板的表层材料对其物理性能和环境耐受性具有更重要的影响,而芯材则决定着夹芯板的保温、隔音等性能。芯材是具有一定大小的蜂窝状孔格结构材料。通常将牛皮纸逐张用特制的涂胶设备单面滚涂胶料,相邻层纸上涂胶部位错开其距离为两胶条间距的一半,涂胶线宽度为正六角形一边的长度。纸张叠合胶粘成垛,继用铡刀切成一定宽度,然后加热使胶液凝固,将两端拉开,即成六角形蜂窝结构。近年来,以聚氨酯保温材料为芯材的保温板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聚氨酯保温材料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合成材料,它具有比强度高、导热系数小等优点。然而,目前常规聚氨酯芯材的结构强度较差,导致板材整体的机械性能不够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聚氨酯金属面夹芯板的结构强度,一直以来都是本领域中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高强度聚氨酯金属面夹芯板,以解决常规聚氨酯金属面夹芯板的结构强度有待提升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高强度聚氨酯金属面夹芯板,包括表层,上夹层,芯材,下夹层,底层,其中,表层、上夹层、芯材、下夹层、底层五者自上而下依次贴合,所述表层镀锌钢板,所述上夹层为聚四氟乙烯板,所述芯材为聚氨酯保温材料,所述下夹层为PE板,所述底层为铝合金板;所述聚氨酯保温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成分:聚醚多元醇100~120份,邻苯二甲酸二苄酯30~40份,二异氰酸甲苯酯20~40份,十八烷基异氰酸酯10~20份,聚丙烯腈纤维15~20份,三亚乙基四胺6~8份,叔丁醇钠2~3份,二甲基亚砜1~2份,三甲基苯基三溴化铵0.2~0.9份,硫代二乙酸二乙酯0.3~0.5份,1

丙烯
‑3‑
醇0.1~0.4份;所述镀锌钢板的厚度为2~3mm,所述聚四氟乙烯板的厚度为1~2mm,所述芯材的厚度为15~20mm,所述PE板的厚度为1~2mm,所述铝合金板的厚度为2~4mm;芯材与聚四氟乙烯板之间、以及芯材与PE板之间均为粘接固定。
[0007]作为优选,在芯材与聚四氟乙烯板之间、以及芯材与PE板之间具有胶黏剂层,所述胶黏剂层为环氧树脂胶黏剂或聚醋酸乙烯胶黏剂。
[0008]作为优选,所述聚氨酯保温材料还包括1~3重量份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
[0009]作为优选,所述聚氨酯保温材料还包括0.2~3.5重量份的聚苯乙烯磺酸钠。
[0010]作为优选,所述聚氨酯保温材料还包括1.5~2.2重量份的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
[0011]作为优选,所述聚氨酯保温材料还包括0.2~1重量份的聚氧亚甲基蜜胺脲。
[0012]作为优选,所述聚氨酯保温材料还包括1~3重量份的甲基吡咯烷酮。
[0013]作为优选,所述聚氨酯保温材料还包括3~5重量份的2

甲基四氢呋喃。
[0014]作为优选,所述镀锌钢板的厚度为2.3mm,所述聚四氟乙烯板的厚度为1.8mm,所述芯材的厚度为18mm,所述PE板的厚度为1.9mm,所述铝合金板的厚度为3mm。
[0015]作为优选,所述聚氨酯保温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成分:聚醚多元醇110份,邻苯二甲酸二苄酯35份,二异氰酸甲苯酯30份,十八烷基异氰酸酯17份,聚丙烯腈纤维18份,三亚乙基四胺7份,叔丁醇钠2.3份,二甲基亚砜1.5份,三甲基苯基三溴化铵0.6份,硫代二乙酸二乙酯0.4份,1

