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季华实验室专利>正文

控制电源产生电路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30181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源控制领域,并公开了一种控制电源产生电路及方法,该电路包括电源、反激式转换电路、变压线圈、整流电路、稳压电路、点火电压输入端口和浮动电压输出端口;电源连接反激式转换电路,反激式转换电路连接变压线圈,反激式转换电路将电源中的直流电流转变为振荡电流,变压线圈将振荡电流传输至整流电路和稳压电路;变压线圈分别连接整流电路和稳压电路,稳压电路分别连接点火电压输入端口和浮动电压输出端口,整流电路连接点火电压输入端口,整流电路将振荡电流对应的电压整流得到整流电压,并传输到所述变压线圈,稳压电路根据整流电压和电压稳压得到稳定电压,并传输到浮动电压输出端口。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控制电源产生的准确率。准确率。准确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控制电源产生电路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源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电源产生电路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源技术的高速发展,用户对电源控制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希望控制电源能够控制电源输出到仪器的同时保证仪器工作的准确率,这也对控制电源产生电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传统的控制电源产生电路是通过带变压线圈变换器来实现浮动电源输出的问题。这种控制电源产生电路存在很大的缺陷,存在由于变压线圈原副边线圈工作周期不同而造成电路中浮动电压输出不稳定以及跟随点火电压效果差的问题。即,这种控制电源产生电路会由于电路浮动电压输出不稳定以及跟随点火电压效果差进而造成喷墨打印的准确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控制电源产生电路及方法,旨在如何提高控制电源产生的准确率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控制电源产生电路,所述控制电源产生电路包括电源、反激式转换电路、变压线圈、整流电路、稳压电路、点火电压输入端口和浮动电压输出端口;所述电源与所述反激式转换电路连接,所述反激式转换电路与所述变压线圈连接,所述反激式转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电源中的直流电流转变为振荡电流,所述变压线圈用于将所述振荡电流传输至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稳压电路;所述变压线圈分别与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稳压电路连接,所述稳压电路分别与所述点火电压输入端口和所述浮动电压输出端口连接,所述整流电路与所述点火电压输入端口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用于将所述振荡电流对应的电压整流得到整流电压,并传输到所述变压线圈,所述稳压电路用于根据所述整流电压和所述电压稳压得到稳定电压,并传输到所述浮动电压输出端口。
[0006]可选地,所述反激式转换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四电阻和反激式转换器,所述反激式转换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正极连接,所述反激式转换器的第二端依次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变压线圈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与系统电源地连接,所述电源负极依次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变压线圈连接。
[0007]可选地,所述变压线圈包括E型磁芯和PCB板,所述E型磁芯的三个柱体面分别嵌入所述PCB板上三个柱体开孔,所述PCB板上设置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
[0008]可选地,所述PCB板包括设置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走线层,第二走线层和连通所述第一走线层和所述第二走线层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走线层上设置第一变压接点和绕所述E型磁芯的中间柱体面的第一走线圈,所述第二走线层上设置第二变压接点和连接所述第二变压接点的第二走线,所述第一变压接点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走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走线圈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走线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走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变压接点连接,所述第二变压接点与所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0009]可选地,所述PCB板包括设置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三走线层,第四走线层和连通所述第三走线层和所述第四走线层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三走线层上设置第三变压接点和绕所述中间柱体面的第三走线圈,所述第四走线层上设置第四变压接点和绕所述中间柱体面的第四走线圈,所述第三变压接点分别与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第三走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走线圈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四走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走线圈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变压接点连接,所述第四变压接点与所述稳压电路连接。
[0010]可选地,所述整流电路包括MOS管,第三二极管和整流芯片,所述MOS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三变压接点,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整流芯片的第二端连接,所述MOS管的栅极依次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整流芯片的第三端和所述点火电压输入端口连接,所述MOS管的源极与所述整流芯片的第一端连接。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三二极管为肖特基二极管。
