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育秧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2200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育秧盘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稻育秧盘,包括育秧底座和育秧盘,所述育秧底座的内部开设有培养仓,所述培养仓的内部前侧开设有流水槽,所述培养仓的内部设置有控温机构,所述育秧底座的内部左右两侧顶端分别对称开设有安装槽,其中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卡柱,所述卡柱的相背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的外侧套设有弹簧,所述移动柱远离卡柱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拉块,所述育秧盘的顶部开设有多个育秧槽,通过在水稻育秧盘中设置的控温机构,进而达到了为稻种提供了良好环境的目的,使得稻种间所受温度保持均匀,保证了稻种间的生长进度的一致性,避免了人工干预的情况出现,给育秧人员的工作提供了便利。给育秧人员的工作提供了便利。给育秧人员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稻育秧盘


[0001]本技术涉及育秧盘设备
,具体为一种水稻育秧盘。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对稻种进行培育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水稻育秧盘,其育秧盘的内部大多不具备对秧苗所处的环境进行温度控制的功能,因此在育秧时,容易导致稻种间所受的温度不均匀,进而造成稻种间的生长进度不一,则需要人工进行处理,给育秧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不便,且育秧盘中的秧苗无法与培养液之间实现了分离,不利于对培养液进行收集以及循环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育秧盘的实用性。
[0003]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设计一种水稻育秧盘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育秧盘,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水稻育秧盘,包括育秧底座和育秧盘,所述育秧底座的外侧的左右两侧顶端分别开设有握槽,所述育秧底座的前侧固定设置有进水管,所述育秧底座的内部开设有培养仓,所述培养仓的内部前侧开设有流水槽,所述培养仓的内部设置有控温机构,所述育秧底座的内部左右两侧顶端分别对称开设有安装槽,其中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卡柱,所述卡柱的相背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的外侧套设有弹簧,所述移动柱远离卡柱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拉块,所述育秧盘的左右两侧开设有卡槽,所述育秧盘的顶部开设有多个育秧槽,所述育秧盘顶部的左右两侧边缘固定安装有提手;
[0007]所述控温机构包括分别固定安装在培养仓内部四周底端的加热管和固定安装在培养仓内部底端中心处的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管和温度传感器的外侧表面均与育秧盘的底部不接触。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进水管的外侧固定设置有阀门,且其呈L形结构,所述进水管的横置端贯穿于育秧底座的前侧表面并延伸至流水槽的内部。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卡柱的相向端分别贯穿于安装槽内部的相向侧并延伸至培养仓的内部,且其的外侧与卡槽相匹配,所述卡柱的外侧表面与育秧底座的内壁间隙配合。
[001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弹簧远离卡柱的一端与安装槽的内部左侧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柱的左端贯穿于安装槽的内部左侧并向外延伸,所述拉块分别位于育秧底座的左右两侧。
[0011]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多个所述育秧槽关于育秧盘的顶部中轴线呈左右对称设置,且其的内部底端均开设有通孔,其中通孔的内部与培养仓相连通。
[0012]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育秧盘的竖截面形状呈T形结构,且其竖置端的
外侧表面与培养仓的四周内壁相贴合。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技术中,通过在水稻育秧盘中设置的控温机构,从而利用控温机构中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对培育仓中的环境温度的控制,进而达到了为稻种提供了良好环境的目的,使得稻种间所受温度保持均匀,保证了稻种间的生长进度的一致性,避免了人工干预的情况出现,给育秧人员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0015]2.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一种水稻育秧盘,从而利用卡柱、卡槽、弹簧、移动柱和拉块的结构设计,实现了秧苗与培养液的分离,进而达到了对培养液进行收集以及循环利用的目的,节省了培养资源,提高了育秧盘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育秧盘和育秧底座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育秧底座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育秧底座;101、握槽;102、进水管;103、培养仓;1031、流水槽;104、卡柱;1041、移动柱;1042、弹簧;1043、拉块;2、育秧盘;201、卡槽;202、育秧槽;203、提手;3、控温机构;301、加热管;302、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4]实施例,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5]一种水稻育秧盘,包括育秧底座1和育秧盘2,育秧底座1的外侧的左右两侧顶端分别开设有握槽101,育秧底座1的前侧固定设置有进水管102,育秧底座1的内部开设有培养仓103,培养仓103的内部前侧开设有流水槽1031,育秧底座1的内部左右两侧顶端分别对称
开设有安装槽,其中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卡柱104,卡柱104的相背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移动柱1041,移动柱1041的外侧套设有弹簧1042,移动柱1041远离卡柱10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拉块1043,育秧盘2的左右两侧开设有卡槽201,育秧盘2的顶部开设有多个育秧槽202,育秧盘2顶部的左右两侧边缘固定安装有提手203,提手203的设置便于对育秧盘2进行搬运,提高了育秧盘2的便利度;
[0026]其中,多个育秧槽202关于育秧盘2的顶部中轴线呈左右对称设置,且其的内部底端均开设有通孔,通孔的内部设置有滤网,滤网的设置避免了泥土落入培养仓103中,同时还可使培养液进入育秧槽202中,其中通孔的内部与培养仓103相连通,育秧盘2的竖截面形状呈T形结构,且其竖置端的外侧表面与培养仓103的四周内壁相贴合,进水管102的外侧固定设置有阀门,且其呈L形结构,进水管102的横置端贯穿于育秧底座1的前侧表面并延伸至流水槽1031的内部,卡柱104的相向端分别贯穿于安装槽内部的相向侧并延伸至培养仓103的内部,且其的外侧与卡槽201相匹配,卡柱104的外侧表面与育秧底座1的内壁间隙配合,弹簧1042远离卡柱104的一端与安装槽的内部左侧固定连接,移动柱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育秧盘,包括育秧底座(1)和育秧盘(2),其特征在于:所述育秧底座(1)的外侧的左右两侧顶端分别开设有握槽(101),所述育秧底座(1)的前侧固定设置有进水管(102),所述育秧底座(1)的内部开设有培养仓(103),所述培养仓(103)的内部前侧开设有流水槽(1031),所述培养仓(103)的内部设置有控温机构(3),所述育秧底座(1)的内部左右两侧顶端分别对称开设有安装槽,其中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卡柱(104),所述卡柱(104)的相背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移动柱(1041),所述移动柱(1041)的外侧套设有弹簧(1042),所述移动柱(1041)远离卡柱(10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拉块(1043),所述育秧盘(2)的左右两侧开设有卡槽(201),所述育秧盘(2)的顶部开设有多个育秧槽(202),所述育秧盘(2)顶部的左右两侧边缘固定安装有提手(203);所述控温机构(3)包括分别固定安装在培养仓(103)内部四周底端的加热管(301)和固定安装在培养仓(103)内部底端中心处的温度传感器(302),所述加热管(301)和温度传感器(302)的外侧表面均与育秧盘(2)的底部不接触。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玉芳石笑蕊徐云魏嘉和郑晓超杨佳莹孙康曹松松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海量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