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封电感以及光伏逆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3615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42
一种灌封电感,包括绕组线圈、插设于绕组线圈中的磁芯、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第一容器为镂空结构,其材料为绝缘材料,绕组线圈容置于第一容器中,第一容器容置于第二容器中,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之间灌注有绝缘导热胶,绝缘导热胶在熔融态下流进镂空结构并与绕组线圈、第二容器接触从而在绝缘导热胶固化后填充绕组线圈、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三者之间的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使用该灌封电感的光伏逆变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灌封电感通过设置镂空结构的第一容器,当向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之间灌注有绝缘导热胶后,绝缘导热胶流进镂空结构并与绕组线圈接触,这增大了绕组线圈与绝缘导热胶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绕组线圈的散热效果。圈的散热效果。圈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灌封电感以及光伏逆变器


[0001]本技术涉及逆变器
,具体涉及一种灌封电感以及使用该灌封电感的光伏逆变器。

技术介绍

[0002]光伏逆变器的箱体内连接有用于容置绕组线圈的容器结构,为保证使用安全,绕组线圈与容器结构的内壁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安全距离。目前,绕组线圈大部分容置于不带盖的盒体容器从而实现绕组线圈与容器结构的分离。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上述的盒体容器的散热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现有的绕组线圈散热效果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灌封电感。该灌封电感通过设置镂空结构的第一容器,当向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之间灌注有绝缘导热胶后,绝缘导热胶流进镂空结构并与绕组线圈接触,这增大了绕组线圈与绝缘导热胶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绕组线圈的散热效果。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灌封电感,包括绕组线圈、插设于绕组线圈中的磁芯、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所述第一容器为镂空结构,其材料为绝缘材料,所述绕组线圈容置于第一容器中,所述第一容器容置于第二容器中,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之间灌注有绝缘导热胶,所述绝缘导热胶在熔融态下流进所述镂空结构并与绕组线圈、第二容器接触从而在绝缘导热胶固化后填充绕组线圈、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三者之间的间隙。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器呈网兜状。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容器内设有多个第一容器,每一第一容器内设有一个绕组线圈,所述第一容器底部的大小和形状与绕组线圈适配。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器的材料为导热陶瓷。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器底部的厚度为第一厚度,所述第一厚度用于分离所述绕组线圈和第二容器从而使两者之间存在安全距离。
[0010]上述第二容器的外壁设有散热翅片。
[0011]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翅片均匀设置。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容器的材料为铝合金。
[001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其技术方案如下。
[0014]一种光伏逆变器,包括箱体以及设于箱体内的PCB电路板、电气元件和灌封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封电感为上述任一项的灌封电感。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灌封电感通过设置镂空结构的第一容器,当向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之间灌注有绝缘导热胶后,绝缘导热胶流进镂空结构并与绕组线圈接触,这增大了绕组线圈与绝缘导热胶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绕组线
圈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灌封电感的部分分解结构透视图;
[0017]图2为灌封电感的分解结构透视图;
[0018]图3为绕组线圈和第一容器的透视图;
[0019]绕组线圈1;磁芯2;第一容器3;第二容器4;散热翅片41;绝缘导热胶5。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2]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23]下面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24]一种光伏逆变器,包括箱体(未图示)以及设于箱体内的PCB电路板(未图示)、电气元件(未图示)和灌封电感,参见图1

3,所述灌封电感包括绕组线圈1、插设于绕组线圈1中的磁芯2、第一容器3和第二容器4,其中,所述第一容器3为镂空结构,其材料为绝缘材料,所述绕组线圈1容置于第一容器3中,所述第一容器3容置于第二容器4中,第一容器3与第二容器4之间灌注有绝缘导热胶5,所述绝缘导热胶在熔融态下流进所述镂空结构并与绕组线圈、第二容器接触从而在绝缘导热胶固化后填充绕组线圈、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三者之间的间隙。本技术的灌封电感通过设置镂空结构的第一容器3,当向第一容器3与第二容器4之间灌注有绝缘导热胶5后,绝缘导热胶5流进镂空结构并与绕组线圈1接触,这增大了绕组线圈1与绝缘导热胶5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绕组线圈1的散热效果。
[0025]参见图1

3,所述第一容器3呈网兜状,具体的,第一容器3的整体结构均设有镂空结构,第一容器3顶部空间为方形空间,底部空间为弧形空间,底部的弧形空间的大小和形状恰好与绕组线圈1的一半的弧形面适配。装配时,绕组线圈1能够稳定地安放于第一容器3的底部空间中,这能提高绕组线圈1装配的稳定性。另外,在灌注绝缘导热胶5后,绝缘导热胶5流进镂空结构后便能直接与绕组线圈1接触,从而达到较好散热效果。另外,当需要取出第一容器3时,由于绝缘导热胶5位于第一容器3的镂空结构中,这能方便从绝缘导热胶5中取出第一容器3。上述结构中,绝缘导热胶5大部分位于第一容器3的镂空结构中,作为一种改进,第一容器3的材料为导热陶瓷,陶瓷的导热性能优于绝缘导热胶5的导热性能,因此,除了能通过绝缘导热胶5进行散热,通过设置陶瓷的第一容器3,能进一步提高灌封电感的
散热效果。应当说明的是,陶由于瓷的第一容器3的散热效果会优于绝缘导热胶5的效果,因此,实际的镂空结构的大小可根据散热需要来进行设计。
[0026]以上的第二容器4的材料为铝合金,当然,也可选用其它材料,第二容器4的材料选用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在此不再赘述。使用时,第一容器3和绝缘导热胶5的热量能够传递至第二容器4从而进行散热。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参见图1

2,第二容器4的四个外侧面以及底面均匀设有散热翅片41。通过设置散热翅片41提高了第二容器4与外部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散热效果。参见图,位于底部的散热翅片41数值向下设置,在使用时,该竖直向下的散热翅片41既能支撑整个第二容器4,同时也能进行散热。
[0027]上述结构中,参见图1

2,所述第二容器4内设有多个第一容器3,每一第一容器3内设有一个绕组线圈1。每个绕组线圈1均通过一第一容器3来放置,这能保证绕组线圈1安装的稳定性。
[0028]参见图1

3,所述第一容器3的底部具有一定的厚度,该厚度为第一厚度,所述第一厚度用于分离所述绕组线圈1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封电感,其特征在于:包括绕组线圈、插设于绕组线圈中的磁芯、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所述第一容器为镂空结构,其材料为绝缘材料,所述绕组线圈容置于第一容器中,所述第一容器容置于第二容器中,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之间灌注有绝缘导热胶,所述绝缘导热胶在熔融态下流进所述镂空结构并与绕组线圈、第二容器接触从而在绝缘导热胶固化后填充绕组线圈、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三者之间的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封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器呈网兜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封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器内设有多个第一容器,每一第一容器内设有一个绕组线圈,所述第一容器底部的大小和形状与绕组线圈适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封电感,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成李正中李经伟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大忠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