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除湿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9611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除湿机,包括机壳、蒸发器、冷凝器和转轮除湿机构,机壳形成有制冷除湿风道;蒸发器和冷凝器沿空气出风流向依次设置在制冷除湿风道内;转轮除湿机构设置在制冷除湿风道内且位于冷凝器的出风侧,转轮除湿机构包括转轮壳和转轮,转轮壳形成有转轮除湿风道和转轮再生风道,转轮转动时,转轮可经过转轮除湿风道和转轮再生风道;进入制冷除湿风道内的空气依次经过蒸发器和冷凝器后,一部分空气经转轮除湿风道再排至制冷除湿风道内;空气流经蒸发器和冷凝器时实现制冷除湿,空气流经转轮时实现转轮除湿;将制冷除湿与转轮除湿相结合,除湿效率高,解决了在环境空气的露点温度很低时压缩制冷除湿效果差的问题。温度很低时压缩制冷除湿效果差的问题。温度很低时压缩制冷除湿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除湿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除湿机
,尤其涉及一种复合除湿机。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家用除湿机一般都是采用压缩制冷除湿,即由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和节流部件四部分组成,通过制冷原理使湿空气在蒸发器上凝结为水;但当环境相对湿度低于30%后,环境空气的露点温度很低;压缩制冷除湿方式很难将蒸发器温度降到比露点温度更低,导致除湿系统的除湿效果很差。
[0003]近年来新兴的转轮除湿在低湿环境下可有效弥补压缩制冷除湿所存在的问题,转轮除湿机分为吸附区和再生区,吸附区用于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再生区将吸附区吸附的水分蒸发并凝结收集;转轮除湿除湿效果受环境相对湿度的影响远低于压缩制冷除湿,但在高湿环境下转轮除湿效果有限,不如压缩制冷除湿;尤其是转轮除湿吸附区面积不大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因此本专利技术将两种除湿效果相结合,在高湿、低湿环境下均能有效除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除湿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环境空气的露点温度很低时压缩制冷除湿效果差和在高湿环境下转轮除湿效果有限等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除湿机,包括:
[0006]机壳,其形成有制冷除湿风道;
[0007]蒸发器和冷凝器,沿空气出风流向依次设置在所述制冷除湿风道内;
[0008]转轮除湿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制冷除湿风道内且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出风侧;所述转轮除湿机构包括转轮壳和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转轮壳内的转轮,所述转轮壳形成有与所述制冷除湿风道连通的转轮除湿风道;当所述转轮转动时,所述转轮可经过所述转轮除湿风道;
[0009]进入所述制冷除湿风道内的空气依次经过所述蒸发器和冷凝器后,至少一部分空气经所述转轮除湿风道再排至所述制冷除湿风道;空气流经所述蒸发器和冷凝器时实现制冷除湿,空气流经所述转轮时实现转轮除湿。
[0010]进一步可选地,所述转轮壳还形成有转轮再生风道,所述转轮再生风道和转轮除湿风道沿所述转轮的转向相对设置;当所述转轮转动时,所述转轮可经过所述转轮再生风道;所述转轮除湿机构还包括加热壳和集水箱,所述加热壳设置在所述转轮壳的一侧且所述加热壳形成有加热再生风道;所述加热再生风道的出风端与转轮再生风道的进风端连通且所述加热再生风道内设置有加热件;
[0011]所述集水箱设置在所述转轮壳的另一侧且所述集水箱形成有冷凝再生风道,所述冷凝再生风道的进风端与转轮再生风道的出风端连通,所述冷凝再生风道的出风端与制冷除湿风道连通;
[0012]进入所述加热再生风道内的再生风依次流经所述转轮再生风道和冷凝再生风道,
后进入所述制冷除湿风道;再生风流经所述转轮再生风道时,可去除所述转轮上的水分。
[0013]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加热壳远离所述冷凝器设置,所述集水箱靠近所述冷凝器设置;所述集水箱远离所述冷凝器的侧壁上形成有集水箱进口和集水箱出口,所述集水箱进口和集水箱出口之间形成所述冷凝再生风道;所述集水箱进口与转轮再生风道的出风端连通,所述集水箱出口与制冷除湿风道连通。
[0014]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复合除湿机还包括除湿风机,所述除湿风机设置在所述制冷除湿风道内且位于所述转轮的出风侧;所述转轮壳将所述制冷除湿风道在所述除湿风机与冷凝器之间的部分分隔为第一子除湿风道和第二子除湿风道;所述第一子除湿风道靠近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二子除湿风道靠近所述除湿风机;所述集水箱位于所述第一子除湿风道内,且所述集水箱出口与第二子除湿风道连通;
[0015]所述转轮除湿风道的进风端与第一子除湿风道连通,所述转轮除湿风道的出风端与第二子除湿风道连通。
[0016]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复合除湿机还包括接水盘和底盘,所述接水盘设置在所述机壳内且所述接水盘与机壳的顶壁之间形成所述制冷除湿风道;所述接水盘形成有过风孔;
[0017]所述底盘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底部且所述底盘与接水盘之间形成有换热再生风道;所述换热再生风道与加热再生风道通过所述过风孔连通;
[0018]进入所述换热再生风道的再生风经所述过风孔进入所述加热再生风道。
[0019]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复合除湿机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置在所述换热再生风道内;所述底盘在靠近所述压缩机处形成有第一再生风进口和/或所述机壳的侧壁在靠近所述压缩机处形成有第二再生风进口,所述第一再生风进口和/或第二再生风进口与所述换热再生风道连通;
