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触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24084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52
一种全域触控装置,包含支撑单元、触控单元及数个限位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基板及数个支撑弹片组,所述触控单元设置于所述支撑弹片组上,所述限位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基板与所述支撑弹片组之间,且用于限制所述触控单元的高度及按压行程,每一个限位单元具有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挡部,以及设置于所对应的支撑弹片组的限位部,所述限位单元的限位部沿第一轴向或第二轴向相对于所对应的挡部产生限位。按压所述触控单元的任何区域,能达到触击目的,且能实现全域触控装置的轻薄设计,满足消费者对于整机轻薄诉求。整机轻薄诉求。整机轻薄诉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域触控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计算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全域触控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触摸板为一块放置于笔记本电脑键盘前的平板,供使用者以手指在平板上移动就能指挥光标移动。通常的计算机触摸板以半域触控方式呈现,该方式存在如下缺陷:
[0003](1)触摸板的上半部分区域为无法按压的固定结构,用户只能按压触摸板的下半部分区域,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极不便捷,使用体验差;
[0004](2)半域触控的方式因为零件多,结构复杂,使得触摸板单体较厚重,不符合当下轻薄笔记本电脑的需求;
[0005](3)半域触控的方式组装工艺复杂,不良率较高,生产成本也较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
[0006]另外,CN113031792A、CN113867552A及CN114385017A等专利案件没有限位结构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的全域触控装置。
[0008]本技术的全域触控装置,包含支撑单元、触控单元及数个限位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基板,以及数个连接于所述基板的支撑弹片组,所述基板具有两个沿第一轴向延伸的第一侧缘,以及两个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轴向的第二轴向延伸的第二侧缘,所述触控单元设置于所述支撑弹片组上,且能连动所述支撑弹片组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轴向与所述第二轴向的第三轴向相对于所述基板产生移动,且所述触控单元能相对于所述支撑单元在未按压的原始位置和按压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限位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基板与所述支撑弹片组之间,且用于限制所述触控单元的高度及按压行程,每一个限位单元具有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挡部,以及设置于所对应的支撑弹片组的限位部,所述限位单元的限位部沿所述第一轴向与所述第二轴向其中之一相对于所对应的挡部产生限位。
[0009]本技术的全域触控装置,所述支撑单元的基板呈H形,且还具有中间部,以及两个在所述第二轴向上呈间隔设置且连接于所述中间部两侧的侧框部,至少由所述中间部与所述侧框部共同界定出两个在所述第一轴向上呈间隔设置的镂空部,所述支撑弹片组的数量有两个,分别能沿所述第三轴向偏动的设置于所述镂空部中。
[0010]本技术的全域触控装置,所述支撑单元的基板还具有两对分别沿所述第一轴向延伸且分别连接于所述侧框部末端的延伸杆,以及两个沿所述第二轴向延伸且分别连接于所述延伸杆之间的横杆,所述中间部与所述侧框部、所述延伸杆、所述横杆共同界定出所述镂空部,所述第二侧缘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杆,每一个限位单元的挡部设置于所对应的横杆底部,每一个限位单元还具有一个黏固于所对应的支撑弹片组底部且呈板状的定位部,
所述限位部一体连接于所述定位部,且沿所述第一轴向自所对应的支撑弹片组朝外凸伸,且能相对于所对应的挡部产生限位。
[0011]本技术的全域触控装置,所述支撑单元的基板还具有两对分别沿所述第一轴向延伸且分别连接于所述侧框部末端的延伸杆,以及两个沿所述第二轴向延伸且分别连接于所述延伸杆之间的横杆,所述中间部与所述侧框部、所述延伸杆、所述横杆共同界定出所述镂空部,所述第二侧缘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杆,每一个限位单元的挡部设置于所对应的延伸杆底部,每一个限位单元还具有黏固于所对应的支撑弹片组底部且呈板状的定位部,所述限位部沿所述第二轴向自所对应的定位部朝外凸伸,且能相对于所对应的挡部产生限位。
[0012]本技术的全域触控装置,所述支撑单元的基板还具有两对分别沿所述第一轴向延伸且分别连接于所述侧框部末端的延伸杆,所述中间部与所述侧框部、所述延伸杆共同界定出所述镂空部,每一个限位单元的挡部设置于所对应的延伸杆底部,每一个限位单元还具有黏固于所对应的支撑弹片组底部且呈板状的定位部,所述限位部沿所述第二轴向自所对应的定位部朝外凸伸,且能相对于所对应的挡部产生限位。
[0013]本技术的全域触控装置,所述支撑单元的基板的侧框部与所对应的延伸杆衔接呈平板状,且每一个限位单元还具有相交连接于所述定位部与所述限位部之间的转折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定位部、所述转折部为一体成型,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定位部呈阶梯落差状且分别相交连接于所述转折部两侧。
