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39336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7: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外保护壳以及连接组件。柔性屏由第一折叠分段、弯曲过渡分段和第二折叠分段连接而成。外保护壳由第一外保护分壳、中间保护分壳和第二外保护分壳构成。连接组件包括有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阻尼机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分别与第一外保护分壳、第二外保护分壳固定为一体。阻尼机构被用作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连接过渡。如此一来,不但有效地确保了用户的阻尼操作手感,而且伴随而生的阻尼力借助于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分别传递至第一外保护分壳、第二外保护分壳上,从而可杜绝第一外保护分壳、第二外保护分壳因过度受压而形变现象的发生。发生。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制造
,尤其是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可折叠电子设备应运而生,以满足用户的大屏幕需求。当用户想要观看较大屏幕时,可以将可折叠电子设备展开,而当用户想要节省占用空间时,可以将可折叠电子设备折叠。
[0003]就目前行业现状而言,可折叠电子设备均配套有阻尼功能部,以确保用户在对其执行折叠和展开操作时均保持有阻尼手感,以提升用户体验感。在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多种设计结构以实现阻尼手感,例如,韩国三星公司最新提出的MIM转轴设计,然而其耐用性极差,随着每次开合的磨损,当达到一定次数后,伴随而生的阻尼力会急剧地下降。再如,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专利CN202010741274.1,公开了一种可应用于可折叠电子设备的阻尼机构,其包括齿轮组、导向部以及固定组件,其中:齿轮组包括依次相互啮合的多个齿轮,固定组件,包括与齿轮组中的齿轮一一对应的多个固定轴,每一对相互对应的固定轴和齿轮之间,固定轴沿齿轮的轴线方向延伸,且固定轴与齿轮轴向固定;固定轴与导向部之间设有弹性件,弹性件处于蓄力状态以为导向部提供朝向齿轮方向的力,以使导向部将各滚动球压紧于齿轮组的第一端面。上述技术方案虽说可以取得预期的阻尼手感,然而,其设计结构复杂,且零件繁多,不利于零件制造以及组装。另外,该阻尼机构需要占用较大的设计空间,如此,不但难以执行电池、主板、摄像头等元器件的设计排布,而且不利于实现可折叠终端设备的轻薄化设计。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韩国三星公司设计方案,抑或是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设计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阻尼机构各零件间卡滞问题出现时,外壳体因直接受到阻尼力作用,或受到阻尼力作用时其局部区域因受压超限而极易引发鼓包或塑性变形现象,进而造成不良用户体验,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故,本技术设计人员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以及缺陷,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的评估及考量,并经过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技术人员的不断实验以及修改,最终导致该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出现。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涉及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外保护壳以及连接组件。折叠状态下,柔性屏依序由第一折叠分段、弯曲过渡分段和第二折叠分段连接而成。外保护壳为分体式设计结构,其由第一外保护分壳、中间保护分壳和第二外保护分壳构成。借由连接组件将第一外保护分壳、中间保护分壳和第二外保护分壳连接为一体。在相对于中间保护分壳以执行翻动第一外保护分壳、第二外保护分壳的进程中,第一折叠分段、弯曲过渡分段、第二折叠分段分别一一对应地始终与第一外保护分壳、中间保护分壳、第二外保护分壳保持正对位状态。连接组件包括有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阻尼机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分别一一对应地与第一外保护分壳、第二外保护分壳固定为一体。
阻尼机构被用作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连接过渡。当对可折叠电子设备执行开合操作时,因受到阻尼机构影响,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同时受到阻尼力的作用。
