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米生产用灌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3801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大米生产用灌溉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蓄水箱,所述蓄水箱的顶部连通有进水管,所述蓄水箱右侧底部的前侧连通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后侧连通有水泵,所述第一出水管表面的左侧套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左侧与蓄水箱固定连接,所述水泵的后侧连通有第二出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底板、蓄水箱、进水管、第一出水管、水泵、第一电磁阀、第二出水管、搅拌装置、定量加药装置、第一出料管、增压泵、第二电磁阀、第二出料管、喷头、滑轮组、推杆、固定壳、第二限位环和第二定位杆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大米生产用灌溉装置不具备对灌溉装置定量加药和搅拌问题。对灌溉装置定量加药和搅拌问题。对灌溉装置定量加药和搅拌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大米生产用灌溉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大米生产
,尤其涉及基于大米生产用灌溉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大米,亦称稻米,是稻谷经清理、砻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后制成的食物,大米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人民的主要食品。
[0003]在大米的生产的
中,需要用到基于大米生产用灌溉装置,现有的灌溉装置只是对大米原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然而在大米原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大米原植物会被害虫啃食,造成大米原植物坏死,从而降低了大米的产量,对使用者造成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基于大米生产用灌溉装置,具备对大米原植物灌溉和对水中定量加药搅拌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大米生产用灌溉装置不具备对灌溉装置定量加药和搅拌问题。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基于大米生产用灌溉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蓄水箱,所述蓄水箱的顶部连通有进水管,所述蓄水箱右侧底部的前侧连通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后侧连通有水泵,所述第一出水管表面的左侧套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左侧与蓄水箱固定连接,所述水泵的后侧连通有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的底部连通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箱本体,所述搅拌箱本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搅拌箱本体顶部的右侧连通有定量加药装置,所述定量加药装置包括进料管,所述进料管底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壳,所述搅拌箱本体的后侧连通有第一出料管,所述第一出料管的右侧连通有增压泵,所述增压泵的底部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出料管的表面套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前侧与搅拌箱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增压泵的右侧连通有第二出料管,所述第二出料管右侧连通有喷头,所述底板底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滑轮组,所述底板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推杆。
[0006]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贯穿至搅拌箱本体的内腔固定连接有搅拌杆,所述搅拌杆的底部与搅拌箱本体的内壁活动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限位壳的内腔活动连接有定位圆板,所述定位圆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底部与搅拌箱本体活动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电机的表面套设有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的底部与搅拌箱本体固定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限位壳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定位杆,所述第一定位杆靠近进料管的一侧均与进料管固定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增压泵的底部套设有固定壳,所述固定壳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喷头的表面套设有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二限位环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杆,所述第二定位杆的左侧通过螺栓与底板的右侧固定连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1、本技术通过设置底板、蓄水箱、进水管、第一出水管、水泵、第一电磁阀、第二出水管、搅拌装置、定量加药装置、第一出料管、增压泵、第二电磁阀、第二出料管、喷头、滑轮组、推杆、固定壳、第二限位环和第二定位杆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大米生产用灌溉装置不具备对灌溉装置定量加药和搅拌问题。