[0012]可选地,所述稳压电路包括稳压芯片,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所述稳压芯片的第一端依次与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变压接点连接,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依次与所述MOS管的漏极,所述稳压芯片的第三端,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点火电压输入端口连接,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稳压芯片的第二端和所述浮动电压输出端口连接。
[0013]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控制电源产生方法,所述控制电源产生方法应用于所述控制电源产生电路,所述控制电源产生方法的步骤,包括:通过所述反激式转换电路对所述电源中的直流电流进行转换得到振荡电流,并将所述振荡电流通过所述变压线圈传输至所述整流电路;基于所述振荡电流和所述点火电压输入端口的点火电压导通所述整流电路中的MOS管,并通过所述MOS管将所述振荡电流传输至所述整流电路中的整流芯片;所述整流芯片对所述振荡电流对应的振荡电压进行整流得到整流电压,并基于所述整流电压抬高所述变压线圈中的所述振荡电压。
[0014]可选的,基于所述整流电压抬高所述变压线圈中的所述振荡电压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抬高后的所述振荡电压作为新振荡电压,并通过所述稳压电路中的稳压芯片对所述新振荡电压进行稳压得到稳压电压;将所述稳压电压传输至所述浮动电压输出端口,并作为所述浮动电压输出端口的浮动电压。
[0015]本专利技术控制电源产生电路包括电源、反激式转换电路、变压线圈、整流电路、稳压电路、点火电压输入端口和浮动电压输出端口;所述电源与所述反激式转换电路连接,所述
反激式转换电路与所述变压线圈连接,所述反激式转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电源中的直流电流转变为振荡电流,所述变压线圈用于将所述振荡电流传输至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稳压电路;所述变压线圈分别与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稳压电路连接,所述稳压电路分别与所述点火电压输入端口和所述浮动电压输出端口连接,所述整流电路与所述点火电压输入端口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用于将所述振荡电流对应的电压整流得到整流电压,并传输到所述变压线圈,所述稳压电路用于根据所述整流电压和所述电压稳压得到稳定电压,并传输到所述浮动电压输出端口。通过变压线圈将反激式转换电路产生的振荡电流传输至整流电路,整流电路对振荡电流对应电压进行整流得到整流电压,并将整流电压传输至变压线圈,最后通过稳压电路将整流电压和电压进行稳压得到稳定电压,并传输到浮动电压输出端口作为输出的浮动电压,从而避免了现有方案中出现浮动电压输出不稳定以及跟随点火电压效果差的现象发生,这种控制电源产生电路通过稳压电路将整流电压和电压稳压得到稳定电压可以保证浮动电压跟随点火电压的效果,进而提高控制电源产生的准确率。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源产生电路包括电源、反激式转换电路、变压线圈、整流电路、稳压电路、点火电压输入端口和浮动电压输出端口;所述电源与所述反激式转换电路连接,所述反激式转换电路与所述变压线圈连接,所述反激式转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电源中的直流电流转变为振荡电流,所述变压线圈用于将所述振荡电流传输至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稳压电路;所述变压线圈分别与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稳压电路连接,所述稳压电路分别与所述点火电压输入端口和所述浮动电压输出端口连接,所述整流电路与所述点火电压输入端口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用于将所述振荡电流对应的电压整流得到整流电压,并传输到所述变压线圈,所述稳压电路用于根据所述整流电压和所述电压稳压得到稳定电压,并传输到所述浮动电压输出端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控制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激式转换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四电阻和反激式转换器,所述反激式转换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正极连接,所述反激式转换器的第二端依次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变压线圈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与系统电源地连接,所述电源负极依次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变压线圈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控制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线圈包括E型磁芯和PCB板,所述E型磁芯的三个柱体面分别嵌入所述PCB板上三个柱体开孔,所述PCB板上设置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4.如权利要求3所述控制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包括设置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走线层,第二走线层和连通所述第一走线层和所述第二走线层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走线层上设置第一变压接点和绕所述E型磁芯的中间柱体面的第一走线圈,所述第二走线层上设置第二变压接点和连接所述第二变压接点的第二走线,所述第一变压接点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走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走线圈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走线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走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变压接点连接,所述第二变压接点与所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控制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包括设置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三走线层,第四走线层和连通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新海朱云龙许伟钊张不扬刘好伟
申请(专利权)人:季华实验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