[0006]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阻尼机构的数目设为多个,且沿着中间保护分壳的宽度方向进行均布。阻尼机构由安装基板集合、第一连接板集合、第二连接板集合、第一偏摆板集合、第三连接板集合、第四连接板集合、第二偏摆板集合、第一销轴、第二销轴、第三销轴、第四销轴、第五销轴、第六销轴、第七销轴以及第八销轴构成。其中,安装基板集合、第一连接板集合、第二连接板集合、第一偏摆板集合、第三连接板集合、第四连接板集合、第二偏摆板集合分别由多件沿着中间保护分壳的宽度方向依序排列的安装基板、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偏摆板、第三连接板、第四连接板、第二偏摆板构成。安装基板与中间保护分壳固定为一体,其由板本体、第一铰接臂、中间铰接臂以及第二铰接臂构成。第一铰接臂、中间铰接臂和第二铰接臂均由板本体延伸而成。第一偏摆板与第一基板固定为一体。第一连接板的两自由端分别借由第一销轴、第二销轴而铰接于第一铰接臂、第一偏摆板上。第二连接板的两自由端分别借由第三销轴、第四销轴而铰接于中间铰接臂、第一偏摆板上。安装基板、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一偏摆板共同构成第一四连杆机构。第二偏摆板与第二基板固定为一体。第三连接板的两自由端分别借由第五销轴、第六销轴而铰接于第二铰接臂、第二偏摆板上。第四连接板的两自由端分别借由第七销轴、第八销轴而铰接于中间铰接臂、第二偏摆板上。安装基板、第三连接板、第四连接板和第二偏摆板共同构成第二四连杆机构。
[0007]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当对可折叠电子设备执行开合操作时,第一四连杆机构和第二四连杆机构的运行状态保持一致。在第二连接板的自由端成型出有多个呈周向均布的第一轮齿。在第四连接板的自由端成型出有多个呈周向均布的、且与第一轮齿相啮合的第二轮齿。
[0008]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第一销轴均采取过盈配合方式以实现与第一连接板和第一铰接臂的装配。第二销轴均采取过盈配合方式以实现与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偏摆板的装配。第三销轴采取过盈配合方式以实现与中间铰接臂和第二连接板的装配。第四销轴采取过盈配合方式以实现与第一偏摆板和第二连接板的装配。第五销轴均采取过盈配合方式以实现与第三连接板和第二铰接臂的装配。第六销轴均采取过盈配合方式以实现与第三连接板和第二偏摆板的装配。第七销轴采取过盈配合方式以实现与中间铰接臂和第四连接板的装配。第八销轴采取过盈配合方式以实现与第二偏摆板和第四连接板的装配。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设置,在对可折叠电子设备执行折叠、展开操作进程中,第一外保护分壳和第二外保护分壳分别绕着中间保护分壳执行翻转运动,且两者始终受到稳定阻尼力的作用,如此,不但有效地确保了用户的操作手感,而且还利于其在不同翻折角度下均可实现阅读和操作。
[0010]还需要说明的,伴随而生的阻尼力借助于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分别传递至第一外保护分壳、第二外保护分壳上,即意味着在阻尼力一定的情形下,第一外保护分壳、第二外保护分壳所受到的压强相对较小,从而在确保良好阻尼手感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杜绝第一外保护分壳、第二外保护分壳因过度受压而鼓包或局部塑性形变现象的发生,进而为第一外保护分壳、第二外保护分壳设计强度要求的降低作了良好铺垫。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图1是本技术中可折叠电子设备保持于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0013]图2是图1的正视图。
[0014]图3是图2的A

A剖视图。
[0015]图4亦是本技术中可折叠电子设备保持于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隐去外保护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外保护壳以及连接组件;折叠状态下,所述柔性屏依序由第一折叠分段、弯曲过渡分段和第二折叠分段连接而成;所述外保护壳为分体式设计结构,其由第一外保护分壳、中间保护分壳和第二外保护分壳构成;借由所述连接组件将所述第一外保护分壳、所述中间保护分壳和所述第二外保护分壳连接为一体;在相对于所述中间保护分壳以执行翻动所述第一外保护分壳、所述第二外保护分壳的进程中,所述第一折叠分段、所述弯曲过渡分段、所述第二折叠分段分别一一对应地始终与所述第一外保护分壳、所述中间保护分壳、所述第二外保护分壳保持正对位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有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阻尼机构;所述第一基板、所述第二基板分别一一对应地与所述第一外保护分壳、所述第二外保护分壳固定为一体;所述阻尼机构被用作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连接过渡;当对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执行开合操作时,因受到所述阻尼机构影响,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同时受到阻尼力的作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机构的数目设为多个,且沿着所述中间保护分壳的宽度方向进行均布;所述阻尼机构由安装基板集合、第一连接板集合、第二连接板集合、第一偏摆板集合、第三连接板集合、第四连接板集合、第二偏摆板集合、第一销轴、第二销轴、第三销轴、第四销轴、第五销轴、第六销轴、第七销轴以及第八销轴构成;其中,所述安装基板集合、所述第一连接板集合、所述第二连接板集合、所述第一偏摆板集合、所述第三连接板集合、所述第四连接板集合、所述第二偏摆板集合分别由多件沿着所述中间保护分壳的宽度方向依序排列的安装基板、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偏摆板、第三连接板、第四连接板、第二偏摆板构成;所述安装基板与所述中间保护分壳固定为一体,其由板本体、第一铰接臂、中间铰接臂以及第二铰接臂构成;所述第一铰接臂、所述中间铰接臂和所述第二铰接臂均由所述板本体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汉黎姜智勤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鑫捷顺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