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置后浇带的叠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21337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设置后浇带的叠合板,包括叠合板本体和后浇带;所述后浇带设置叠合板本体上,且所述后浇带距离叠合板本体一侧的距离大于后浇带距离叠合板本体另一侧的距离;所述后浇带和所述叠合板本体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叠合板本体上均匀分布有起吊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叠合板本体上设置后浇带,叠合板本体预先制作完成,后浇带采用后浇处理。在使用叠合板时,将叠合板运输到现场,安装完毕以后,再对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叠合板本体上后浇带的设置既不影响叠合板结构安全,又能避免叠合板重量过重,避免叠合板在脱模吊装时出现开裂现象;同时在叠合板现场安装时,又能避免叠合板超过塔吊限重,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形。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形。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设置后浇带的叠合板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叠合板,尤其是涉及一种设置后浇带的叠合板。

技术介绍

[0002]叠合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楼板整体性好,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
[0003]现有的PC预制叠合板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预制叠合板与支座搭接,受支座间跨度的影响,经常会出现叠合板超长超宽的情况,直接导致叠合板自重过大。叠合板重量过重,在生产时,脱模吊装容易开裂,在现场安装时,叠合板重量过重超过塔吊限重,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设置后浇带的叠合板。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设置后浇带的叠合板,包括叠合板本体和后浇带;
[0006]所述后浇带设置叠合板本体上,且所述后浇带距离叠合板本体一侧的距离大于后浇带距离叠合板本体另一侧的距离;
[0007]所述后浇带和所述叠合板本体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后浇带内设置有钢筋,所述钢筋通过扎丝绑扎,所述钢筋间形成浇口;所述叠合板本体上均匀分布有起吊装置。
[0008]在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后浇带位于叠合板本体整体宽度的1/3位置处。
[0009]在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后浇带的宽度不大于300mm。
[0010]在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起吊装置包括至少两组起吊组,两组所述起吊组间留有间距,两组起吊组分别沿叠合板本体宽度均匀分布,每组起吊组均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吊点。
[0011]在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后浇带内设有桁架。
[0012]在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后浇带的外表面设有粗糙面。
[0013]在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后浇带的长度和所述叠合板本体的长度匹配设置。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叠合板本体上设置后浇带,叠合板本体预先制作完成,后浇带采用后浇处理。在使用叠合板时,将叠合板运输到现场,安装完毕以后,再对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叠合板本体上后浇带的设置既不影响叠合板结构安全,又能避免叠合板重量过重,避免叠合板在脱模吊装时出现开裂现象;同时在叠合板现场安装时,又能避免叠合板超过塔吊限重,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形,合理地解决了生产及现场塔吊安
装问题,可操作性强,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俯视图;
[0017]图3是本技术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0]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设置后浇带的叠合板,包括叠合板本体100和后浇带200;
[0021]所述后浇带200设置叠合板本体100上,且所述后浇带200距离叠合板本体100一侧的距离大于后浇带200距离叠合板本体100另一侧的距离,即后浇带在叠合板本体上的位于偏向叠合板本体的其中一侧,保证后浇带在叠合板本体上的位置不居中设置,上述结构的设置是为了避开跨中弯矩最大处,便于叠合板的吊装;
[0022]为了增加叠合板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本申请中的所述后浇带200和所述叠合板本体100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后浇带200内设置有钢筋201,所述钢筋201通过扎丝绑扎,所述钢筋间形成浇口202;所述叠合板本体100上均匀分布有起吊装置。
[0023]本技术通过在叠合板本体上设置后浇带,叠合板本体预先制作完成,后浇带采用后浇处理。在使用叠合板时,将叠合板运输到现场,安装完毕以后,再对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叠合板本体上后浇带的设置既不影响叠合板结构安全,又能避免叠合板重量过重,避免叠合板在脱模吊装时出现开裂现象;同时在叠合板现场安装时,又能避免叠合板超过塔吊限重,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形,合理地解决了生产及现场塔吊安装问题,可操作性强,安全性高。
[0024]本申请中后浇带内保留钢筋,钢筋通过扎带绑扎,所述后浇带200内还保留设有桁架,即后浇带内的桁架不需截断处理,直接可进行浇筑制作。
[0025]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本申请中的所述后浇带200位于叠合板本体100整体宽度的1/3位置处;可在生产时,对后浇带的位置进行设定,具体地,可额外增加模具工装,预留出叠
合板本体上的后浇部分;后浇带的不居中设置,是为了避开跨中弯矩最大处,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吊装时对叠合板的损害,保证了吊装的安全性。
[0026]所述后浇带的宽度不大于300mm;对后浇带预留的尺寸要做到精确,尺寸控制的原则是基于对叠合板预制率的考虑。
[0027]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本申请中的所述起吊装置包括至少两组起吊组,两组所述起吊组间留有间距,两组起吊组分别沿叠合板本体宽度均匀分布,每组起吊组均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吊点300。具体到本申请中,吊点是六个,多个吊点在叠合板本体上的均匀分布,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吊装时对叠合板的损害,保证了吊装的安全性。所述后浇带200的长度和所述叠合板本体100的长度匹配设置,使得后浇带沿长度方向设置的两端与叠合板本体间齐平设置,有效地包装了后浇带和叠合板本体间的整体性。
[0028]所述后浇带的外表面设有粗糙面。本申请中的后浇带采用后浇带工装制作,后浇带工装应设置粗糙面,便于改善预制叠合板与后续现浇工序的粘接牢固性,且后浇带工装四周模具连接处要保证紧密拼接,避免出现漏浆、跑模等现象,包装叠合板的品质。
[002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设置后浇带的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合板本体和后浇带;所述后浇带设置叠合板本体上,且所述后浇带距离叠合板本体一侧的距离大于后浇带距离叠合板本体另一侧的距离;所述后浇带和所述叠合板本体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后浇带内设置有钢筋,所述钢筋通过扎丝绑扎,所述钢筋间形成浇口;所述叠合板本体上均匀分布有起吊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设置后浇带的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浇带位于叠合板本体整体宽度的1/3位置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设置后浇带的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浇带的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虎山任杰巫春柳唐昊邱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和天下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