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电解精炼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222195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20
本申请属于铜电解精炼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铜电解精炼循环系统,该系统包括整流器,电解槽,循环槽,循环泵,换热器,进液盒,出液盒和管道。电解液从出液盒溢流孔流出进入所述循环槽,经循环泵后进入换热器加热,加热后的电解液经底部封闭两侧开孔的进液盒进入电解槽,形成电解液整体的循环。整流器正负极分别与电解槽导电铜排相连,进液盒和出液盒使用环氧树脂分别焊接在所述电解槽两端内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系统利用底部封闭、通过侧面不同高度开有一系列的孔的进液盒进液,有效缓解了电解液成分和温度分布不均及对底部阳极泥扰动较大等问题,提高阴极板质量;同时可适当增大循环量,提高电流密度,提升生产效率。产效率。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电解精炼循环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铜电解精炼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铜电解精炼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铜电解精炼过程中,电解液的循环是为了给电解液供给热量,添加剂以及净化了的新鲜电解液,并排出部分杂质过高的电解液,使电解液的温度和成分均匀,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及生产过程稳定。在电解精炼过程中传统循环方式有上进下出和下进上出两种方式,电解液上进下出方式由于其流动方向与阳极泥自然沉降方向相同,有利于阳极泥的沉降,但对于改善浓差极化及温度分布不均等问题效果有限;而下进上出方式虽有利于缓解电解液成分和温度分布不均等问题,但不利于电解液中阳极泥的沉降,且对进液侧底部的阳极泥扰动较大,容易使底部阳极泥粘附在阴极板尤其是进液口侧阴极板上长粒子,从而影响阴极板质量。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电解液循环量一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流密度进一步提高,制约了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获得高质量的阴极产品以及更高的生产效率,需要更有效的循环方式来弥补传统循环方式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型铜电解精炼循环系统。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铜电解精炼循环系统,所述铜电解精炼循环系统包括整流器,电解槽,循环槽,循环泵,换热器,进液盒和出液盒;
[0005]其中,所述整流器的正负极分别与所述电解槽导电铜排相连,所述进液盒和出液盒设置在所述电解槽的两端内侧侧壁上;
[0006]所述出液盒的一侧设有溢流孔,另一侧通过管道与所述循环槽的进口连接,所述循环槽的出口与所述循环泵的进口连接,所述循环泵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换热器的进口连接,所述换热器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进液盒的一端连接,所述进液盒上设有若干补液孔;
[0007]所述补液孔的设置高度低于所述溢流孔的设置高度。
[0008]进一步,所述进液盒为长方盒体,且若干所述补液孔对称分布在长方盒两侧的不同高度。
[0009]进一步,所述补液孔为1

10个为一组,数量为1

50组;每个补液孔的直径为10

40mm。
[0010]进一步,所述补液孔为3

5个为一组,数量为10

20组;每个补液孔的 20

30mm。
[0011]进一步,所述补液孔之间的孔间距为25

50mm,组间间距为20

80mm。
[0012]进一步,所述补液孔之间的孔间距为30

40mm,组间间距为35

50mm。
[0013]进一步,所述进液盒顶部与所述电解槽的上端持平,底部距槽底150

350 mm。
[0014]进一步,所述出液盒为半圆形盒体,所述半圆形盒体上设有2

3个不同液位溢流口。
[0015]进一步,所述进液盒、出液盒和管道的材料均为环氧树脂、PVC、PE、PP 或PVDF。
[0016]进一步,所述溢流孔的直径大于所述补液孔的直径。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系统里的电解液通过两侧开孔进入电解槽中,能够明显减少对底部阳极泥的扰动。从而减少粘附在阴极板表面阳极泥数量,减少粒子的生成,可明显提高阴极质量。电解液从进液盒中不同高度的开孔排出,能有效的改善电解液在电解槽中的流动,从而加强传质和传热,使不同深度的电解液成分和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减少浓差极化现象,可适当提高电流密度,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铜电解精炼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铜电解精炼循环系统的电解槽结构俯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铜电解精炼循环系统的电解槽结构正视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铜电解精炼循环系统的进液盒结构局部放大图。
[0022]图中:
[0023]1‑
进液盒,1
‑1‑
补液孔,2

电解槽,3

出液盒,3

1溢流孔,4

管道,5
‑ꢀ
循环槽,6

循环泵,7

换热器,8

整流器。
[0024]电解液流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说明:
[0026]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铜电解精炼循环系统,所述铜电解精炼循环系统包括整流器8,电解槽2,循环槽5,循环泵6,换热器7,进液盒1和出液盒3;
[0027]其中,所述整流器8的正负极分别与所述电解槽2导电铜排相连,所述进液盒1和出液盒3对称设置在所述电解槽2的两端内侧壁上;
[0028]所述出液盒3的一侧设有溢流孔3

1,另一侧通过管道与所述循环槽5的进口连接,所述循环槽5的出口与所述循环泵6的进口连接,所述循环泵6 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换热器7的进口连接,所述换热器7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进液盒1的一端连接,所述进液盒1上设有若干补液孔1

1。
[0029]如图4所示,所述进液盒1为长方盒体,且若干所述补液孔1

1对称分布在长方盒两侧的不同高度。
[0030]所述补液孔1

1为1

10个为一组,数量为1

50组;每个补液孔的直径为10

40mm。
[0031]所述补液孔1

1为3

5个为一组,数量为10

20组;每个补液孔的20

30 mm。
[0032]所述补液孔1

1之间的孔间距为25

50mm,组间间距为20

80mm。
[0033]所述补液孔1

1之间的孔间距为30

40mm,组间间距为35

50mm。
[0034]所述进液盒1顶部与所述电解槽2的上端持平,底部距槽底150

350mm。
[0035]所述出液盒3为半圆形盒体,所述半圆形盒体上设有2

3个不同液位溢流口3

1。
[0036]所述进液盒1、出液盒3和管道4的材料均为环氧树脂、PVC、PE、PP或 PVDF。
[0037]所述溢流孔3

1的直径大于所述补液孔1

1的直径。
[0038]实施例
[0039]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新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电解精炼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电解精炼循环系统包括整流器,电解槽,循环槽,循环泵,换热器,进液盒和出液盒;其中,所述整流器的正负极分别与所述电解槽导电铜排相连,所述进液盒和出液盒对称设置在所述电解槽的两端内侧壁上;所述出液盒的一侧设有溢流孔,另一侧通过管道与所述循环槽的进口连接,所述循环槽的出口与所述循环泵的进口连接,所述循环泵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换热器的进口连接,所述换热器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进液盒的一端连接,所述进液盒上设有若干补液孔;所述补液孔的设置高度低于所述溢流孔的设置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电解精炼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盒为长方盒体,且若干所述补液孔对称分布在长方盒两侧的不同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铜电解精炼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液孔为1

10个为一组,数量为1

50组;每个补液孔的直径为10

40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铜电解精炼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液孔为3

5个为一组,数量为1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旭泳杨鹏谌思磊李露侯娟奇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铜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