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污混接分析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16618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雨污混接分析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涉及雨污分流工程技术领域,解决了目前人工监测雨污混排情况,费时费力且分析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获取管路的监测数据和降雨量数据,对监测数据进行初始化,将初始化后的监测数据和降雨量数据通过时间进行关联,获得基础数据集;从基础数据集中提取符合雨污混接分布的数据,形成第一数据集,计算第一数据集中符合雨污混接形态的子数据占比,并计算监测数据和降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根据相关性系数和符合雨污混接形态的子数据占比,分析管路是否为雨污混接管路;通过获取管路的水位监测数据和降雨量数据,即可判断管路是否处于雨污混接状态,分析更为全面。面。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污混接分析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管路流量监测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雨污混接分析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技术介绍

[0002]在雨污分流是城镇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想情况下,雨水和污水应当分开排放,但现实情况中,由于施工质量不达标或者管网过于复杂等原因,导致雨污排放混杂。
[0003]目前对于雨污混排的监测主要依靠人工,通过人工对于单个或者某几个站点,进行设备安装,然后监测管路的流量数据,确定管道是否存在雨污混排,评定管网的健康状态。
[0004]但管网管道多、管道连接复杂,导致管网健康状态的评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如果仅仅是依赖人工,一方面费时费力,另一方面人工仅对单一监测站点采集到的流量数据进行分析,会存在分析结果不准确或者分析结果较为片面的情况,不能准确及时的反应当前管网的正确状态。
[0005]因此亟需一种雨污混接分析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通过监测管路的流量数据以及降雨量数据,联合分析管路是否存在雨污混接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雨污混接分析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用于解决目前人工监测雨污混排情况,费时费力且分析结果不准确的问题,通过管路水位的监测数据和管路所在地的降雨量数据结合判断管路是否处于雨污混接状态,实现数据分析管路是否处于雨污混接状态,判断更为精确、分析更为全面。
[0007]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雨污混接分析方法,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包括获取管路的监测数据和降雨量数据,对所述监测数据进行初始化,将初始化后的监测数据和降雨量数据通过时间进行关联,获得基础数据集;从所述基础数据集中提取符合雨污混接分布的数据,形成第一数据集,计算所述第一数据集中符合雨污混接形态的子数据占比,并计算监测数据和降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根据所述相关性系数和所述符合雨污混接形态的子数据占比,分析所述管路是否为雨污混接管路。
[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获取管路的水位监测数据和降雨量数据,即可判断管路是否处于雨污混接状态,具体的,通过计算监测数据中符合雨污混接形态的子数据占比以及监测数据和降雨量数据的相关性,联合判断管道是否为雨污混接管道,解决目前人工监测雨污混排情况,费时费力且分析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0009]进一步的,从所述基础数据集中提取符合雨污混接分布的数据,包括:根据所述基础数据集生成时间与监测数据的曲线,从所述基础数据集中提取分布于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的监测数据,形成第一数据集。
[0010]进一步的,计算所述第一数据集的雨污混接形态占比,包括:根据所述降雨量数据从所述第一数据集中提取多个子数据;对所述子数据中的数据进行线性拟合,获得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计算所述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的斜率比值,通过所述斜率比值分析所述子数据是否符合雨污混接形态,所述符合雨污混接形态的子数据个数占总体子数据个数的比值,为第一数据集的雨污混接形态占比。
[0011]进一步的,根据所述降雨量数据从所述第一数据集中提取多个子数据,包括:从所述第一数据集中提取降雨量数据大于降雨阈值的监测数据,形成第二数据集;从所述第二数据集中提取时间,设置响应时间和持续时间,取最早的时间与所述响应时间和持续时间制作时间区间,从所述第一数据集中提取处于所述时间区间内的数据,形成子数据,并将所述子数据从所述第一数据集中删除,当所述第一数据集中不存在降雨量数据大于降雨阈值的监测数据时,结束提取所述子数据。
[0012]进一步的,对所述子数据中的数据进行线性拟合,获得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包括:取所述子数据中最早时间对应的监测数据、最大监测数据和最晚时间对应的监测数据,通过所述最早时间对应的监测数据和最大监测数据拟合第一直线,通过所述最大监测数据和最晚时间对应的监测数据拟合第二直线。
[0013]进一步的,根据所述相关性系数和所述第一数据集的雨污混接形态占比,分析所述监测数据是否为雨污混接数据,包括:当所述相关性系数大于相关阈值且雨污混接形态占比大于占比阈值时,分析所述监测数据为雨污混接数据。
