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30079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其中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01)、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蓄能器(201)和阀门组件,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分别与室内换热器(301)和室外换热器(105)连通,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分别与室内换热器(301)、室外换热器(105)、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压缩机(101)的排气口连通;阀门组件与压缩机(101)、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和蓄能器(201)连接,阀门组件被配置为控制冷媒的流向和/或连接管路的通断,以调节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蓄能器的状态,并实现制冷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蓄能器的状态包括非工作状态、储蓄冷量状态和释放冷量状态。储蓄冷量状态和释放冷量状态。储蓄冷量状态和释放冷量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
,尤其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为了缓解炎热天气造成的不适感,人们通常会利用制冷设备来降低室内的温度,提高室内温度的舒适度。
[0003]目前,虽然制冷机的结构多种多样,有些空调机组上还采用了蓄冷模块,但蓄冷模块的工作模式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0004]需要说明的是,公开于本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可以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包括:
[0007]压缩机;
[0008]室外换热器;
[0009]室内换热器;
[0010]蓄能器,蓄能器的第一端口分别与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连通,蓄能器的第二端口分别与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压缩机的进气口和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和
[0011]阀门组件,与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蓄能器连接,阀门组件被配置为控制冷媒的流向和/或连接管路的通断,以调节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蓄能器的状态,并实现制冷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蓄能器的状态包括非工作状态、储蓄冷量状态和释放冷量状态。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蓄能器处于储蓄冷量状态时冷媒在蓄能器内的流动方向和蓄能器处于释放冷量状态时冷媒在蓄能器内的流动方向相反。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一控制阀设置于蓄能器的第一端口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包括第一电控阀或者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的进口与蓄能器的第一端口连通。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第一节流件设置于蓄能器的第一端口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二控制阀,第二控制阀设置于室外换热器和第一节流件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控制阀包括第二电控阀或者第二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的进
口与室外换热器连通。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三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节流件和第二控制阀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三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第四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的一端与蓄能器的第二端口连通,第四控制阀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连通。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五控制阀,第五控制阀的一端与室内换热器连通,第五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控制阀与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六控制阀,第六控制阀设置于蓄能器的第二端口和压缩机的进气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二节流件,第二节流件连接于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过冷器,且过冷器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第二节流件设置于室外换热器和过冷器之间。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三节流件,第三节流件设置于第二节流件和过冷器与之间,且过冷器的与第三节流件连通的端口和过冷器的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的端口通过过冷器的内部管路连通。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第一节流件连接于蓄能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控制阀之间,第二节流件连接于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一控制阀设置于蓄能器的第一端口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二控制阀设置于室外换热器和第一节流件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三控制阀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节流件和第二控制阀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三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四控制阀的一端与蓄能器的第二端口连通,第四控制阀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连通,第五控制阀的一端与室内换热器连通,第五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控制阀与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六控制阀设置于蓄能器的第二端口和压缩机的进气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还包括存储容器,存储容器与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流体连通,阀门组件还被配置为通过控制冷媒的流向和/或连接管路的通断来调节存储容器的状态,存储容器的状态包括关闭状态、存储冷媒状态和释放冷媒状态。
[0027]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五控制阀、第七控制阀、第八控制阀、第九控制阀和第十控制阀,第一节流件连接于蓄能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控制阀之间,第二控制阀设置于室外换热器和第一节流件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三控制阀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节流件和第二控制阀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三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五控制阀的一端与室内换热器连通,第五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控制阀与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存储容器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第七控制阀的一端与存储容器的第一接口连通,第七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五控制阀和室外换热器的连接管路上,第八控制阀的一端与存储容器的第二接口连通,第八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的排气口和第三控制阀之间的
连接管路上,第九控制阀的一端与存储容器的第三接口连通,第九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的进气口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十控制阀的一端与存储容器的第二接口连通,第十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的进气口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0028]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第四节流件和第五节流件,第四节流件连接于第九控制阀和存储容器的第三接口之间,第五节流件连接于第十控制阀和存储容器的第二接口之间。
[0029]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第二控制阀、第五控制阀、第十一控制阀、第十二控制阀和第六节流件,第一节流件连接于蓄能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控制阀之间,第二控制阀设置于室外换热器和第一节流件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第五控制阀的一端与室内换热器连通,第五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控制阀与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存储容器包括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第十一控制阀的一端与存储容器的第四接口连通,第十一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五控制阀和室外换热器的连接管路上,第十二控制阀连接于存储容器的第五接口和第六节流件之间,第六节流件的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的进气口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003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基于上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01);室外换热器(105);室内换热器(301);蓄能器(201),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分别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01)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05)连通,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分别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01)、所述室外换热器(105)、所述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所述压缩机(101)的排气口连通;和阀门组件,与所述压缩机(101)、所述室外换热器(105)、所述室内换热器(301)和所述蓄能器(201)连接,所述阀门组件被配置为控制冷媒的流向和/或连接管路的通断,以调节所述室外换热器(105)、所述室内换热器(301)和所述蓄能器(201)的状态,并实现所述制冷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所述蓄能器(201)的状态包括非工作状态、储蓄冷量状态和释放冷量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器(201)