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嗜尸性昆虫演替规律研究的蝇类昆虫诱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6831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嗜尸性昆虫演替规律研究的蝇类昆虫诱捕装置,包括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为顶部敞开的五面容器;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设置多个第一支撑杆;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的底面设置一个或多个幼虫收集瓶;防护笼,为四面均为通道口的容器,设置在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的上方;防护笼设置多个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一支撑杆插接;成虫诱捕收集网,外部为底部开口的五面网兜,设置在防护笼的一侧;成虫诱捕收集网的内部设置内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尸体演替和昆虫采集两个任务,可实现对幼虫和成虫的批量采集,根据蝇类的飞行特点,实现对蝇类的连续采集,弥补因人工采集的漏采。工采集的漏采。工采集的漏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嗜尸性昆虫演替规律研究的蝇类昆虫诱捕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实验装置
,尤其是指一种用于嗜尸性昆虫演替规律研究的蝇类昆虫诱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死亡发生后,嗜尸性蝇类能够被尸体吸引,法医昆虫学可通过嗜尸性昆虫的演替规律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科学依据,不同地区存在的昆虫种类及演替规律有所不同。
[0003]目前对嗜尸性昆虫的演替研究大多采用野外直接放置实验动物尸体进行,没有防护设施来防止野生动物(如野狗等)啃食拖拉、降雨造成嗜尸性昆虫以外的影响。有些实验会通过放置铁丝网的方式避免野生动物的影响,但铁丝网往往不易固定,昆虫调查中每次观察和取样都需要将铁丝网移开,操作不便。同时,嗜尸性昆虫的捕捉主要通过捕虫网、陷阱等人工捕捉,操作繁杂。
[0004]例如,现有演替研究主要将尸体直接放置于野外环境下,通过捕虫网、设置陷阱及拾取等方式人工捕捉尸体环境中的嗜尸性昆虫。由于缺乏防护措施,降水、野外动物等会影响尸体环境进而影响演替实验的进行。
[0005]又例如,中国技术专利(CN206314455U)公开的一种法医昆虫学样本诱捕装置,在塑料罐内盛入引诱目标昆虫的液体诱饵,通过散气孔撒发出气味,诱捕目标成虫。该装置可盛放诱饵有限,且只诱捕成虫。
[0006]综上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如下:
[0007]1、不能有效避免嗜尸性昆虫以外的野外动物及降水等恶劣天气对演替的影响;
[0008]2、昆虫捕捉过程较为繁杂,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0009]3、部分技术方法仅能实现对昆虫的采集,无法开展尸体的演替实验研究等;
[0010]4、部分技术方法仅实现对成虫样本的采集,而无法实现对死亡时间推断更加重要的幼虫的采集。

技术实现思路

[001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嗜尸性昆虫演替规律研究的蝇类昆虫诱捕装置。
[0012]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3]一种用于嗜尸性昆虫演替规律研究的蝇类昆虫诱捕装置,包括
[0014]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为顶部敞开的五面容器;所述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设置多个第一支撑杆;所述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的底面设置一个或多个幼虫收集瓶;
[0015]防护笼,为四面均为通道口的容器,设置在所述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的上方;所述防护笼设置多个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一支撑杆插接;
[0016]成虫诱捕收集网,外部为底部开口的五面网兜,设置在所述防护笼的一侧;所述成虫诱捕收集网的内部设置内网。
[0017]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成虫诱捕收集网的内部设置一开口,悬挂线分别连接所述开口和所述成虫诱捕收集网的两组顶角,形成倒漏斗形的内网。
[0018]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为圆形,且所述开口的位置距离所述成虫诱捕收集网的顶部1/3的高度处。
[0019]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成虫诱捕收集网的底边由金属丝固定形状,且所述成虫诱捕收集网的底边长度和所述防护笼的的长度相同。
[0020]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四个连接点处设置挂钩,所述防护笼的四个顶角分别设有一线圈,所述线圈悬挂在所述挂钩上。
[0021]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笼的顶边设置拉链。
[0022]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笼的顶部设置挡雨板。
[0023]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的底面四边开设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用于连接所述幼虫收集瓶。
[0024]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的底面中央开设多个孔洞,所述孔洞用于排出尸体腐败产生的液体。
[0025]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部设置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设置为尖端,所述固定杆用于钉入地面固定所述用于嗜尸性昆虫演替规律研究的蝇类昆虫诱捕装置。
[002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7]1、本技术实现尸体演替和昆虫采集两个任务,该装置可实现对幼虫和成虫的批量采集,根据蝇类的飞行特点,实现对蝇类的连续采集,弥补因人工采集的漏采。
[0028]2、本技术通过成虫诱捕收集网可使飞入的成虫无法飞出,无需人力捕捉,取出成虫诱捕收集网即可。
[0029]3、本技术通过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的底部幼虫收集瓶可收集部分幼虫样本。
[0030]4、本技术通过设置挡雨板可在不受雨天影响、无需专人看管的情况下进行演替研究。
附图说明
[0031]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2]图1是本技术中防护笼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是本技术中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3是本技术中防护笼设置成虫诱捕收集网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4是本技术中成虫诱捕收集网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5是本技术中防护笼和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的连接示意图。
[0037]图6是本技术中挡雨板的示意图。
[0038]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2、第一支撑杆;3、第一连接孔;4、幼虫收集瓶;5、孔洞;6、固定杆;7、挡雨板;8、挂钩;9、第二支撑杆;10、防护笼;11、顶边;12、线圈;13、成虫诱捕收集网;14、悬挂线;15、开口;16、底边;17、连接点;18、内网;19、第二
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40]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此外,在全部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
[0041]结合图1

图4,一种用于嗜尸性昆虫演替规律研究的蝇类昆虫诱捕装置,包括
[0042]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1,为顶部敞开的五面容器;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1设置多个第一支撑杆2;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1的底面设置一个或多个幼虫收集瓶4;
[0043]防护笼10,为四面均为通道口的容器,设置在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1的上方;防护笼10设置多个第二支撑杆9,第二支撑杆9和第一支撑杆2插接;
[0044]成虫诱捕收集网13,外部为底部开口的五面网兜,设置在防护笼10的一侧;成虫诱捕收集网13的内部设置内网18。
[0045]上述提供了一种用于嗜尸性昆虫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嗜尸性昆虫演替规律研究的蝇类昆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1),为顶部敞开的五面容器;所述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1)设置多个第一支撑杆(2);所述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1)的底面设置一个或多个幼虫收集瓶(4);防护笼(10),为四面均为通道口的容器,设置在所述尸体放置及幼虫收集层(1)的上方;所述防护笼(10)设置多个第二支撑杆(9),所述第二支撑杆(9)和所述第一支撑杆(2)插接;成虫诱捕收集网(13),外部为底部开口的五面网兜,设置在所述防护笼(10)的一侧;所述成虫诱捕收集网(13)的内部设置内网(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嗜尸性昆虫演替规律研究的蝇类昆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虫诱捕收集网(13)的内部设置一开口(15),悬挂线(14)分别连接所述开口(15)和所述成虫诱捕收集网(13)的两组顶角,形成倒漏斗形的内网(1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嗜尸性昆虫演替规律研究的蝇类昆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15)为圆形,且所述开口(15)的位置距离所述成虫诱捕收集网(13)的顶部1/3的高度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嗜尸性昆虫演替规律研究的蝇类昆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虫诱捕收集网(13)的底边(16)由金属丝固定形状,且所述成虫诱捕收集网(13)的底边(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江峰王禹王颖慧李亮亮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