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站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2880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力规划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变电站布置结构,所述箱体的内部从上到下分别设置有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且箱体的内部在第二分隔板的下方从左到右分别设置有第五分隔板、第三分隔板和第四分隔板,所述箱体的内部在第五分隔板的一侧为通信区,所述箱体的内侧在第三配电装置区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设置有过滤网。箱体内部通过第一分隔板与第二分隔板可分隔形成第三配电装置区以及第二配电装置区等,这样可合理的使用下箱体内部空间,降低公共面积提高电气设备的使用率,同时在箱体的内侧有过滤网,能够避免外界的灰尘进入到箱体内部对箱体内部的元件造成损坏。箱体内部的元件造成损坏。箱体内部的元件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电站布置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力规划
,具体是一种变电站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变电站如何布置是电力规划设计中重要部分,变电站的布置方式直接影响到电力的投资量和工程量,是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证,并可有效的解决现在土地资源的紧缺。例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变电站阶梯式竖向布置结构(授权公告号 CN210297034U),该专利技术可以减少土石方的工程量;同时满足电缆在不同阶梯的电缆沟之间进行弯曲敷设的需求,在电缆转弯时,使电缆处于自然弯曲状态,避免因大幅度转弯造成内部机械损伤。
[0003]但是,针对该专利还是存在不足,首先外界的灰尘容易从箱体的通风孔进入到箱体内部,这样则会导致会箱体内部的配电设备造成损坏,并且也无法对箱体内部的温湿度进行监测,容易存在隐患。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变电站布置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电站布置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变电站布置结构,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前表面设置有箱门,所述箱门的前表面设置有外部显示区,所述箱体的内部从上到下分别设置有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且箱体的内部在第二分隔板的下方从左到右分别设置有第五分隔板、第三分隔板和第四分隔板;
[0006]所述箱体的内部在第五分隔板的一侧为通信区,所述第五分隔板与第三分隔板之间为第一配电装置区,所述第三分隔板与第四分隔板之间为主变区,所述箱体的内部在第四分隔板的一侧为设备区,所述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之间为第二配电装置区,所述箱体的内部在第一分隔板的上方为第三配电装置区,所述箱体的内侧在第三配电装置区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设置有过滤网。
[000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箱体的两侧对称开设有通气孔,所述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的上表面均开设有透气孔。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五分隔板的一侧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所述通信区的内部从上到下分别设置有信号接收模块、无线收发模块和控制器。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信号接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信号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无线收发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五分隔板的一侧通过螺丝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一侧对称设置有卡线环。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卡线环的一侧安装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板
的一侧开设有与安装杆螺纹连接的安装孔。
[001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过滤网的前表面与表面均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开设有与定位块相互适配的定位槽。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技术变电站布置结构为箱体结构,并且箱体内部通过第一分隔板与第二分隔板可分隔形成第三配电装置区以及第二配电装置区等,这样可合理的使用下箱体内部空间,降低公共面积提高电气设备的使用率,同时在箱体的内侧有过滤网,能够避免外界的灰尘进入到箱体内部对箱体内部的元件造成损坏;
[0015]2、通过通信区内部设置的信号接收模块可温湿度传感器的信息接收,并通过无线收发模块可将信息传输至外部,这样即可实时监测箱体内部温湿度情况,同时利用安装杆与安装孔的螺纹连接,这样可将卡线环安装在安装板的一侧,利用卡线环可将箱体内部的电缆进行合理的放置,避免杂乱而影响后续的使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一种变电站布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一种变电站布置结构中箱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19]图4为一种变电站布置结构中定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一种变电站布置结构中通信区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一种变电站布置结构中安装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外部显示区;2、通气孔;3、箱体;4、箱门;5、过滤网;6、第一分隔板;7、第二分隔板;8、通信区;9、第一配电装置区;10、主变区;11、设备区;12、第三分隔板;13、第四分隔板;14、第二配电装置区;15、第三配电装置区;16、固定板;17、定位块;18、定位槽;19、信号接收模块;20、温湿度传感器;21、无线收发模块;22、控制器;23、安装板;24、卡线环;25、安装杆;26、安装孔;27、第五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请参阅图1~6,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变电站布置结构,包括箱体3,箱体3的前表面设置有箱门4,箱门4的前表面设置有外部显示区1,箱体3的内部从上到下分别设置有第一分隔板6和第二分隔板7,且箱体3的内部在第二分隔板7的下方从左到右分别设置有第五分隔板27、第三分隔板12和第四分隔板13,箱体3的内部在第五分隔板27的一侧为通信区8,第五分隔板27的一侧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20,通信区8的内部从上到下分别设置有信号接收模块19、无线收发模块21和控制器22,温湿度传感器20的输出端与信号接收模块19的输入端连接,信号接收模块19的输出端与无线收发模块21的输入端连接,第五分隔板27的一侧通过螺丝安装有安装板23,安装板23的一侧对称设置有卡线环24,卡线环24的一侧安装有安装杆25,安装板23的一侧开设有与安装杆25螺纹连接的安装孔26,在使用时,利用温湿度传感器20可监测结构为长方形的箱体3的变电站布置结构内部情况,同时温湿度传感器20监测的温湿度可通过通信区8内部设置的信号接收模块19可温湿度传感器20的信息接收,并通过无线收发模块21可将信息传输至外部,这样即可实时监测箱体3内部温湿度情
况,而在该第五分隔板27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安装板23,同时利用安装杆25与安装孔26的螺纹连接,这样可将卡线环24安装在安装板23的一侧,利用卡线环24可将箱体3内部的电缆进行合理的放置,避免杂乱而影响后续的使用。
[0024]在图1、图2、图3和图4中:第五分隔板27与第三分隔板12之间为第一配电装置区9,第三分隔板12与第四分隔板13之间为主变区10,箱体3的内部在第四分隔板13的一侧为设备区11,第一分隔板6和第二分隔板7之间为第二配电装置区14,箱体3的内部在第一分隔板6的上方为第三配电装置区15,箱体3的内侧在第三配电装置区15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固定板16,两个固定板16之间设置有过滤网5,箱体3的两侧对称开设有通气孔2,第一分隔板6和第二分隔板7的上表面均开设有透气孔,过滤网5的前表面与表面均设置有定位块17,固定板16的一侧开设有与定位块17相互适配的定位槽18,该变电站布置结构为长方形箱体3结构,并且箱体3内部通过第一分隔板6与第二分隔板7可分隔形成第三配电装置区15以及第二配电装置区14等,这样可合理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电站布置结构,包括箱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3)的前表面设置有箱门(4),所述箱门(4)的前表面设置有外部显示区(1),所述箱体(3)的内部从上到下分别设置有第一分隔板(6)和第二分隔板(7),且箱体(3)的内部在第二分隔板(7)的下方从左到右分别设置有第五分隔板(27)、第三分隔板(12)和第四分隔板(13);所述箱体(3)的内部在第五分隔板(27)的一侧为通信区(8),所述第五分隔板(27)与第三分隔板(12)之间为第一配电装置区(9),所述第三分隔板(12)与第四分隔板(13)之间为主变区(10),所述箱体(3)的内部在第四分隔板(13)的一侧为设备区(11),所述第一分隔板(6)和第二分隔板(7)之间为第二配电装置区(14),所述箱体(3)的内部在第一分隔板(6)的上方为第三配电装置区(15),所述箱体(3)的内侧在第三配电装置区(15)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固定板(16),两个所述固定板(16)之间设置有过滤网(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站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3)的两侧对称开设有通气孔(2),所述第一分隔板(6)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胜李明马艳春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力驰群拓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