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缆铺设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变电站电缆沟除险加固结构,包括装置管,装置管一端设置有装置板,装置板外表面一侧设置有底板,装置管一端设置有连接管,连接管一端设置有转管,转管外表面一侧设置有把手,把手一端设置有活动杆,连接管一端设置有转动帽,转动帽外表面一侧设置有转管一,转动帽外表面一侧设置有螺纹杆,螺纹杆一端设置有长杆,长杆一端设置有加固板,长杆外表面一侧设置有限位杆,限位杆外表面一侧设置有支杆。该变电站电缆沟除险加固结构,当装置板与电缆沟接触时,再通过转动转动帽,转动帽带动螺纹杆转动,长杆在螺纹杆一端带动加固板运动,当加固板与电缆沟接触后,继续转动转动帽,加固板对于电缆进行加固。板对于电缆进行加固。板对于电缆进行加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电站电缆沟除险加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缆铺设
,具体为一种变电站电缆沟除险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缆是一种电能或信号传输装置,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组成。
[0003]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于电缆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常见,所以就使得对于电缆的铺设也变得越来越常见,一般在对于电缆进行铺设时,都需要开沟来放置电缆,但是传统的开沟都是工人来进行操作,但是开沟以后,需要对电缆沟进行加固,传统的加固方式都是人工进行挤压加固,这样的方式费时费力,所以现在市面上急需一种变电站电缆沟除险加固结构,来解决上面提到的传统的加固方式费时费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变电站电缆沟除险加固结构,具备对电缆沟进行加固等优点,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传统的加固方式费时费力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对于电缆沟进行加固的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变电站电缆沟除险加固结构,包括装置管,所述装置管一端设置有装置板,所述装置板外表面一侧设置有底板,所述装置管一端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一端设置有转管,所述转管外表面一侧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一端设置有活动杆,所述连接管一端设置有转动帽,所述转动帽外表面一侧设置有转管一,所述转动帽外表面一侧设置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一端设置有长杆,所述长杆一端设置有加固板,所述长杆外表面一侧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外表面一侧设置有支杆。
[0008]优选的,所述装置管一端与装置板外表面一侧接触,并贯穿装置板外表面一侧,至装置板内。
[0009]优选的,所述底板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底板均匀设置于装置板外表面一侧。
[0010]优选的,所述连接管一端与装置管外表面一侧接触,并贯穿装置管外表面一侧,至装置管内。
[0011]优选的,所述限位杆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限位杆均匀设置于长杆外表面上下两侧。
[0012]优选的,所述支杆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支杆均匀设置于上下两侧限位杆外表面一侧,并贯穿限位杆,且支杆一端与装置管内壁一侧固定连接。
[0013]装置管内壁上下两侧设置有限位滑槽,且加固板外表面上下两侧设置有限位滑块,且限位滑块与限位滑槽内壁滑动连接,从而使得加固板只能在装置管内左右运动;
[0014]且连接管与转管插接,且转管内壁设置有环槽,且连接管外表面上下两侧设置有
滑块,且滑块与环槽内壁滑动连接,且转管一端与转动帽外表面一侧固定连接,且转动帽外表面一侧与螺纹杆一端固定连接,从而使得转动转动帽时,使得转动帽位置不变,且可以带动螺纹杆转动;
[0015]且螺纹杆一端与长杆一端螺纹连接,且上下两侧活动杆贯穿把手,至连接管内,且长杆外表面上下两侧均设置有插孔,且活动杆与插孔相适配,当活动杆一端与插孔插接时,使得长杆位置固定。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变电站电缆沟除险加固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7]1、该变电站电缆沟除险加固结构,通过设置在装置内的装置板,当使得装置板与电缆沟接触时,再通过转动转动帽,使得转动帽带动螺纹杆转动,从而使得长杆在螺纹杆一端带动加固板运动,当加固板与电缆沟接触后,继续转动转动帽,使得加固板对于电缆进行加固。
