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洪德飞专利>正文

一种免于缝合固定可自脱的胰肠吻合引流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19000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免于缝合固定可自脱的胰肠吻合引流支架,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为空心管,所述管体两端呈大端部和小端部,所述管体的大端部至管体的小端部整体上呈逐渐缩小变化;所述管体的小端部外侧壁上设有止逆部,所述止逆部用于防止管体沿着小端部朝向大端部方向滑动;所述管体的小端部上设有连通管体内腔的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管体的大端部上设有连通管体内腔的多个第二通孔。本发明专利技术只需要根据病患的胰管管径及长度以及与空肠的距离,截取适宜长度的吻合引流支,使支架两端能顺利地插入胰管及空肠中,可保障支架塞紧患者胰管,防止胰液从支架外周渗入腹腔,并与止逆部起到双重固定支架的作用,不再需要缝合固定支架,使手术更为简便与规范,可适应不同状况的胰肠手术需要。要。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免于缝合固定可自脱的胰肠吻合引流支架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免于缝合固定可自脱的胰肠吻合引流支架。

技术介绍

[0002]近一百年,胰十二指肠切除、胰消化道重建术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证明胰管对空肠粘膜吻合术是国际胰腺外科界公认的主流重建术式,这种“主流”一直沿用于腹腔镜和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传统的胰管对空肠粘膜吻合术依赖于复杂的胰管与空肠粘膜缝合和空肠浆肌层与胰腺缝合。一般病人胰管直径为2 ~ 5 mm,也有些特殊病人胰管直径最小为1.5 mm,最大8 mm,因此,缝合非常困难。尤其腹腔镜下缝合,由于筷子效应,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而且很难完成高质量的吻合,容易引发术后严重并发症

胰瘘,给病人带来影响健康的危险。因此,胰肠吻合成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普及推广的重要技术瓶颈,也是胰十二指肠术开展近百年来胰腺外科一直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0003]为破解腹腔镜胰肠吻合术的国际胰腺外科难题,浙江大学附属医院洪德飞教授2016年在分析胰肠吻合口愈合机理的基础上,国际上首先提出胰肠吻合“瘘管愈合”学说,并创建了“洪氏胰肠吻合术”,目前已被国内2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洪氏胰肠吻合术的原理就是胰腺与空肠之间构建“人工瘘管”,以支架引流代替传统的胰腺与空肠的复杂缝合。理论上支架引流管与病人的主胰管大小匹配,效果最佳。在临床上每个胰腺手术病人的胰管管径不一,且每个病人的胰管直径从胰头向胰尾部逐渐变细,因此,设计并生产一种适用于胰管不同管径的免于缝合固定可自脱的胰肠吻合引流支架可以使洪氏胰肠吻合术更简便和安全。该吻合引流支架主要的功能是构建胰腺与空肠的“人工瘘管”,在完成胰腺与空肠组织瘘管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引流胰液进入空肠腔的作用。
[0004]中国专利CN111493961A提供了一种胰肠吻合支架,但是,这种结构的胰肠吻合支架的直径是固定的,既没有考虑到每个病人胰管大小不一,也没有顺应单个病人胰管从胰头向胰尾缩小的生理特性,不能满足临床实际的需要。如支架的直径超过胰管直径,则无法插进胰管;如果支架的直径小于胰管直径,则胰管内的胰液会从支架外周渗入腹腔,成为术后并发严重并发症

胰瘘的重要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洪氏胰肠吻合术”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专用器械缺乏痛点,而提供一种免于缝合固定可自脱的胰肠吻合引流支架,以充分满足临床需求。
[0006]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免于缝合固定可自脱的胰肠吻合引流支架,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为锥形柱状空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两端呈大端部和小端部,所述管体的大端部至管体的小端部整体上呈逐步缩小变化;所述管体的小端部外侧壁上设有止逆部,所述止逆部用于防止管体沿着小端部朝
向大端部方向滑动,所述止逆部可降解,止逆部可降解的目的在于,方便止逆部从管体上脱落,从而消除止逆功能,方便支架逐渐滑入空肠,排出体外;所述管体的小端部上设有连通管体内腔的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管体的大端部上设有连通管体内腔的多个第二通孔。
[0007]管体的窄端(小端部)插入胰管,这样可以保证吻合引流支架塞紧患者的胰管,防止胰液从支架外周渗入腹腔,并可与止逆部起到双重固定支架的作用,不再需要缝合固定支架,从而能使手术更为简便与规范。管体的宽端(大端部)插进空肠腔中,以简单的荷包缝合防止肠液返流出空肠。胰腺与空肠以简单的缝合完成对合即可,胰液主要通过吻合引流支架进入病人的空肠腔,不再需要复杂地缝合胰腺与空肠。支架的软硬程度与空肠相适宜,最大程度地降低给患者造成的不适感。
[0008]管体连接于病患胰管断端和空肠,而在管体的外壁设置了连通外壁和内部中空的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其作用为将胰管断端(或支线胰管)的胰液引流入空肠。
[0009]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同时,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或者组合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管体整体为变径管,呈线性变径状或者类似锥体状。可以设置为φ1

