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高低温式微小信号传输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3468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耐高低温式微小信号传输电缆,包括有导线组件,导线组件外填充有绝缘层,绝缘层外分布有半导电层,半导电层外分布有内屏蔽层,内屏蔽层外分布有内护层,内护层外分布有外屏蔽层,外屏蔽层外分布有外护层,导线组件采用若干铜丝线绞合构成,铜丝线为镀镍铜丝线;或是,铜丝线为镀银铜丝线;或是,铜丝线为镀锡铜丝线。由此,整体的机械噪音值极低,不超过1mV。半导电层壁厚低,对外径影响极小。拥有较佳的防护效果,能确保产品在2km范围内零击穿。可以实现温度范围变化大的使用环境,泛用性较好。泛用性较好。泛用性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耐高低温式微小信号传输电缆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缆,尤其涉及一种耐高低温式微小信号传输电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实现高保真或者说低噪音的电缆实现方式主要是增加半导电层来均化电场。实施期间,主要采用石墨的溶剂涂敷包覆方式、半导电带的缠绕包覆方式、半导电层的挤出包覆方式。这样的构造,存在如下的缺陷:
[0003]1、和绝缘材料的粘接性不好。
[0004]2、半导电层混合在胶粘剂或油墨材料后本身的强度和柔软型不行,在振动或者碰撞时非常容易发生脱落。
[0005]3、生产效率低,绕包的效率非常慢。
[0006]4、容易在绕包的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公差波动,电缆的一致性很难控制。
[0007]5、噪音控制交叉。
[0008]6、绝缘材料的壁厚过厚。
[0009]由此,对于微小信号传输且处于高低温环境使用下,难以满足要求。
[0010]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耐高低温式微小信号传输电缆,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高低温式微小信号传输电缆。
[0012]本技术的耐高低温式微小信号传输电缆,包括有导线组件,其中:所述导线组件外填充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外分布有半导电层,所述半导电层外分布有内屏蔽层,所述内屏蔽层外分布有内护层,所述内护层外分布有外屏蔽层,所述外屏蔽层外分布有外护层,所述导线组件采用若干铜丝线绞合构成,所述铜丝线为镀镍铜丝线;或是,所述铜丝线为镀银铜丝线;或是,所述铜丝线为镀锡铜丝线。
[0013]进一步地,上述的耐高低温式微小信号传输电缆,其中,所述绝缘层为聚全氟乙丙烯层;或是,所述绝缘层为乙烯

聚四氟乙烯共聚物层;或是,所述绝缘层为交联乙烯

聚四氟乙烯共聚物层。
[0014]更进一步地,上述的耐高低温式微小信号传输电缆,其中,所述半导电层为含聚四氟乙烯层;或是,所述半导电层为聚全氟乙丙烯层;或是,所述半导电层为乙烯

聚四氟乙烯共聚物层;或是,所述半导电层为交联乙烯

聚四氟乙烯共聚物层。
[0015]更进一步地,上述的耐高低温式微小信号传输电缆,其中,所述内屏蔽层、外屏蔽层均为铜丝编织层,所述铜丝的线径为0.05mm至0.26mm,编织密度≥95%,所述铜丝为镀镍铜丝;或是,所述铜丝为镀银铜丝;或是,所述铜丝为镀锡铜丝。
[0016]再进一步地,上述的耐高低温式微小信号传输电缆,其中,所述内护层、外护层为
聚四氟乙烯层;或是,为聚全氟乙丙烯层;或是,为乙烯

