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微元内循环脱氮系统及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19370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微元内循环脱氮系统及其方法,涉及脱氮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反应池,反应池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反应单元,每个反应单元包括一个竖向设置的降液管,降液管内形成降液区,降液管的周围空间形成曝气区,曝气区的底部设置有曝气组件,降液区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曝气区的底部和顶部连通,降液区的顶部为进水端,曝气区的顶部为出水端;沉淀池,沉淀池的输入端与出水端连接,沉底池的输出端与进水端连接,该系统利用曝气组件的曝气和水力推动的动力,在通过多个降液管创造出的多个单独的内循环,混合后的污水和泥水混合物可有序的进行循环,可在高径比较低条件下有效提高系统内水流循环速度、增强传质效果及污泥颗粒化速度。度。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微元内循环脱氮系统及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脱氮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微元内循环脱氮系统及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厌氧氨氧化脱氮技术具有节省曝气能耗、减少碳源投加,低污泥产量等优点,是目前污水生物脱氮领域最具应用前景的技术。但该技术涉及的功能菌,即厌氧氨氧化菌属于化能自养菌,生长缓慢,易流失等问题。常见的厌氧氨氧化工艺污泥形态为生物膜和颗粒污泥,生物膜形式可实现菌种有效持留,但需要安装或投放填料,投资成本高。颗粒污泥无需填料,初期投资成本低,但颗粒化速率低,颗粒易解体和流失。
[0003]目前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技术应用的形式多为具有较大高径比的反应池,较大高径比可节约占地,且反应池内较高的上升流速利于污水和颗粒污泥的充分接触,污泥颗粒化,但对于低高径比条件的反应池上升流速慢,不具有适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多微元内循环脱氮系统及其方法,已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目前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技术应用的形式多为具有较大高径比的反应池,较大高径比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微元内循环脱氮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反应池,所述反应池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反应单元,每个所述反应单元包括一个竖向设置的降液管,所述降液管内形成降液区,所述降液管的周围空间形成曝气区,所述曝气区的底部设置有曝气组件,所述降液区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所述曝气区的底部和顶部连通,所述降液区的顶部为进水端,所述曝气区的顶部为出水端;沉淀池,所述沉淀池的输入端与所述出水端连接,所述沉底池的输出端与所述进水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微元内循环脱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的顶部设置有配水组件,所述配水组件包括:配水渠,所述配水渠设置于多个所述降液管的上部;多个配水支管,多个所述配水支管的一端与所述配水渠连通,多个所述配水支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多个所述降液管的进水端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微元内循环脱氮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污泥回流管,所述污泥回流管的一端与所述沉淀池的输出端连通,所述污泥回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配水渠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微元内循环脱氮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气提组件,所述污泥回流管的侧壁设有通气口,所述气提组件的气提口与所述通气口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微元内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晓宇黄京张树军郑冰玉赵丹李宁李烨刘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