10 mm的规格,也可以设置为多种不同的变径规格(如:φ1

5 mm,φ3

8 mm等),医生只需要根据患者胰管的管径选取不同规格支架,并截取相适宜的长度即可使用。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管体为弹性管体。管体由弹性材料制成,使其可被压扁、扭曲或弯折,但其仍具有结构的记忆恢复性能,保证管体不会塑性变形。变径管的管体外壁对胰管内壁通过调整插入深度改变密封处的外径形成挤压,从而产生管壁外侧密封的引流通道,防止胰液外漏。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止逆部可以与管体一体成型,也可以套设在管体上。
[0012]止逆部套设在管体上的方式,可以采用嵌套固定的方式加工,也可以采用粘接、卡接、热熔接等方式加工,对加工设备和技术要求较低,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0013]止逆部一体成型在管体上的方式,可以采用镶件转移固化的方式加工,也可以采用一体固化成型方式加工,对加工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生产成本较高,但有利于提高成型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均一性。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止逆部为芽叶片,所述芽叶片的主体与管体之间具有开合空间,所述芽叶片的自由端朝向管体的大端部延伸设置。
[0015]设置芽叶片主体与管体之间具有开合空间,使得:在自然状态下或者与手术推入相反(反向牵拉)方向下,芽叶片主体与管体之间的开合空间打开,形成止逆效果;在手术推力作用下,芽叶片主体与管体之间的开合空间压缩或者闭合,从而方便将管体的小端部插入至胰管。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止逆部为凸点或块状凸起或环状凸起或钩刺,所述凸点或块状凸起或环状凸起或钩刺的倾斜方向呈朝向管体的大端部。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止逆部包括止逆环以及设置在止逆环上的芽叶片或者凸点或块状凸起或环状凸起或钩刺;所述止逆环套设至管体上或者与管体一体成型;
所述芽叶片的主体与管体之间具有开合空间,所述芽叶片的自由端朝向管体的大端部延伸设置;所述凸点或块状凸起或环状凸起或钩刺的倾斜方向呈朝向管体的大端部。
[0018]管体在插入胰管时,止逆部可以向管体外壁处倒伏,可以降低管体插入胰管时的阻力,待管体插入到位之后,稍抽动管体,芽叶片可以伸展复位,以此可保障芽叶片芽尖扎入胰管内壁(或者支线胰管)中,可以起到增加管体外壁和胰管内壁的摩擦作用,有利于该支架在胰管中的固定,稳定性更强。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止逆部的止逆环为高于管体外壁的环状,可以起到管体的外壁与胰管内壁的固定作用。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止逆环的内侧面上设有定位柱,所述管体上与此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内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不连通至管体内腔,所述止逆环的定位柱与管体上的定位孔相配合以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免于缝合固定可自脱的胰肠吻合引流支架,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为空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两端呈大端部和小端部,所述管体的大端部至管体的小端部整体上呈逐渐缩小变化;所述管体的小端部外侧壁上设有止逆部,所述止逆部用于防止管体沿着小端部朝向大端部的方向滑动,所述止逆部可降解;所述管体的小端部上设有连通管体内腔的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管体的大端部上设有连通管体内腔的多个第二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于缝合固定可自脱的胰肠吻合引流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为弹性管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于缝合固定可自脱的胰肠吻合引流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逆部为芽叶片,所述芽叶片的主体与管体之间具有开合空间,所述芽叶片的自由端朝向管体的大端部延伸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于缝合固定可自脱的胰肠吻合引流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逆部为凸点或块状凸起或环状凸起或钩刺,所述凸点或块状凸起或环状凸起或钩刺的倾斜方向呈朝向管体的大端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于缝合固定可自脱的胰肠吻合引流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逆部包括止逆环以及设置在止逆环上的芽叶片或者凸点或块状凸起或环状凸起或钩刺;所述止逆环套设至管体上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德飞石磊刘小龙翁雅雪
申请(专利权)人:洪德飞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