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及耳机盒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44940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35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耳机及耳机盒组件,所述耳机包括:耳机主体(10),所述耳机主体(10)具有开口(10a);出音嘴(20),所述出音嘴(20)连接于所述开口(10a)上,所述出音嘴(20)包括出音管(21),所述出音管(21)内设置有第一扬声器(40),所述出音嘴(20)用于将所述耳机主体(10)内设置的至少一个扬声器和所述第一扬声器(40)的声音传导至用户耳道中。本申请通过在耳机的出音管内设置扬声器,使得耳机能够具有更多个扬声器,进而使得耳机具有更佳的降噪效果和音质效果。和音质效果。和音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耳机及耳机盒组件


[0001]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耳机及耳机盒组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无线蓝牙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蓝牙5.0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真无线立体声(true wireless stereo,TWS)耳机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TWS耳机因无线、体积小、便于携带、音质效果好等优点备受消费者的喜爱。随着电子产品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生活环境的快节奏变化,人们对TWS耳机的功能需求也不断增强,其中最突出的需求就是降噪和音质两个方面。
[0003]当前的TWS耳机通常具有主动降噪功能,主动降噪需要耳机的麦克风拾取环境噪声,并通过主动降噪芯片控制耳机内部的扬声器输出与环境噪声相等的反相声波,从而将噪音中和,实现降噪效果。耳机具备的扬声器数量越多,越容易输出更加匹配的反相声波,降噪效果更加明显。同时,也能够使得耳机的音质效果更好。
[0004]然而,为了佩戴的良好体验,TWS耳机(例如入耳式耳机)的体积受到人耳大小的约束,并且受限于耳机内部的堆叠架构,当前的TWS耳机内部无法设置更多数量的扬声器,由此使得耳机的降噪效果和音质效果无法被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及耳机盒组件,通过在耳机的出音管内设置扬声器,使得耳机能够具有更多个扬声器,进而使得耳机具有更佳的降噪效果和音质效果。
[0006]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耳机,包括:耳机主体,所述耳机主体具有开口;出音嘴,所述出音嘴连接于所述开口上,所述出音嘴包括出音管,所述出音管内设置有第一扬声器,所述出音嘴用于将所述耳机主体内设置的至少一个扬声器和所述第一扬声器的声音传导至用户耳道中。
[000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耳机主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扬声器,并且在出音管内还设置有第一扬声器,本申请第一扬声器的设置不会占用耳机主体的内部空间,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耳机具有更多数量的扬声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多个扬声器的堆叠设计,使得每个扬声器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组合起来实现更优的音频效果体验以及降噪效果体验。
[0008]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扬声器被设置于出音管的内部,并且出音嘴被配置成用于将耳机主体内设置的至少一个扬声器以及第一扬声器的声音传导至用户耳道中,第一扬声器的设置并不会影响声音传导效果以及用户佩戴的舒适性。而多个扬声器的设置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具有更佳的降噪效果和音质效果,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000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出音嘴还包括固定设于所述出音管前端部并对所述第一扬声器实现限位的出音孔板。
[0010]出音孔板可以固定封盖于出音管的前端部之上,使得出音管与出音孔板整体形成