[0014]本技术的全域触控装置,所述支撑单元的基板的侧框部与所对应的延伸杆弯折呈阶梯落差状,所述延伸杆相对于所对应的侧框部朝上凸出,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定位部为一体成型,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定位部连接呈平板状。
[0015]本技术的全域触控装置,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有数个分别固定于所述延伸杆底部的垫片。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1、使用全新的全域架构,消费者可以按压所述触控单元的任何区域,操控便捷,按压质感及体验均显著提升。
[0018]2、本技术的全域架构巧妙利用所述支撑弹片组与所述限位单元的设计,可以实现全域触摸板的轻薄设计,全域触控装置整体高度可以有效控制在3.0~3.5mm以内,满足消费者对于整机轻薄需求。
[0019]3、本技术的全域触控装置可以实现一体式模块方式,在不用借助笔记本整机上下盖与触摸板锁紧固定相关结构,实现单体模块按压及触感,确保不会因为整机上、下盖模具不同穴号,不同机型上、下盖与触摸板组装结构设计方式差异,以及不同系统,上、下盖材质不同等因素造成触摸板与整机上下盖组装后尺寸匹配异常,造成触摸板共享性不佳,影响整机生产过程中因为触摸板匹配问题造成生产质量异常。
[0020]4、本技术的全域触控装置整体结构简单,零件少,组装成本及材料成本较传统半域触摸板价格优势明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全域触控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一体分解图;
[0022]图2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0023]图3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个支撑单元的俯视图;
[0024]图4是该第一实施例的支撑单元与一个限位单元的局部立体放大示意图;
[0025]图5是沿图2中的直线
Ⅴ‑Ⅴ
所取的剖视图;
[0026]图6是本技术全域触控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27]图7是该第二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0028]图8是该第二实施例的支撑单元的俯视图;
[0029]图9是该第二实施例的支撑单元与限位单元的局部立体放大示意图;
[0030]图10是沿图7中的直线
Ⅹ‑Ⅹ
所取的剖视图;
[0031]图11是本技术全域触控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32]图12是该第三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0033]图13是该第三实施例的支撑单元的俯视图;
[0034]图14是该第三实施例的支撑单元与限位单元的局部立体放大示意图;
[0035]图15是沿图12中的直线XV

XV所取的剖视图;
[0036]图16是本技术全域触控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域触控装置,包含支撑单元、触控单元及数个限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包括基板,以及数个连接于所述基板的支撑弹片组,所述基板具有两个沿第一轴向延伸的第一侧缘,以及两个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轴向的第二轴向延伸的第二侧缘;所述触控单元,设置于所述支撑弹片组上,且能连动所述支撑弹片组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轴向与所述第二轴向的第三轴向相对于所述基板产生移动,且所述触控单元能相对于所述支撑单元在未按压的原始位置和按压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限位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基板与所述支撑弹片组之间,且用于限制所述触控单元的高度及按压行程,每一个限位单元具有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挡部,以及设置于所对应的支撑弹片组的限位部,所述限位单元的限位部沿所述第一轴向与所述第二轴向其中之一相对于所对应的挡部产生限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域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的基板呈H形,且还具有中间部,以及两个在所述第二轴向上呈间隔设置且连接于所述中间部两侧的侧框部,至少由所述中间部与所述侧框部共同界定出两个在所述第一轴向上呈间隔设置的镂空部,所述支撑弹片组的数量有两个,分别能沿所述第三轴向偏动的设置于所述镂空部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域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的基板还具有两对分别沿所述第一轴向延伸且分别连接于所述侧框部末端的延伸杆,以及两个沿所述第二轴向延伸且分别连接于所述延伸杆之间的横杆,所述中间部与所述侧框部、所述延伸杆、所述横杆共同界定出所述镂空部,所述第二侧缘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杆,每一个限位单元的挡部设置于所对应的横杆底部,每一个限位单元还具有一个黏固于所对应的支撑弹片组底部且呈板状的定位部,所述限位部一体连接于所述定位部,且沿所述第一轴向自所对应的支撑弹片组朝外凸伸,且能相对于所对应的挡部产生限位。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褚银辜智柏
申请(专利权)人:精元重庆电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