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9999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数码相机具有:光学壳体(4),其具有折弯光学系统,该折弯光学系统使从第1光轴入射的被摄体光向与第1光轴正交的第2光轴方向反射,使其成像到摄像元件(25)上;相机主体,其具有收存光学壳体(4)使其仅能够向第2光轴方向滑动的收存部(2x),并在收存部(2x)的夹住折弯光学系统的第2光轴的两侧面上分别设有支撑光学壳体(4)的支撑部;以及冲击吸收机构(26),其设置在相机主体的收存部(2x)中未设有支撑部的内面和与该内面对置的光学壳体(4)的外表面之间,当由于冲击而使光学壳体(4)在相机主体内部向第2光轴方向相对地滑动变位时,冲击吸收机构(26)借助在相机主体的内面与光学壳体(4)的外表面之间产生的第2光轴方向的剪切力来吸收冲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具有折弯光学系统的光学壳体收存在相机主体内部而 成的数码相机,该折弯光学系统构成为将沿着第1光轴入射来的被摄体光向与第1光轴正交的第2光轴方向折弯,并使光学像成像在配置于第2 光轴上的摄像元件的受光面上。
技术介绍
以往,具有构成为包含由多个光学镜头等构成的镜头镜框单元的光 学壳体、以及包含对通过光学镜头而成像的被摄体的光学像进行光电转 换的摄像元件的摄像单元等的各种数码相机被广泛地应用。使用者为了能够时常携带移动、并无论任何场所都可以随意地使用, 而一直期望这些数码相机设备整体的小型化。另一方面,当使用者时常携带数码相机时,多发生例如数码相机在 携带中因失误而滑落、或者无意间与墙壁等碰撞之类的可能性。然而, 由于这种数码相机是极其精密构成的设备,因而当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 力时,该外力的影响有时波及到内部结构体,由此很有可能使内部结构 体发生破损或故障。因此,在现有的数码相机等小型设备中,为了应对落下等冲击而构 成为可使内部结构体在设备主体的内面移动的结构、并且还构成在该可 移动的内部结构体的外表面与设备主体的内面之间设置有缓冲部件这样 的浮动构造,该数码相机例如在日本特开2003—258971号公报、日本特 开2005—306078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80987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 一40503号公报等中提出了各种方案。在这种浮动构造的小型设备中,当外力引起的冲击力施加给设备主 体外部时,缓冲部件被压縮,从而吸收该冲击力。4上述日本特开2003—258971号公报公开的小型设备是具有保持相 机单元且划定轮廓的主体壳体的移动电话等,该设备构成为,为了缓解 通过主体壳体施加给相机单元的冲击力,在单元壳体与主体壳体之间、 即在分别沿着镜头的移动方向(光轴方向;X轴方向)和与该方向正交 的方向(Y轴方向)的面上设置缓冲部件。上述日本特开2005 — 306078号公报公开的小型设备是设置在汽车 室内的仪表盘上的车载用播放器装置,该设备构成为,在组装进仪表盘 内的外壳体与放置于该外壳体内的装置主体之间设置缓冲部件。上述日本特开2006—80987号公报和上述日本特开2006—40503号 公报公开的小型设备构成为,在自由拆卸地收存在设备主体内所收存的 盘状记录介质盒的槽部的外表面与另一内部结构体之间设置缓冲部件。不过,在上述日本特开2003—258971号公报公开的机构中,由于在 分别沿着镜头的移动方向(X轴方向)和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Y轴方 向)的面上配设缓冲部件,因而在朝镜头移动方向(X轴方向)施加了 冲击力的情况下,施加给缓冲部件的力成为按压力和剪切力。在该情况 下,缓冲部件被压縮时的斥力和剪切力的效力相互抵消。并且,在数码相机等中,构成为将具有光学镜头等的光学壳体收存 在相机主体内部,而该光学壳体针对镜头移动方向(X轴方向)以外的 方向、即Y轴方向和Z轴方向,通过相机主体等来确保对外部冲击力的 强度。另一方面,光学壳体内的光学镜头构成为,例如为了进行对焦动 作和变倍动作等而朝规定方向(光轴方向)自由移动。这样的结构尤其 是在有沿光轴方向的外力施加到光学壳体的情况下,对于其强度是不利 的。另外,如上所述在借助缓冲部件的压縮力吸收沖击的部件中,还考 虑到伴随缓冲部件的压縮而产生的斥力给光学壳体带来影响。而且,在设备内面设置缓冲部件的情况下,设备内部的空间需要有 缓冲部件的厚度。尤其,从必须可靠地确保光学镜头移动的方向即光轴 方向的尺寸的情况来看,还具有这样的问题,当在沿着与光轴方向正交 的方向的面上设置有缓冲部件时,导致其长度方向大型化。另一方面,在通过使缓冲部件压縮来吸收冲击的部件中,缓冲部件的厚度有助于冲击吸收性,具有缓冲部件越薄则其效果就越差的倾向。与之相反,在携带使用的数码相机等中,由于始终要求设备主体的 小型化和薄型化,因而还具有这样的问题,即难以达到能确保在设备 主体与内部结构体之间配设具有充分的冲击吸收性能的缓冲部件的空间 的状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数 码相机,即可吸收镜头移动方向的冲击力而不受缓冲部件所产生的斥 力等的影响,并且即使设置冲击部件也能够抑制设备主体在镜头的移动 方向上的大型化。