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钢结构多层地下室逆作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22179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钢结构多层地下室逆作施工方法,包括:S1、沿基坑周边施工地连墙永久结构,在基坑内设置中间钢管立柱;S2、明挖地下一层土方再施工首层结构梁板;S3、暗挖地下二层土方再施工负一层结构梁板及负一层竖向剪力墙;S4、按照步骤S3依次开挖地下三层至地下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钢结构多层地下室逆作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房屋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全钢结构多层地下室逆作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逆作法施工技术具有保护环境、节约社会资源、缩短建设周期等诸多优点,是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技术手段,是未来城市中心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展趋势。
[0003]在房屋建筑领域,传统的逆作法施工是通过在四周做好止水帷幕结构及中间钢管立柱,向下明挖一层土方,然后利用地模或搭设排架施工B0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取土口基本布置在地下室区域,且需要等待上一层结构混凝土养护强度达到要求后拆除排架再依次向下施工,直至底板结构施工完成后再进行竖向墙柱结构顺作施工。这种施工方法的周转材料投入多、材料堆场需求大,二次转运工程量较大。然而,现有吊装设备的吊装吊次不足,首层地面材料堆场设置严重短缺,交通规划组织困难;且地下土方开挖量较大,底板层地下室土方暗挖受净高限制,开挖效率低,影响施工进度。另外,地下室逆作法后做结构量多,特别是人防结构工程量大,需待底板施工完成后才能由下至上逐层顺作施工,对地下室取土口提前封闭制约严重,极大地影响地下室顶板止水及地下室室内穿插施工,当地下室层数越多,问题暴露越明显。
[0004]因此,对于高层、超高层建筑多层地下室,地下室层数多,施工面积大,且对变形控制、结构质量、出土效率、施工进度、专业工程精益穿插要求高的工程来说,目前传统的逆作法工艺已不能适用现阶段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钢结构多层地下室逆作施工方法,该方法减少了材料投入量、堆场需求及材料吊装吊次,使得场地交通组织通畅;无需等待混凝土养护周期及排架拆除,在钢梁安装完毕后即可进行下一层土方开挖,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工期。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钢结构多层地下室逆作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沿基坑周边施工地连墙永久结构,并在所述基坑内设置中间钢管立柱,所述地连墙永久结构在施工时预埋地下室楼层钢梁连接板;
[0008]S2、明挖地下一层土方至第一层明挖标高面,再施工首层结构梁板,所述首层结构梁板由钢梁及钢筋楼承板组合而成,所述首层结构梁板在裙楼区或者地下室区预留有取土口,所述首层结构梁板完成后向上施工塔楼地上结构;
[0009]S3、暗挖地下二层土方至第二层暗挖标高面,再施工负一层结构梁板及负一层竖向剪力墙,所述负一层结构梁板在裙楼区及地下室区预留有取土口,并同步向上施工塔楼
地上结构;
[0010]S4、按照步骤S3依次开挖地下三层至地下N

1层土方至设计开挖标高面,分别施工负二层至负N

2层结构梁板及负二层至负N

2层竖向剪力墙,所述负二层至负N

2层结构梁板在裙楼区及地下室区预留有取土口,并同步向上施工塔楼地上结构,其中,N为开挖的地下总层数;
[0011]S5、暗挖地下N层土方至第N层暗挖标高面,施工负N

1层沿基坑边向内两跨结构钢梁;
[0012]S6、暗挖底板层土方至底板底标高面,施工负N

1层剩余结构梁板及负N

1层竖向剪力墙,所述负N

1层沿基坑边向内两跨结构钢梁与所述负N

1层剩余结构梁板之间预留有取土口,并同步向上施工塔楼地上结构;
[0013]S7、承台及集水井土方分区暗挖至设计标高,并施工负N层底板结构,再施工负N层剪力墙,所述承台及集水井土方暗挖由支护边向取土口方向开挖;
[0014]S8、负N层剪力墙施工完成后,再施工裙楼取土口及地下室取土口结构;所述裙楼取土口及地下室取土口结构采用顺逆结合施工。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从所述地连墙永久结构的边缘开始,采用反铲挖掘方式由四周向取土口中心明挖至第一层明挖标高面,同步预留土方开挖运输通道,利用塔吊吊装施工首层钢梁及钢筋楼承板。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首层结构梁板在裙楼区及地下室区均匀布置有多个取土口,每个取土口的直径为8

16米,面积为150

256平方米,相邻两个取土口之间的间距约为30米。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步骤S3具体包括:在所述首层结构梁板的混凝土养护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采用正铲挖掘方式由取土口中心向四周暗挖至第二层暗挖标高面,然后在所述第二层暗挖标高面上铺设一层3

