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搁物板总成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5788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搁物板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后搁物板总成包括:搁物板、后横梁、第一加强板,所述后横梁连接于所述搁物板后侧,所述搁物板与所述后横梁构造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搁物板相连,且所述第一加强板层叠设置于所述搁物板的内侧,且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搁物板之间构造出第二腔体。通过应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搁物板上的不同区域分别构造出腔体,可以提高搁物板的结构强度。提高搁物板的结构强度。提高搁物板的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搁物板总成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后搁物板总成和具有该后搁物板总成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后搁物板中间区域结构刚度薄弱,导致后搁物板上智能驾驶控制器安装点刚度不足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搁物板总成,通过在搁物板上设置后横梁和第一加强板,可以在搁物板上的不同区域分别构造出腔体,可以提高搁物板的结构强度。
[0004]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后搁物板总成。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后搁物板总成,包括:搁物板、后横梁、第一加强板,所述后横梁连接于所述搁物板后侧,所述搁物板与所述后横梁构造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搁物板相连,且所述第一加强板层叠设置于所述搁物板的内侧,且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搁物板之间构造出第二腔体。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后搁物板总成,通过在搁物板上设置后横梁和第一加强板,可以在搁物板上的不同区域分别构造出腔体,可以提高搁物板的结构强度。
[0007]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后搁物板总成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0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底板、侧板和翻边,所述底板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左右两侧边连接有侧板,且所述侧板朝向所述底板的同一侧折弯,所述翻边与所述侧板相连并向外弯折,所述翻边与所述搁物板的表面层叠。
[000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板的后端被构造成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逐渐朝向所述搁物板倾斜的弧形。
[001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板上设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的周缘设有朝向所述搁物板凸出的定位部。
[001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板上设有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部分朝向所述搁物板凸起以构造出所述加强筋。
[0012]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板上设有减重孔。
[0013]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翻边的表面被构造成跟随所述搁物板的表面变形的形状,且所述翻边与所述搁物板焊接连接。
[0014]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相连且构造出台阶结构。
[0015]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还包括前横梁和支撑梁,所述前横梁连接于所述搁
物板前侧边沿,并相对于所述搁物板向下倾斜,所述支撑梁与所述搁物板相连前横梁相连,且所述支撑梁与所述前横梁构造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三腔体。
[0016]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前横梁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的第一部分与所述前横梁层叠并相连,且第二部分伸出所述前横梁的边沿,以用于连接车身侧围总成,所述支撑梁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第二部分相连,以通过所述支撑梁、所述前横梁、所述第二加强板以及所述搁物板围绕出所述第三腔体103。
[0017]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加强板包括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相连,且所述第一板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板部向后折弯,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均与所述前横梁层叠连接。
[001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搁物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锁扣,所述锁扣包括安装座和锁钩,所述安装座层叠连接于所述搁物板上,并与所述第二加强板层叠,所述锁钩与所述安装座相连,并向上穿过所述搁物板。
[001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部分上设有排气孔。
[002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部分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二部分适于通过所述安装孔与车身侧围总成相连。
[002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搁物板与所述前横梁为一体式结构。
[002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前述的后搁物板总成。
[002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在车辆上应用前述的后搁物板总成,可以提高车辆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车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图1中A

A方向的截面图。
[0026]图3是图1中B

B方向的截面图。
[0027]图4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后搁物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后搁物板总成的爆炸图(示出了第一加强板和支撑梁)。
[0029]图6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后搁物板总成的爆炸图(示出了第二加强板和锁扣)。
[0030]图7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8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
[0033]1000、车辆;100、后搁物板总成;10、搁物板;12、后横梁;101、第一腔体;11、第一加强板;102、第二腔体;111、底板;112、侧板;113、翻边;110、安装口;115、定位部;116、加强筋;117、导向结构;104、减重孔;13、前横梁;14、支撑梁;103、第三腔体;15、第二加强板;151、第一板部;152、第二板部;16、锁扣;161、安装座;162、锁钩;105、排气孔;106、安装孔;200、车身侧围总成;21、轮罩内板加强板;300、车身下部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5]结合图1至图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后搁物板总成100,包括:搁物板10和后横梁12,后横梁12连接于搁物板10后侧,可以提高搁物板10后侧的结构强度,且搁物板10与后横梁12构造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腔体101,第一腔体101可以提高搁物板10后侧的结构强度,在车辆1000颠簸受力时提供缓冲,吸收冲击力,提高后搁物板10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后搁物板总成100还包括第一加强板11,第一加强板11与搁物板10相连,第一加强板11层叠设置于搁物板10的内侧,且第一加强板11与搁物板10之间构造出第二腔体102,可以提高搁物板10的结构强度。也就是说,通过在搁物板10上设置第一加强板11和后横梁12,且第一加强板11和后横梁12均可以与搁物板10构造出腔体,可以在搁物板10上构造出立体结构,利于提高结构强度。具体地,第一腔体101位于搁物板10后侧,第二腔体102可以位于搁物板10中部或前部,可以提升搁物板10中部或前部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搁物板10的面刚度,由此,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配合可以提高搁物板10整体的结构强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搁物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搁物板;后横梁,所述后横梁连接于所述搁物板后侧,所述搁物板与所述后横梁构造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腔体;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搁物板相连,且所述第一加强板层叠设置于所述搁物板的内侧,且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搁物板之间构造出第二腔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搁物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底板、侧板和翻边,所述底板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左右两侧边连接有侧板,且所述侧板朝向所述底板的同一侧折弯,所述翻边与所述侧板相连并向外弯折,所述翻边与所述搁物板的表面层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搁物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后端被构造成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逐渐朝向所述搁物板倾斜的弧形;和/或,所述底板上设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的周缘设有朝向所述搁物板凸出的定位部;和/或,所述底板上设有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部分朝向所述搁物板凸起以构造出所述加强筋;和/或,所述底板上设有减重孔;和/或,所述翻边的表面被构造成跟随所述搁物板的表面变形的形状,且所述翻边与所述搁物板焊接连接;和/或,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相连且构造出台阶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搁物板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横梁和支撑梁,所述前横梁连接于所述搁物板前侧边沿,并相对于所述搁物板向下倾斜,所述支撑梁与所述搁物板相连前横梁相连,且所述支撑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阳兰英武张祥方泓升白涛申清锋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