聚四氟乙烯共聚物层;或是,为交联乙烯

聚四氟乙烯共聚物层;或是,为聚偏氟乙丙烯层。
[0017]借由上述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18]1、整体的机械噪音值极低,不超过1mV。
[0019]2、半导电层壁厚低,对外径影响极小。
[0020]3、拥有较佳的防护效果,能确保产品在2km范围内零击穿。
[0021]4、可以实现温度范围变化大的使用环境,泛用性较好。
[0022]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耐高低温式微小信号传输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0025]1 导线组件
ꢀꢀꢀꢀꢀꢀꢀꢀꢀꢀꢀꢀꢀ
2 绝缘层
[0026]3 半导电层
ꢀꢀꢀꢀꢀꢀꢀꢀꢀꢀꢀꢀꢀ
4 内屏蔽层
[0027]5 内护层
ꢀꢀꢀꢀꢀꢀꢀꢀꢀꢀꢀꢀꢀꢀꢀ
6 外屏蔽层
[0028]7 外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30]如图1的耐高低温式微小信号传输电缆,包括有导线组件1,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导线组件1外填充有绝缘层2,绝缘层2外分布有半导电层3,半导电层3外分布有内屏蔽层4。同时,内屏蔽层4外分布有内护层5,内护层5外分布有外屏蔽层6。并且,外屏蔽层6外分布有外护层7。考虑到微小信号的传输稳定性,导线组件1采用若干铜丝线绞合构成。再者,因为选材的不同,铜丝线可以为镀镍铜丝线,也可以为镀银铜丝线,还可以采用镀锡铜丝线。这样,拥有内护层5、外护层7的双层保护,且通过内屏蔽层4、外屏蔽层6实现屏蔽优化。在制造期间,可通过挤出的方式生产半导电层3,效率高,可实现每天生产36km(单芯,单设备)的能力。
[0031]结合本技术一较佳的实施方式来看,为了拥有较佳的绝缘效果,确保信号传输期间免受干扰,绝缘层2为聚全氟乙丙烯层,其工作温度范围为

65℃至200℃。或者,可采用乙烯

聚四氟乙烯共聚物层来构成绝缘层2,工作温度范围为

65℃至150℃。当然,也可以通过交联乙烯

聚四氟乙烯共聚物层来构成绝缘层2,工作温度范围为

65℃至200℃。当然,若其他满足正常工作温度的氟树脂也可以构成绝缘层2。
[0032]进一步来看,本技术采用的半导电层3是混合3%至10%的纳米炭黑的改性氟塑料。具体来说,考虑到实施的便利,半导电层3为含聚四氟乙烯层,其工作温度范围为

65℃至250℃。同时,可选用半导电层3为聚全氟乙丙烯层,其工作温度范围为

65℃至200℃。并且,可以采用半导电层3为乙烯

聚四氟乙烯共聚物层来构成半导电层3,其工作温度范围


65℃至150℃。再者,还可以采用交联乙烯

聚四氟乙烯共聚物层来构成半导电层3。也可以满足

65℃至200℃的工作温度。再者,若其他满足正常工作温度的氟树脂也可以构成绝缘层2。
[0033]结合实际实施来看,为了拥有较佳的不良信号屏蔽效果,采用的内屏蔽层4、外屏蔽层6均为铜丝编织层,铜丝的线径为0.05mm至0.26mm,编织密度≥95%。针对实际传输的微小信号类别不同,可以采用镀银铜丝或是镀锡铜丝,拥有

65℃至200℃的工作温度范围。对于一些极限工作环境来看,可采用镀镍铜丝,满足的工作温度范围为

65℃至250℃。
[0034]再进一步来看,本技术采用的内护层5、外护层7为氟塑料材质。具体来说,可选用乙烯

聚四氟乙烯共聚物层或是聚偏氟乙丙烯层,拥有

65℃至1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耐高低温式微小信号传输电缆,包括有导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组件外填充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外分布有半导电层,所述半导电层外分布有内屏蔽层,所述内屏蔽层外分布有内护层,所述内护层外分布有外屏蔽层,所述外屏蔽层外分布有外护层,所述导线组件采用若干铜丝线绞合构成,所述铜丝线可为镀镍铜丝线、镀银铜丝线或者镀锡铜丝线之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低温式微小信号传输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可为聚全氟乙丙烯层、乙烯

聚四氟乙烯共聚物层或者交联乙烯

聚四氟乙烯共聚物层之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低温式微小信号传输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电层可为含聚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靳志杰刘述权张亚闪吕英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频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