5米宽的钢板路面,利用汽车吊将钢梁从裙楼及地下室取土口吊运至第二层暗挖标高面,利用钢梁水平驳运车通过所述钢板路面将钢梁从裙楼及地下室取土口运输至钢梁安装部位,在施工楼层同跨钢梁上方和中间钢管立柱上各安装有1个千斤顶机构,通过千斤顶机构与牵引绳作用将钢梁垂直牵引至钢梁设计标高后,将钢梁与中间钢管柱进行安装固定。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地下一层至地下N

1层土方开挖时,钢梁底面至钢板路面的净空高度约为1.8米。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步骤S4还包括:根据需要在负一层至负N

1层结构中的任一个或多个楼层取土口的非取土设备占位侧设置型钢悬挑结构卸料平台,所述型钢悬挑结构卸料平台采用悬挑钢梁与框架钢梁焊接或者锚栓连接,悬挑的长度为2.5

3.0米,宽度为7

8.5米,所述型钢悬挑结构卸料平台用于放置垂直楼梯通道,同时负一层至负N

1层结构梁板完成后均可用于材料堆场。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地下负二层土方开挖,负一层的钢梁安装及钢筋楼承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施工负一层竖向剪力墙,所述负一层钢筋楼承板施工时利用所述型钢悬挑结构卸料平台进行钢筋楼承板材料水平转运,负二层至负N

1层楼层均按此步骤施工。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步骤S8具体包括:裙楼取土口结构先施工裙楼取
土口首层结构梁板,再进行裙楼地上结构顺作施工及裙楼取土口地下结构逆作施工;地下室取土口结构先施工负N/2层结构梁板后,再进行地下室取土口负N/2层结构梁板以上结构顺作施工及负N/2层结构梁板以下结构逆作施工;在施工楼层同跨钢梁上方和中间钢管立柱上各安装1个千斤顶机构,通过千斤顶机构与牵引绳作用将钢梁垂直牵引至钢梁设计标高后,将钢梁与中间钢管柱进行安装固定,其中,当N为奇数时,负N/2层取地下室中间向上一层。
[002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塔楼地上结构在所述首层结构梁板施工完成后开始施工,裙楼区域结构在裙楼取土口首层结构梁板施工完成后开始逐层向上施工至裙楼结构封顶。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钢结构多层地下室逆作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沿基坑周边施工地连墙永久结构(1),并在所述基坑内设置中间钢管立柱(2),所述地连墙永久结构(1)在施工时预埋地下室楼层钢梁连接板(101);S2、明挖地下一层土方至第一层明挖标高面(9),再施工首层结构梁板(3),所述首层结构梁板(3)由钢梁及钢筋楼承板组合而成,所述首层结构梁板(3)在裙楼区或者地下室区预留有取土口,所述首层结构梁板(3)完成后向上施工塔楼地上结构(20);S3、暗挖地下二层土方至第二层暗挖标高面(10),再施工负一层结构梁板(4)及负一层竖向剪力墙(15),所述负一层结构梁板(4)在裙楼区及地下室区预留有取土口,并同步向上施工塔楼地上结构(20);S4、按照步骤S3依次开挖地下三层至地下N

1层土方至设计开挖标高面,分别施工负二层至负N

2层结构梁板及负二层至负N

2层竖向剪力墙,所述负二层至负N

2层结构梁板在裙楼区及地下室区预留有取土口,并同步向上施工塔楼地上结构(20),其中,N为开挖的地下总层数;S5、暗挖地下N层土方至第N层暗挖标高面,施工负N

1层沿基坑边向内两跨结构钢梁(701);S6、暗挖底板层土方至底板底标高面(14),施工负N

1层剩余结构梁板(702)及负N

1层竖向剪力墙(18),所述负N

1层沿基坑边向内两跨结构钢梁(701)与所述负N

1层剩余结构梁板(702)之间预留有取土口,并同步向上施工塔楼地上结构(20);S7、承台及集水井土方分区暗挖至设计标高,并施工负N层底板结构(8),再施工负N层剪力墙(19),所述承台及集水井土方暗挖由支护边向取土口方向开挖;S8、负N层剪力墙(19)施工完成后,再施工裙楼取土口及地下室取土口结构;所述裙楼取土口及地下室取土口结构采用顺逆结合施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钢结构多层地下室逆作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从所述地连墙永久结构(1)的边缘开始,采用反铲挖掘方式由四周向取土口中心明挖至第一层明挖标高面(9),同步预留土方开挖运输通道,利用塔吊吊装施工首层钢梁及钢筋楼承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钢结构多层地下室逆作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首层结构梁板(3)在裙楼区及地下室区均匀布置有多个取土口,每个取土口的直径为8

16米,面积为150

256平方米,相邻两个取土口之间的间距约为30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钢结构多层地下室逆作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具体包括:在所述首层结构梁板(3)的混凝土养护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秀义邓孝璐吴财辉陈斌彭海良温伟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集团华南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