帽状”结构,出音孔板能够对第一扬声器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第一扬声器的前端穿出至出音管的外部,例如第一扬声器的前端(即具有出音孔的一端)可以抵接于出音孔板的内表面之上,出音孔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从而不会阻碍声音的传播。
[00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出音嘴还包括固定设于所述出音管后端部并对所述第一扬声器实现限位的镂空支架。镂空支架能够对第一扬声器进行限位,防止其从出音管的后端部脱落出去,该镂空支架具有镂空部(例如通孔或者开口),进而使得在起到限位作用的同时不会对声音的传导造成过多阻碍。
[00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耳机还包括套接于所述出音管外周的耳塞,所述耳塞的前端部具有出音口。
[0013]耳塞由弹性材料构成,例如耳塞由软胶(比如硅胶)构成。耳塞朝向用户的前端部具有出音口,出音管发出的声音通过该出音口传输至用户耳道内。本申请通过设置耳塞,能够将耳机更牢固的佩戴于用户耳朵之上,并且耳塞能够封闭耳道,降低外界噪音对出音管输出的声音的干扰。
[00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耳塞与所述出音管之间具有导音间隙,所述导音间隙连通所述开口与所述出音口。
[0015]本申请通过在出音管内设置第一扬声器能够增加耳机的扬声器数量,第一扬声器的设置可能会对耳机主体内的第二扬声器以及第三扬声器的声音传导造成一定阻碍,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连通开口与出音口的导音间隙,能够强化声音传导效果。
[00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着所述出音管从后往前的方向,所述出音管的管径逐渐缩小,所述镂空支架封盖于所述出音管后端部的内侧。
[0017]此时,出音管与出音孔板整体呈锥台形,且后端部的截面积要大于出音孔板的面积,通过以上设置能够方便第一扬声器的安装插入,镂空支架封盖于出音管后端部的内侧之后即可实现对第一扬声器的固定。并且,出音管且采用“锥形”设计,在斜面(管壁)上开孔满足出声面积要求,且“锥形”居中放置在耳塞的内部,并不影响佩戴的舒适性。
[0018]可选地,镂空支架可以通过焊接、粘接、螺接、卡接或者铆接等任意方式安装于出音管之上。
[0019]例如,出音嘴整体均为金属材质构成(即镂空支架也为金属材质构成),此时可以通过焊接或者铆接实现镂空支架的安装。
[002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出音管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导音间隙与所述开口。
[002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着所述出音管从后往前的方向,所述出音管的管径保持不变,所述镂空支架封盖于所述出音管后端部并超出所述出音管后端部。
[0022]此时,出音管整体呈柱状结构,出音管的截面积小于镂空支架的面积,出音管的后端部被安装于镂空支架之上。镂空支架封盖于出音管后端部并超出所述出音管后端部,从而能够方便将出音嘴整体安装于耳机主体之上。
[002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镂空支架的镂空部分连通所述导音间隙与所述开口。
[002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出音嘴安装于所述开口之上。通过以上设置,可以先将第一扬声器安装于出音嘴内并形成一体结构之后,在整体安装于开口(即耳机主体)之上,由此能够降低第一扬声器的安装难度,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002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出音管、所述第一扬声器以及所述镂空支架组装为一体结构后,安装于所述开口之上。
[002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出音嘴为金属件。
[0027]考虑到第一扬声器的安装难度,出音管可以由金属等性能比较稳固(强度较高)的材质构成,从而可以将出音管的管壁设置的尽量薄一些,以增大出音管的内部空间,为第一扬声器的安装提供足够的空间。
[0028]可选地,该金属件可以是不锈钢件、铜合金件或者铝合金件等,但不限于此。
[002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出音管与所述出音孔板由一体成型工艺制成一体结构。从而使得出音嘴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并且能够简化生产工序,节约生产成本。
[0030]例如,该一体成型工艺可以是金属直接成型,例如可以通过锻造、冲压或者铸造工艺实现。
[0031]再例如,可以使用金属粉末,通过粉末冶金工艺形成上述一体结构。
[0032]在一种可能的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机主体(10),所述耳机主体(10)具有开口(10a);出音嘴(20),所述出音嘴(20)连接于所述开口(10a)上,所述出音嘴(20)包括出音管(21),所述出音管(21)内设置有第一扬声器(40),所述出音嘴(20)用于将所述耳机主体(10)内设置的至少一个扬声器和所述第一扬声器(40)的声音传导至用户耳道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嘴(20)还包括固定设于所述出音管(21)前端部并对所述第一扬声器(40)实现限位的出音孔板(2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嘴(20)还包括固定设于所述出音管(21)后端部并对所述第一扬声器(40)实现限位的镂空支架(2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还包括套接于所述出音管(21)外周的耳塞(30),所述耳塞(30)的前端部具有出音口(30a)。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塞(30)与所述出音管(21)之间具有导音间隙(30b),所述导音间隙(30b)连通所述开口(10a)与所述出音口(30a)。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出音管(21)从后往前的方向,所述出音管(21)的管径逐渐缩小,所述镂空支架(22)封盖于所述出音管(21)后端部的内侧。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管(21)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导音间隙(30b)与所述开口(10a)。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出音管(21)从后往前的方向,所述出音管(21)的管径保持不变,所述镂空支架(22)封盖于所述出音管(21)后端部并超出所述出音管(21)后端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支架(22)的镂空部分连通所述导音间隙(30b)与所述开口(10a)。10.根据权利要求1

9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嘴(20)安装于所述开口(10a)之上。11.根据权利要求3

9中任一项所述的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银虎许超张洵鹿麟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