[0014]2、本技术通过设置搅拌箱本体、电机和搅拌杆的配合使用,使用者通过进水管将水注入蓄水箱的内腔,通过打开第一电磁阀将水抽取到第一出水管的内腔中,随后水泵将第一出水管内腔的水抽取到第二出水管的内腔,第二出水管内腔的水流入搅拌箱本体的内腔,电机的输出端带动搅拌杆进行旋转。
[0015]3、本技术通过设置进料管、限位壳、定位圆板、限位杆和活动块的配合使用,使用者将杀虫药剂倒入进料管的内腔中,倒入指定的剂量时,使用者向左旋转活动块,活动块在向左旋转时带动限位杆向左移动,限位杆在向左移动时带动定位圆板向左移动,此时杀毒药剂流入搅拌箱的内腔中,随后使用者向右旋转活动块,活动块在向右旋转时带动限位杆向右移动,限位杆在向右旋转时带动定位圆板向右移动至限位壳的内腔,从而将进料管的底部堵住,搅拌混合后的水通过第二电磁阀流入第一出料管的内腔中,随后增压泵将水抽取到第二出料管的内腔中,第二出料管内腔的水从喷头的内腔喷出,从而对大米原植物起到了灌溉和杀虫的作用。
[0016]4、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限位环,起到了对电机的限位作用,同时防止了电机在使用时发生位移。
[0017]5、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定位杆,起到了对限位壳的固定作用,同时防止了限位壳在使用时发生脱落。
[0018]6、本技术通过设置固定壳,起到了对增压泵的限位作用,同时防止了增压泵在使用时发位移。
[0019]7、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限位环和第二定位杆的配合使用,起到了对喷头的限位和支撑作用,同时防止了喷头在使用时发生脱落或位移。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结构后视图;
[002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002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局部结构主视图;
[0024]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局部结构左是仰视图。
[0025]图中:1、底板;2、蓄水箱;3、进水管;4、第一出水管;5、水泵;6、第一电磁阀;7、第二出水管;8、搅拌装置;801、搅拌箱本体;802、电机;803、搅拌杆;804、第一限位环;9、定量加药装置;901、进料管;902、限位壳;903、定位圆板;904、限位杆;905、活动块;906、第一定位杆;10、第一出料管;11、增压泵;12、第二电磁阀;13、第二出料管;14、喷头;15、滑轮组;16、推杆;17、固定壳;18、第二限位环;19、第二定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00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0028]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大米生产用灌溉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蓄水箱2,蓄水箱2的顶部连通有进水管3,蓄水箱2右侧底部的前侧连通有第一出水管4,第一出水管4的后侧连通有水泵5,第一出水管4表面的左侧套设有第一电磁阀6,第一电磁阀6的左侧与蓄水箱2固定连接,水泵5的后侧连通有第二出水管7,第二出水管7的底部连通有搅拌装置8,搅拌装置8包括搅拌箱本体801,搅拌箱本体8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机802,搅拌箱本体801顶部的右侧连通有定量加药装置9,定量加药装置9包括进料管901,进料管901底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壳902,搅拌箱本体801的后侧连通有第一出料管10,第一出料管10的右侧连通有增压泵11,增压泵11的底部与底板1固定连接,第一出料管10的表面套设有第二电磁阀12,第二电磁阀12的前侧与搅拌箱本体8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大米生产用灌溉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蓄水箱(2),所述蓄水箱(2)的顶部连通有进水管(3),所述蓄水箱(2)右侧底部的前侧连通有第一出水管(4),所述第一出水管(4)的后侧连通有水泵(5),所述第一出水管(4)表面的左侧套设有第一电磁阀(6),所述第一电磁阀(6)的左侧与蓄水箱(2)固定连接,所述水泵(5)的后侧连通有第二出水管(7),所述第二出水管(7)的底部连通有搅拌装置(8),所述搅拌装置(8)包括搅拌箱本体(801),所述搅拌箱本体(8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机(802),所述搅拌箱本体(801)顶部的右侧连通有定量加药装置(9),所述定量加药装置(9)包括进料管(901),所述进料管(901)底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壳(902),所述搅拌箱本体(801)的后侧连通有第一出料管(10),所述第一出料管(10)的右侧连通有增压泵(11),所述增压泵(11)的底部与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出料管(10)的表面套设有第二电磁阀(12),所述第二电磁阀(12)的前侧与搅拌箱本体(801)固定连接,所述增压泵(11)的右侧连通有第二出料管(13),所述第二出料管(13)右侧连通有喷头(14),所述底板(1)底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滑轮组(15),所述底板(1)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推杆(1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米生产用灌溉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胥林华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小站香米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