[0014]进一步的,标注所述管路是否属于雨污混接管路,反向调整所述相关阈值和占比阈值。
[0015]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雨污混接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采集单元,用于获取管路的监测数据和降雨量数据,对所述监测数据进行初始化,将初始化后的监测数据和降雨量数据通过时间进行关联,获得基础数据集;数据处理单元,用于从所述基础数据集中提取符合雨污混接分布的数据,形成第一数据集,计算所述第一数据集的雨污混接形态占比,并计算监测数据和降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系数;雨污混接分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相关性系数和所述第一数据集的雨污混接形态占比,分析所述管路是否为雨污混接管路。
[0016]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的一种雨污混接分析方法。
[0017]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一种雨污混接分析方法。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雨污混接分析方法、
系统、设备及介质,通过管路的水位监测数据和管路所在地的降雨量数据结合判断管路是否处于雨污混接状态,实现数据分析判断管路是否处于雨污混接状态,判断更精确、分析更为全面,在监测数据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进行计算。
附图说明
[001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雨污混接分析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在下文中,可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或“可包括”指示所申请的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存在,并且不限制一个或更多个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增加。此外,如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所使用,术语“包括”、“具有”及其同源词仅意在表示特定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并且不应被理解为首先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可能性。
[0021]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表述“或”或“B或/和C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同时列出的文字的任何组合或所有组合。例如,表述“B或C”或“B或/和C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B、可包括C或可包括B和C二者。
[0022]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表述(诸如“第一”、“第二”等)可修饰在各种实施例中的各种组成元件,不过可不限制相应组成元件。例如,以上表述并不限制所述元件的顺序和/或重要性。以上表述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别开的目的。例如,第一用户装置和第二用户装置指示不同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污混接分析方法,其特征是:包括:获取管路的监测数据和降雨量数据,对所述监测数据进行初始化,将初始化后的监测数据和降雨量数据通过时间进行关联,获得基础数据集;从所述基础数据集中提取符合雨污混接分布的数据,形成第一数据集,计算所述第一数据集中符合雨污混接形态的子数据占比,并计算监测数据和降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根据所述相关性系数和所述符合雨污混接形态的子数据占比,分析所述管路是否为雨污混接管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污混接分析方法,其特征是:从所述基础数据集中提取符合雨污混接分布的数据,包括:根据所述基础数据集生成时间与监测数据的曲线,从所述基础数据集中提取分布于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的监测数据,形成第一数据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污混接分析方法,其特征是:计算所述第一数据集的雨污混接形态占比,包括:根据所述降雨量数据从所述第一数据集中提取多个子数据;对所述子数据中的数据进行线性拟合,获得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计算所述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的斜率比值,通过所述斜率比值分析所述子数据是否符合雨污混接形态,所述符合雨污混接形态的子数据个数占总体子数据个数的比值,为第一数据集的雨污混接形态占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雨污混接分析方法,其特征是:根据所述降雨量数据从所述第一数据集中提取多个子数据,包括:从所述第一数据集中提取降雨量数据大于降雨阈值的监测数据,形成第二数据集;从所述第二数据集中提取时间,设置响应时间和持续时间,取最早的时间与所述响应时间和持续时间制作时间区间,从所述第一数据集中提取处于所述时间区间内的数据,形成子数据,并将所述子数据从所述第一数据集中删除,当所述第一数据集中不存在降雨量数据大于降雨阈值的监测数据时,结束提取所述子数据。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准牟旭阳巫若林张丽李东曹杨蒋伟叶培邱果昌徐健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同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