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测量滑块与船体舷侧吸口间隙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疏浚船舶、流体力学
,特别涉及一种间接确定滑块与船体舷侧吸口间隙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滑块作为耙吸挖泥船输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与船体舷侧吸口的配合状态直接影响船舶的疏浚效率。滑块在上、下滑动过程中,不均匀磨损使得滑块与船体舷侧吸口之间形成了间隙,使周边液体进入装舱管路中,从而改变了船舶施工参数,直接影响了疏浚效率,间隙越大,疏浚效率越低。当疏浚效率降低一定程度时,应该及时更换易损件以调整间隙值。
[0003]滑块安装位置处于水面以下,施工过程中无法对滑块与船体舷侧吸口的间隙进行直接测量。目前,何时对滑块与船体舷侧吸口进行维修保养仅依靠经验决定,一般在确定更换时滑块与船体的磨损已经非常严重,此时间隙已经非常明显,这通常导致船舶长期处在低效率状态下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间接确定滑块与船体舷侧吸口间隙的方法,能够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得到滑块与船体舷侧吸口之间的间隙,通过及时调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测量滑块与船体舷侧吸口间隙的方法,应用于挖泥船装舱输送系统安全监测,该挖泥船装舱输送系统包括:耙臂管、滑块、装舱管和泥泵;所述装舱管包括两段,一是船体舷侧吸口至泥泵吸口的吸泥管,二是泥泵出口至泥舱的进舱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施工工况、泥泵性能、耙臂管、装舱管等参数,提供给S2;所述施工工况参数包括:液体密度ρ
液
、挖深A和平均舱水线B;所述泥泵性能参数包括:泥泵转速n、流量
‑
扬程曲线;所述耙臂管参数包括:耙臂管管径D1、直管长度、弯管角度和弯管数量、橡胶接头和数量;所述装舱管参数包括吸泥管参数和进舱管参数,其中所述吸泥管参数包括:吸泥管管径D2、直管长度、弯管角度和数量、三通数量以及闸阀数量;所述进舱管参数包括:进舱管管径D3、直管长度、进舱高差C、弯管角度和数量、三通数量以及闸阀数量;S2.建立挖泥船装舱输送系统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求解不同滑块与船体舷侧吸口间隙下的泥泵吸口真空相对差,提供给S3;S3.建立滑块与船体舷侧吸口间隙与泥泵吸口真空相对差的二次拟合公式;对S2计算得到的多组滑块与船体舷侧吸口间隙
‑
泥泵吸口真空相对差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滑块与船体舷侧吸口间隙
‑
泥泵吸口真空相对差二次拟合公式;S4.挖泥船工作时,相同工况下,根据滑块与船体舷侧吸口间隙与泥泵吸口真空相对差的二次拟合公式,通过泥泵吸口真空相对差确定滑块与船体舷侧吸口的间隙值D,如此完成本发明任务。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测量滑块与船体舷侧吸口间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包括以下步骤;S2.1建立挖泥船装舱输送系统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计算模型仅对滑块的流体域建立几何实体,而不包含耙臂管、泥泵、装舱管等流体域实体模型,同时为提高计算稳定性,在滑块前、后构建了直管延长段;计算模型共包含两个进口边界和一个出口边界,其中进口1边界位于进口延长段,为泥浆经耙臂管流入的方向,进口2边界位于间隙位置,为耙臂管周围液体经滑块与船体舷侧吸口的间隙流入管内的方向,出口边界位于吸泥管进口位置处,为流体经过滑块后进入吸泥管的方向;S2.2根据S1泥泵性能参数,建立该泥泵的扬程
‑
流速二次拟合公式,提供给S2.6;S2.3根据S1耙臂管参数,计算不同流速下耙臂管的管路沿程损失和局部阻力损失,并建立耙臂管的管阻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明明,庄海飞,郭涛,胡京招,曹蕾,兰剑,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