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材料筒状制件的成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291294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非金属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材料筒状制件的成型方法,包含以下步骤:防隔热层浸渍成型;铺设第一过渡缓冲结构;内侧壁板真空导入成型;轴向支撑结构成型;组装内侧壁板与轴向支撑结构;径向填充结构和径向支撑结构固定;铺设第二过渡缓冲结构;外侧壁板成型。在对防隔热层、内外侧壁板加工时采用真空浸渍或真空导入工艺,将轴向支撑结构、径向支撑结构设置于筒状制件外壁内侧,有助于受力均衡,降低筒状制件因外力损坏的概率;通过设立过渡缓冲结构提升不同膨胀率复合材料的抗剪切强度,减轻了热膨胀率不同带来的损害,提高了使用寿命;工艺成型时,对连接圆角的处理,解决了圆角处积胶的问题。解决了圆角处积胶的问题。解决了圆角处积胶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材料筒状制件的成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非金属复合材料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材料筒状制件的成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筒状制件常作为焰火、民用射击器材的发射筒发射部件,发射筒的发射部件既要满足其结构及功能要求又要满足高温下高强度、质量轻和便携的要求。传统技术中金属结构筒体存在重量大、焊接变形、易锈蚀等问题,而现有复合材料发射筒刚性差、重量体积大、防隔热能力差、不同层间材料易开裂、寿命短、不可重复利用和难以兼顾隔热和体积的问题。
[0003]因此,开发一套轻便、具有良好的高温力学强度、隔热性能良好和使用寿命长的发射筒的需求尤为迫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的分析,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复合材料筒状制件的成型方法,用以解决现有筒状制件如发射筒中的发射部件存在的高温力学强度低、隔热性能差和使用寿命短的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筒状制件的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材料筒状制件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防隔热层浸渍成型:采用真空浸渍工艺在模具内制备出防隔热层;步骤2铺设第一过渡缓冲结构:以防隔热层的外表面为基准面逐层铺设第一过渡缓冲结构各层原料;所述第一过渡缓冲结构(8)为包括韧性支撑层的多层复合结构,包括由高温区向低温区依次分布的第一刚性连接层(801)、第一韧性支撑层(802)和第二刚性连接层(803);所述韧性支撑层能够匹配具有不同热膨胀系数的防隔热层(1)和内侧壁板(3);步骤3内侧壁板真空导入成型:以第一过渡缓冲结构外表面为基准面,采用真空导入工艺制备出外部固定有内侧壁板的筒状制件预制体;步骤4轴向支撑结构成型:采用热压罐工艺在模具内制备出轴向支撑结构;步骤5组装内侧壁板与轴向支撑结构:在内侧壁板的预设位置固定连接轴向支撑结构,获得覆有轴向支撑结构的筒状制件预制体;步骤6径向填充结构和径向支撑结构固定:在覆有轴向支撑结构的筒状制件预制体外壁粘接固定径向填充结构;在径向填充结构外壁粘接固定径向支撑结构,并在真空下固化成型获得具有径向填充结构和径向支撑结构的筒状制件预制体;步骤7铺设第二过渡缓冲结构:在具有径向填充结构的筒状制件预制体的外壁铺设第二过渡缓冲结构;所述第二过渡缓冲结构包括由高温区向低温区依次分布的第三刚性连接层(1001)、第二韧性支撑层(1002)和第四刚性连接层(1003);步骤8外侧壁板成型:在第二过渡缓冲结构的外壁采用真空导入工艺制备外侧壁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材料筒状制件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防隔热层浸渍成型条件为:真空度≥980mbar,加热温度80℃~180℃,成型时间12h~24h。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材料筒状制件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第一刚性连接层(801)与所述第二刚性连接层(803)为玻璃纤维毡;所述第一韧性支撑层(802)为玻璃纤维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材料筒状制件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包含以下步骤:步骤3.1:将内侧壁板预制体抽真空后在120℃~130℃预热,抽负压操作开始后在600mbar~980mbar范围之间逐渐增加;步骤3.2:将树脂在100℃~1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耀忠曹宇侯敏徐蒙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星航机电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