丙烯
‑3‑
醇0.3份。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强度聚氨酯金属面夹芯板。该技术方案构建了具有多层内支撑结构的复合板材,分担了金属面层与聚氨酯保温材料的受力,并改进了聚氨酯保温材料的成分。具体来看,本专利技术在表层与芯材之间、以及底层与芯材之间分别增设了夹层,其中上夹层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确保了较高的化学稳定性;下夹层采用PE板,能够以较小的厚度达到较高刚性,同时不会显著提高板材整体自重。芯板成分方面,本专利技术以聚醚多元醇为主要成分,采用邻苯二甲酸二苄酯、二异氰酸甲苯酯、十八烷基异氰酸酯复合成分与之缩合,使交联结构和发泡效果得到显著改善;在此基础上,添加三亚乙基四胺、三甲基苯基三溴化铵等成分,有助于提高芯材的保温效果。本专利技术结构合理,配方得到优化,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将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
[0018]实施例1
[0019]一种高强度聚氨酯金属面夹芯板,包括表层,上夹层,芯材,下夹层,底层,其中,表层、上夹层、芯材、下夹层、底层五者自上而下依次贴合,所述表层镀锌钢板,所述上夹层为聚四氟乙烯板,所述芯材为聚氨酯保温材料,所述下夹层为PE板,所述底层为铝合金板;所述聚氨酯保温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成分:聚醚多元醇110份,邻苯二甲酸二苄酯35份,二异氰酸甲苯酯30份,十八烷基异氰酸酯17份,聚丙烯腈纤维18份,三亚乙基四胺7份,叔丁醇钠2.3份,二甲基亚砜1.5份,三甲基苯基三溴化铵0.6份,硫代二乙酸二乙酯0.4份,1

丙烯
‑3‑
醇0.3份;所述镀锌钢板的厚度为2.3mm,所述聚四氟乙烯板的厚度为1.8mm,所述芯材的厚度为18mm,所述PE板的厚度为1.9mm,所述铝合金板的厚度为3mm;芯材与聚四氟乙烯板之间、以及芯材与PE板之间均为粘接固定;在芯材与聚四氟乙烯板之间、以及芯材与PE板之间具有胶黏剂层,所述胶黏剂层为环氧树脂胶黏剂或聚醋酸乙烯胶黏剂。
[0020]实施例2
[0021]一种高强度聚氨酯金属面夹芯板,包括表层,上夹层,芯材,下夹层,底层,其中,表
层、上夹层、芯材、下夹层、底层五者自上而下依次贴合,所述表层镀锌钢板,所述上夹层为聚四氟乙烯板,所述芯材为聚氨酯保温材料,所述下夹层为PE板,所述底层为铝合金板;所述聚氨酯保温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成分:聚醚多元醇100份,邻苯二甲酸二苄酯30份,二异氰酸甲苯酯20份,十八烷基异氰酸酯10份,聚丙烯腈纤维15份,三亚乙基四胺6份,叔丁醇钠2份,二甲基亚砜1份,三甲基苯基三溴化铵0.2份,硫代二乙酸二乙酯0.3份,1

丙烯...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聚氨酯金属面夹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表层,上夹层,芯材,下夹层,底层,其中,表层、上夹层、芯材、下夹层、底层五者自上而下依次贴合,所述表层镀锌钢板,所述上夹层为聚四氟乙烯板,所述芯材为聚氨酯保温材料,所述下夹层为PE板,所述底层为铝合金板;所述聚氨酯保温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成分:聚醚多元醇100~120份,邻苯二甲酸二苄酯30~40份,二异氰酸甲苯酯20~40份,十八烷基异氰酸酯10~20份,聚丙烯腈纤维15~20份,三亚乙基四胺6~8份,叔丁醇钠2~3份,二甲基亚砜1~2份,三甲基苯基三溴化铵0.2~0.9份,硫代二乙酸二乙酯0.3~0.5份,1

丙烯
‑3‑
醇0.1~0.4份;所述镀锌钢板的厚度为2~3mm,所述聚四氟乙烯板的厚度为1~2mm,所述芯材的厚度为15~20mm,所述PE板的厚度为1~2mm,所述铝合金板的厚度为2~4mm;芯材与聚四氟乙烯板之间、以及芯材与PE板之间均为粘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度聚氨酯金属面夹芯板,其特征在于,在芯材与聚四氟乙烯板之间、以及芯材与PE板之间具有胶黏剂层,所述胶黏剂层为环氧树脂胶黏剂或聚醋酸乙烯胶黏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度聚氨酯金属面夹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保温材料还包括1~3重量份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度聚氨酯金属面夹芯板,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尚玉王登峰王福刚孙浩朱东征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北理华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