[0020]再生风经所述第一再生风进口和/或第二再生风进口进入所述换热再生风道,流经所述压缩机时与所述压缩机完成热交换,后进入所述加热再生风道。
[0021]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复合除湿机还包括再生风机,所述再生风机设置在所述换热再生风道内且位于所述压缩机的出风侧;
[0022]在所述再生风机的作用下,再生风经所述第一再生风进口和/或第二再生风进口进入所述换热再生风道。
[0023]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加热壳靠近所述冷凝器设置;所述加热壳靠近所述冷凝器的侧壁上形成加热壳进口,所述加热壳远离所述冷凝器的侧壁上形成加热壳出口;所述加热壳进口与加热壳出口之间形成所述加热再生风道;所述加热壳进口与制冷除湿风道连通,所述加热壳出口与转轮再生风道连通;
[0024]经过所述冷凝器后的一部分空气经所述加热壳进口进入所述加热再生风道,经所述加热壳出口排向所述转轮再生风道。
[0025]进一步可选地,所述集水箱远离所述冷凝器设置;所述集水箱靠近所述冷凝器的侧壁上形成有集水箱进口,所述集水箱远离所述冷凝器的侧壁上形成有集水箱出口;所述集水箱进口和集水箱出口之间形成所述冷凝再生风道,所述集水箱进口与转轮再生风道连通,所述集水箱出口与制冷除湿风道连通。
[0026]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复合除湿机还包括除湿风机,所述除湿风机设置在所述制冷除湿风道内且位于所述转轮的出风侧;所述转轮壳将所述制冷除湿风道在所述除湿风机与
冷凝器之间的部分分隔为第一子除湿风道和第二子除湿风道;所述第一子除湿风道靠近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二子除湿风道靠近所述除湿风机;所述加热壳进口与第一子除湿风道连通,所述集水箱出口与第二子除湿风道连通;
[0027]所述转轮除湿风道的进风端与第一子除湿风道连通,所述转轮除湿风道的出风端与第二子除湿风道连通。
[00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0029](1)将制冷除湿与转轮除湿相结合,先后经过两次除湿,除湿效率高,除湿覆盖面大,除湿彻底,可有效将环境相对湿度降到30%以下,解决了在环境空气的露点温度很低时制冷除湿效果差的问题,解决在高湿环境下转轮除湿效果有限的问题;
[0030](2)再生风进入加热再生风道内,通过加热件加热使再生风的温度升高,经过转轮再生风道时可带走附在转轮上的水分,再进入集水箱后被冷凝降温而析出水分,后由集水箱出口进入制冷除湿风道,与经过转轮除湿风道的空气混合,后排出制冷除湿风道;
[0031](3)外界空气进入换热再生风道,与压缩机完成热交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11),其形成有制冷除湿风道(111);蒸发器(21)和冷凝器(22),沿空气出风流向依次设置在所述制冷除湿风道(111)内;转轮除湿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制冷除湿风道(111)内且位于所述冷凝器(22)的出风侧;所述转轮除湿机构包括转轮壳(32)和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转轮壳(32)内的转轮(31),所述转轮壳(32)形成有与所述制冷除湿风道(111)连通的转轮除湿风道(321);当所述转轮(31)转动时,所述转轮(31)可经过所述转轮除湿风道(321);进入所述制冷除湿风道(111)内的空气依次经过所述蒸发器(21)和冷凝器(22)后,至少一部分空气经所述转轮除湿风道(321)再排至所述制冷除湿风道(111);空气流经所述蒸发器(21)和冷凝器(22)时实现制冷除湿,空气流经所述转轮(31)时实现转轮(31)除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壳(32)还形成有转轮再生风道(322),所述转轮再生风道(322)和转轮除湿风道(321)沿所述转轮(31)的转向相对设置;当所述转轮(31)转动时,所述转轮(31)可经过所述转轮再生风道(322);所述转轮除湿机构还包括加热壳(33)和集水箱(34),所述加热壳(33)设置在所述转轮壳(32)的一侧且所述加热壳(33)形成有加热再生风道(331);所述加热再生风道(331)的出风端与转轮再生风道(322)的进风端连通且所述加热再生风道(331)内设置有加热件;所述集水箱(34)设置在所述转轮壳(32)的另一侧且所述集水箱(34)形成有冷凝再生风道,所述冷凝再生风道的进风端与转轮再生风道(322)的出风端连通,所述冷凝再生风道的出风端与制冷除湿风道(111)连通;进入所述加热再生风道(331)内的再生风依次流经所述转轮再生风道(322)和冷凝再生风道,后进入所述制冷除湿风道(111);再生风流经所述转轮再生风道(322)时,可去除所述转轮(31)上的水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壳(33)远离所述冷凝器(22)设置,所述集水箱(34)靠近所述冷凝器(22)设置;所述集水箱(34)远离所述冷凝器(22)的侧壁上形成有集水箱进口(341)和集水箱出口(342),所述集水箱进口(341)和集水箱出口(342)之间形成所述冷凝再生风道;所述集水箱进口(341)与转轮再生风道(322)的出风端连通,所述集水箱出口(342)与制冷除湿风道(111)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除湿机还包括除湿风机(23),所述除湿风机(23)设置在所述制冷除湿风道(111)内且位于所述转轮(31)的出风侧;所述转轮壳(32)将所述制冷除湿风道(111)在所述除湿风机(23)与冷凝器(22)之间的部分分隔为第一子除湿风道(141)和第二子除湿风道(142);所述第一子除湿风道(141)靠近所述冷凝器(22),所述第二子除湿风道(142)靠近所述除湿风机(23);所述集水箱(34)位于所述第一子除湿风道(141)内,且所述集水箱出口(342)与第二子除湿风道(142)连通;所述转轮除湿风道(321)的进风端与第一子除湿风道(141)连通,所述转轮除湿风道(321)的出风端与第二子除湿风道(142)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除湿机还包括接水盘(12)和底盘(1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国喜宋永林谭小捷黄玉玲侯帅飞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