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33962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7: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包括壳体组件、设置于壳体组件外侧的双电源组件、设置于壳体组件内的调节切换组件、设置于调节切换组件一侧的单向夹持组件、对称设置于双电源组件中部的两组双向夹持组件,以及外沿线路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调节切换组件可以快速切换电源,在切换电源时调节切换组件通过单向夹持组件对即将工作的电源线路进行夹持固定,保证供能时的稳定性,并且解除对失效电源线路的固定,可通过拆卸线路对失效电源进行充电恢复,便于循环切换利用,当任一电源工作时,调节切换组件通过双向夹持组件可对双电源进行稳固夹持,保证整体的稳定性。整体的稳定性。整体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双电源系统
,特别是一种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常用的电源切换装置又称转换开关,转换开关是低压电器领域中的重要电器元件,主要用于常用电源和备用电源间的切换,保证负载的正常运行。
[0003]目前,在一些对稳定供电有严格要求的场合,需要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一旦电力供应中断,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后果。为了解决上述场合的供电稳定的问题,现有技术引入了双电源供电系统,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而无法供电时,系统可以切换至另一个电源继续进行供电。现有技术的双电源供电切换系统无法实现双电源的快速投切。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主供电电源失电时,切换至备用电源就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就会造成短暂的断电,从而带来不利影响。现有技术的双电源供电切换已经不能满足重要用电客户对稳定电源的要求,而且现有技术的成本较高,体积较大,安装和使用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双电源供电切换系统的电源切换效率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05]鉴于上述或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0006]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其能够快速对双电源进行切换并对工作时的电源进行固定,保证供能时的稳定性,并且便于携带。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其包括装置主体,包括壳体组件、设置于壳体组件外侧的双电源组件、设置于壳体组件内的调节切换组件、设置于调节切换组件一侧的单向夹持组件、对称设置于双电源组件中部的两组双向夹持组件,以及外沿线路组件。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壳体组件包括接线壳体、设置于接线壳体一侧的外沿夹持座,以及对称设置于接线壳体一侧的第一进线管和第二进线管;第一进线管和第二进线管末端均设置有接电盘。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双电源组件包括设置于外沿夹持座内的主电源和辅助电源、与主电源连接并设置于第一进线管内的第一供电线路,以及与辅助电源连接并设置于第二进线管内的第二供电线路。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调节切换组件包括与壳体组件连接的工型支撑架、分别设置于工型支撑架一侧的第一转轴座、设置于第一转轴座上方的第二转轴座、设置于第一转轴座一侧的第三转轴座、与第一转轴座连接的驱动电机、与驱动电机末端连接的转动板、设置于转动板一端的滑动柱、与第二转轴座活动连接的第
一转轴、与第一转轴连接的摆动板、设置于摆动板中部并与滑动柱适配的滑动槽、与第一转轴末端连接的残缺齿轮、与第三转轴座连接的第二转轴、设置于第二转轴一端并与残缺齿轮啮合的齿轮、设置于第二转轴上的切换板、设置于切换板末端的导电板、设置于切换板一侧的形变推板,以及设置于第二转轴一端的弧形双头顶板。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单向夹持组件包括与壳体组件内壁连接的基板、设置于基板中部的弧形弹性形变片、设置于弧形弹性形变片顶端的顶紧轴、设置于顶紧轴末端的摩擦止回头、对称设置于基板两侧的四组触发顶头、与触发顶头一侧连接的第一弹簧、设置于基板中部的两组第一直线移动槽、与四组触发顶头连接的触发平台,以及设置于触发平台中部的触发垂板;触发顶头底部设置有与第一直线移动槽卡合的移动块。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双向夹持组件包括第一推板、与第一推板连接的第二弹簧,以及与第二弹簧连接的第二推板;壳体组件设置有第二直线移动槽,第一推板底部设置有与第二直线移动槽卡合的移动卡块。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外沿线路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进线管和第二进线管末端外侧的通电板,以及与通电板连接的外接线;通电板与第一进线管和第二进线管之间设置有间隙,间隙宽度与导电板宽度相同。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双向夹持组件始终保持与弧形双头顶板接触。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弧形弹性形变片为弹性材料。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摩擦止回头采用摩擦材料。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调节切换组件可以快速切换电源,在切换电源时调节切换组件通过单向夹持组件对即将工作的电源线路进行夹持固定,保证供能时的稳定性,并且解除对失效电源线路的固定,可通过拆卸线路对失效电源进行充电恢复,便于循环切换利用,当任一电源工作时,调节切换组件通过双向夹持组件可对双电源进行稳固夹持,保证整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19]图1为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的装置主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的装置主体结构另一个视角示意图。
[0021]图3为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的装置主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的装置主体外部结构省略示意图。
[0023]图5为图4的另一个视角示意图。
[0024]图6为图4的部分结构省略示意图。
[0025]图7为图6的正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7]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8]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专利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0029]实施例1
[0030]参照图1~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其能够快速对双电源进行切换并对工作时的电源进行固定,保证供能时的稳定性,并且便于携带。
[0031]具体的,装置主体100,包括壳体组件101、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101外侧的双电源组件102、设置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主体(100),包括壳体组件(101)、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101)外侧的双电源组件(102)、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101)内的调节切换组件(103)、设置于所述调节切换组件(103)一侧的单向夹持组件(104)、对称设置于所述双电源组件(102)中部的两组双向夹持组件(105),以及外沿线路组件(10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101)包括接线壳体(101a)、设置于所述接线壳体(101a)一侧的外沿夹持座(101b),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接线壳体(101a)一侧的第一进线管(101c)和第二进线管(101d);所述第一进线管(101c)和第二进线管(101d)末端均设置有接电盘(101e)。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电源组件(102)包括设置于所述外沿夹持座(101b)内的主电源(102a)和辅助电源(102b)、与所述主电源(102a)连接并设置于所述第一进线管(101c)内的第一供电线路(102c),以及与所述辅助电源(102b)连接并设置于所述第二进线管(101d)内的第二供电线路(102d)。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切换组件(103)包括与所述壳体组件(101)连接的工型支撑架(103a)、分别设置于所述工型支撑架(103a)一侧的第一转轴座(103b)、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座(103b)上方的第二转轴座(103c)、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座(103b)一侧的第三转轴座(103d)、与所述第一转轴座(103b)连接的驱动电机(103e)、与所述驱动电机(103e)末端连接的转动板(103f)、设置于所述转动板(103f)一端的滑动柱(103g)、与所述第二转轴座(103c)活动连接的第一转轴(103h)、与所述第一转轴(103h)连接的摆动板(103i)、设置于所述摆动板(103i)中部并与所述滑动柱(103g)适配的滑动槽(103j)、与所述第一转轴(103h)末端连接的残缺齿轮(103k)、与所述第三转轴座(103d)连接的第二转轴(103l)、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103l)一端并与所述残缺齿轮(103k)啮合的齿轮(103m)、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103l)上的切换板(103n)、设置于所述切换板(103n)末端的导电板(103o)、设置于所述切换板(103n)一侧的形变推板(103p),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夫强苏振霞皇传泰刘俊峰李洪伟顾晓斌刘鹏刘阳高胜东于爱真许洁陈国静李沛栋史福庆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聊城热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