[0018]2、该变电站电缆沟除险加固结构,通过设置在装置内的转管,以及通过设置在转管外表面上下两侧的把手,使得该装置在操作时,便于拿取。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结构正视剖视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结构正视剖视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结构正视示意图。
[0022]其中:1、装置管;2、装置板;3、底板;4、连接管;5、转管;6、把手;7、活动杆;8、转动帽;9、转管一;10、螺纹杆;11、长杆;12、加固板;13、限位杆;14、支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请参阅图1
‑
3,一种变电站电缆沟除险加固结构,包括装置管1;
[0025]如图1所示,装置管1一端设置有装置板2,装置板2外表面一侧设置有底板3,装置管1一端设置有连接管4,连接管4一端设置有转管5,转管5 外表面一侧设置有把手6,把手6一端设置有活动杆7,连接管4一端设置有转动帽8,转动帽8外表面一侧设置有转管一9,转动帽8外表面一侧设置有螺纹杆10,螺纹杆10一端设置有长杆11,长杆11一端设置有加固板12,长杆11外表面一侧设置有限位杆13,限位杆13外表面一侧设置有支杆14。
[0026]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装置管1一端与装置板2外表面一侧接触,并贯穿装置板2外表面一侧,至装置板2内。
[0027]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底板3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底板3均匀设置于装置板2外表面一侧。
[0028]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管4一端与装置管1外表面一侧接触,并贯穿装置管1外表面一侧,至装置管1内。
[0029]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限位杆13数量为两个,且两个限位杆13 均匀设置于长杆11外表面上下两侧。
[0030]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支杆14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支杆14均匀设置于上下两侧限位杆13外表面一侧,并贯穿限位杆13,且支杆14一端与装置管1内壁一侧固定连接。
[003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装置管1内壁上下两侧设置有限位滑槽,且加固板 12外表面上下两侧设置有限位滑块,且限位滑块与限位滑槽内壁滑动连接,从而使得加固板12只能在装置管1内左右运动;
[0032]且连接管4与转管一9插接,且转管一9内壁设置有环槽,且连接管4 外表面上下两侧设置有滑块,且滑块与环槽内壁滑动连接,且转管一9一端与转动帽8外表面一侧固定连接,且转动帽8外表面一侧与螺纹杆10一端固定连接,从而使得转动转动帽8时,使得转动帽8位置不变,且可以带动螺纹杆10转动;
[0033]且螺纹杆10一端与长杆11一端螺纹连接,且上下两侧活动杆7贯穿把手6,至连接管4内,且长杆11外表面上下两侧均设置有插孔,且活动杆7 与插孔相适配,当活动杆7一端与插孔插接时,使得长杆11位置固定。
[0034]在使用时,通过使得装置放置在电缆沟外表面一侧,然后再通过拉动上下两侧活动杆7,使得上下两侧活动杆7与长杆11外表面一侧脱接,然后再通过转动转动帽8,使得转动帽8带动螺纹杆10转动,从而使得长杆11在螺纹杆10一端带动加固板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电站电缆沟除险加固结构,包括装置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管(1)一端设置有装置板(2),所述装置板(2)外表面一侧设置有底板(3),所述装置管(1)一端设置有连接管(4),所述连接管(4)一端设置有转管(5),所述转管(5)外表面一侧设置有把手(6),所述把手(6)一端设置有活动杆(7),所述连接管(4)一端设置有转动帽(8),所述转动帽(8)外表面一侧设置有转管一(9),所述转动帽(8)外表面一侧设置有螺纹杆(10),所述螺纹杆(10)一端设置有长杆(11),所述长杆(11)一端设置有加固板(12),所述长杆(11)外表面一侧设置有限位杆(13),所述限位杆(13)外表面一侧设置有支杆(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站电缆沟除险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管(1)一端与装置板(2)外表面一侧接触,并贯穿装置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标,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普洱市均焱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