处于储蓄冷量状态时冷媒在所述蓄能器(201)内的流动方向和所述蓄能器(201)处于释放冷量状态时冷媒在所述蓄能器(201)内的流动方向相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控制阀(206),所述第一控制阀(206)设置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阀(206)包括第一电控阀或者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口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207),所述第一节流件(207)设置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二控制阀(211),所述第二控制阀(211)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第一节流件(20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阀(211)包括第二电控阀或者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三控制阀(210),所述第三控制阀(21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节流件(207)和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三控制阀(21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1)的排气口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第四控制阀(204),所述第四控制阀(204)的一端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连通,所述第四控制阀(20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控制阀(210)和所述第二控制阀(211)连通。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五控制阀(203),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01)连通,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六控制阀(208),所述第六控制阀(208)设置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和所述压缩机(101)的进气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上。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二节流件(106),所述第二节流件(106)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过冷器(103),且所述过冷器(103)与所述压缩机(101)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节流件(106)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过冷器(103)之间。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三节流件(104),所述第三节流件(104)设置于所述第二节流件(106)和所述过冷器(103)与之间,且所述过冷器(103)的与所述第三节流件(104)连通的端口和所述过冷器(103)的与所述压缩机(101)的进气口连通的端口通过所述过冷器(103)的内部管路连通。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207)、第二节流件(106)、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四控制阀(204)、第五控制阀(203)和第六控制阀(208),所述第一节流件(207)连接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之间,所述第二节流件(106)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一控制阀(206)设置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二控制阀(211)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第一节流件(20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三控制阀(21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节流件(207)和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三控制阀(21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1)的排气口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四控制阀(204)的一端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连通,所述第四控制阀(20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控制阀(210)和所述第二控制阀(211)连通,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01)连通,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六控制阀(208)设置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二端口(201b)和所述压缩机(101)的进气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上。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存储容器(220),所述存储容器(220)与所述压缩机(101)、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流体连通,所述阀门组件还被配置为通过控制冷媒的流向和/或连接管路的通断来调节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状态,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状态包括关闭状态、存储冷媒状态和释放冷媒状态。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207)、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0)、第五控制阀(203)、第七控制阀(221)、第八控制阀(222)、第九控制阀(223)和第十控制阀(224),所述第一节流件(207)连接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之间,所述第二控制阀(211)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第一节流件(20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三控制阀(210)的
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节流件(207)和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三控制阀(21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1)的排气口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01)连通,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存储容器(220)具有第一接口(220a)、第二接口(220b)和第三接口(220c),所述第七控制阀(221)的一端与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一接口(220a)连通,所述第七控制阀(221)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五控制阀(203)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05)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八控制阀(222)的一端与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二接口(220b)连通,所述第八控制阀(22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1)的排气口和所述第三控制阀(210)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九控制阀(223)的一端与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三接口(220c)连通,所述第九控制阀(22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十控制阀(224)的一端与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二接口(220b)连通,所述第十控制阀(224)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第四节流件(225)和第五节流件(226),所述第四节流件(225)连接于所述第九控制阀(223)和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三接口(220c)之间,所述第五节流件(226)连接于所述第十控制阀(224)和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二接口(220b)之间。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207)、第二控制阀(211)、第五控制阀(203)、第十一控制阀(227)、第十二控制阀(228)和第六节流件(229),所述第一节流件(207)连接于所述蓄能器(201)的第一端口(201a)和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之间,所述第二控制阀(211)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和所述第一节流件(20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01)连通,所述第五控制阀(20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控制阀(211)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存储容器(220)包括第四接口(220d)和第五接口(220e),所述第十一控制阀(227)的一端与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四接口(220d)连通,所述第十一控制阀(227)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五控制阀(203)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05)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十二控制阀(228)连接于所述存储容器(220)的第五接口(220e)和所述第六节流件(229)之间,所述第六节流件(229)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1)的进气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3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20.一种基于如权利要求1至19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确定所述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并基于所述工作模式控制所述制冷系统中阀门组件的动作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105)、所述室内换热器(301)和所述蓄能器(201)的状态。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在供电系统为高电价的时段,确定所述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对应所述蓄能器(201)为非工作状态或者释放冷量状态的模式;在供电系统为低电价的时段,确定所述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对应所述蓄能器(201)
为非工作状态或者储蓄冷量状态的模式。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检测所述蓄能器(201)中是否存有能量;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所述制冷系统的工作模式。23.一种基于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仕强袁帆陈敏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