概略地说,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数码相机具有光学壳体,其整体呈扁 平形状,并具有折弯光学系统,该折弯光学系统用于使沿着第1光轴入 射来的被摄体光向与该第1光轴正交的第2光轴方向反射,并使光学像 成像到位于该第2光轴上的摄像元件上;相机主体,其具有收存上述光 学壳体使其仅能够向第2光轴方向滑动的收存部,并在该收存部的夹住 上述折弯光学系统中的第2光轴的两侧的面上分别设有用于支撑该光学 壳体的支撑部;以及冲击吸收机构,其设置于上述相机主体的收存部中 未设有上述支撑部的内面部分和与该内面部分对置的上述扁平的光学壳 体的外表面部分之间,当由于冲击而使上述光学壳体在上述相机主体收存部内部向第2光轴方向相对地滑动变位时,上述冲击吸收机构可借助在上述相机主体收存部的内面部分与上述光学壳体的外表面部分之间产生的第2光轴方向的剪切力来吸收冲击。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这样一种数码相机,即当相机主体受到冲击 时可吸收镜头移动方向的冲击力,并且即使设置冲击部件也能够抑制相 机主体在镜头的移动方向上的大型化。附图说明图1 图7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数码相机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数码相机的后视图,图3是概略示出数码相机的光 学壳体相对于相机主体的配置状态的要部放大图,图4是取下数码相机 的相机主体和光学壳体来示出其组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配设在 数码相机的光学壳体的前表面的冲击吸收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示 出在数码相机的光学壳体的前表面安装了冲击吸收机构的状态的组装 图,图7是数码相机的光学壳体的冲击吸收部件的安装部位的剖面,是 图6VII—VH剖面图。图8 图13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2本实施方式,图8是与图3相当的要 部放大图,图9是与图4相当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与图5相当的分解 立体图,图11是与图6相当的组装图,图12是冲击吸收机构的立体图,图13是图ii的xin—xni剖面图。图14 图17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3本实施方式,图14是将配设在数码 相机的光学壳体的前表面的冲击吸收机构分解示出的分解立体图,图15 是示出在数码相机的光学壳体的前表面安装了冲击吸收机构的状态的组 装图,图16是光学壳体的正视图,图17是图16的XVII—XVn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图1 图7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另外,图2中破开去数码 相机背面侧的一部分而示出设在内部的光学壳体的配置。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数码相机1主要由以下 部件等构成,即呈大致长方体的箱形状的相机主体;安装在该相机主 体的内部的光学壳体4等和各种单元、电路等内部结构体;以及配设在 相机主体表面上并与内部结构体连接的各种操作部件。光学壳体4主要由折弯光学系统以及包含快门和镜头驱动装置等的 镜头镜框单元构成,该折弯光学系统构成为,将沿着第1光轴入射来的 被摄体光向与该第1光轴正交的第2光轴方向折弯,并使光学被摄体像 成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数码相机,具有: 光学壳体,其整体呈扁平形状,并具有折弯光学系统,该折弯光学系统用于使沿着第1光轴入射来的被摄体光向与该第1光轴正交的第2光轴方向反射,并使光学像成像到位于该第2光轴上的摄像元件上;以及 相机主体,其具有收存上述光学壳体使其仅能够向上述第2光轴方向滑动的收存部,并在该收存部的夹住上述折弯光学系统的第2光轴的两侧的面上分别设有用于支撑上述光学壳体的支撑部,该数码相机的特征在于, 在该数码相机中具有冲击吸收机构,该冲击吸收机构设置于上述相机主体的收存部中未设有上述支撑部的内面部分和与该内面部分对置的扁平的上述光学壳体的外表面部分之间, 当由于冲击而使上述光学壳体在上述收存部的内部向上述第2光轴方向相对地滑动变位时,上述冲击吸收机构通过在上述收存部的内面部分与上述光学壳体的外表面部分之间产生的上述第2光轴方向的剪切力来吸收冲击。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子周平白石大辅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