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2623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包括:底板;以及滚轮,其与所述底板的底壁固定连接;撑开机构,其与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遮挡机构,其与所述撑开机构相互连接;自动调节机构,其与所述遮挡机构相互连接;挡雨装置,其与所述自动调节机构相互连接;支撑机构,其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该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通过第一驱动电机、丝杆、螺纹套、第一支撑杆、固定板、第二驱动电机和齿板等结构在使用的时候,能够自动的将挡雨棚进行支撑开,并且进行延伸,相对于对比专利而言,本专利不仅增加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劳动力,防止没有及时将挡雨棚支撑开造成材料被淋湿。料被淋湿。料被淋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具体为一种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建筑工程专业主要负责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教学与管理,主要培养掌握工程力学、土力学、测量学、房屋建筑学和结构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指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各类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统称,在房屋进行建设时,需要用到各种材料,有些材料是不能被雨淋的,如水泥和木材等,所以在下雨的时候,会使用到防水结构对材料进行遮挡。
[0003]中国专利CN212836809U中公开授权了一种防水效果好的建筑工程防水结构,其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套管、第一升降杆、第二升降杆、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支撑杆、辅动杆、转轴、防雨布、转轮、防护箱、第一螺纹杆、辅动齿轮、转动齿轮、转杆、传动齿轮、主动齿轮和固定杆等结构,达到了不用搬运材料即可为材料避雨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的防雨水方式中,遇到下雨时,为了保证材料不被雨淋湿,就会把材料搬运到能够避雨的地方,在需要用到材料时,就需要再次搬出,费时又费力的问题,但是该装置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手动对装置进行升降和支撑开,操作起来比较费时费力,降低了工作效率,无法及时的对挡雨棚进行支撑开。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解决了对比专利中无法及时将挡雨棚撑开的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包括:
[0009]底板;以及
[0010]滚轮,其与所述底板的底壁固定连接;
[0011]撑开机构,其与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0012]遮挡机构,其与所述撑开机构相互连接;
[0013]自动调节机构,其与所述遮挡机构相互连接;
[0014]挡雨装置,其与所述自动调节机构相互连接;
[0015]支撑机构,其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该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通过第一驱动电机、丝杆、螺纹套、第一支撑杆、固定板、第二驱动电机和齿板等结构在使用的时候,能够自动的将挡雨棚进行支撑开,并且进行延伸,增加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劳动力,防止没有及时将挡雨棚支撑开造成材料被淋湿。
[001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9]进一步,所述撑开机构包括:
[0020]支撑板,其与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0021]滑槽,其开设在所述支撑板的左侧;
[0022]顶板,其与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0023]第一驱动电机,其与所述顶板固定连接,且输出轴延伸至所述顶板的下方;
[0024]丝杆,其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0025]螺纹套,其与所述丝杆螺纹连接,且贯穿所述滑槽,并延伸至所述支撑板的外部;
[0026]第一转动座,其与所述螺纹套固定连接;
[0027]转动杆,其与所述第一转动座相互铰接。
[0028]进一步,所述支撑板共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板呈左右对称分布;
[0029]所述滑槽共有两个,两个所述滑槽分别开设在两个所述支撑板的左侧。
[0030]进一步,所述第一转动座共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转动座呈左右对称分布;
[0031]所述转动杆共有两个,两个所述转动杆与两个所述第一转动座为一一对应的关系。
[0032]进一步,所述遮挡机构包括:
[0033]四个第一支撑杆,其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左右两侧;
[0034]第二转动座,其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相互铰接,且与所述顶板固定连接;
[0035]固定板,其设置于一侧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
[0036]横杆,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
[0037]限位槽,其开设在所述固定板的底部;
[0038]第三转动座,其与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固定连接,且与所述转动杆相互铰接;
[0039]第二驱动电机,其设置于所述固定板的内部,其延伸至所述限位槽的内部;
[0040]齿轮,其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限位槽的内部。
[0041]进一步,所述自动调节机构包括:
[0042]延伸杆,其设置于所述活动槽的内部,且延伸至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外部;
[0043]移动板,其设置于所述固定板的内部,且延伸至所述固定板的外部,并与所述延伸杆固定连接;
[0044]齿板,其与所述移动板固定连接,且与所述齿轮相互啮合。
[0045]进一步,所述挡雨装置包括:
[0046]两个侧板,其与两个所述延伸杆固定连接;
[0047]转轴,其与两个所述侧板固定连接;
[0048]收卷轮,其套接在所述转轴的外部;
[0049]扭簧,其套接在所述扭簧的外部,其一端与所述扭簧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收卷轮固定连接;
[0050]挡雨棚,其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且缠绕在所述收卷轮的外部。
[0051]进一步,所述支撑机构包括:
[0052]安装板,其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0053]螺纹圈,其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
[0054]螺纹杆,其与所述螺纹圈螺纹连接;
[0055]垫板,其与所述螺纹杆活动连接。
[0056]进一步,所述支撑机构共有四个,四个所述支撑机构呈左右对称分布。
附图说明
[0057]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58]图2为本技术图遮挡机构仰视图;
[0059]图3为本技术图转轴与收卷轮连接示意图;
[0060]图4为本技术图2中A部放大示意图。
[0061]图中:1、底板;11、滚轮;2、支撑板;21、滑槽;22、丝杆;23、顶板;24、第一驱动电机;25、螺纹套;26、第一转动座;27、转动杆;3、第一支撑杆;31、第二转动座;32、横杆;33、固定板;34、限位槽;35、第三转动座;36、第二驱动电机;37、齿轮;4、延伸杆;41、移动板;42、齿板;5、侧板;51、转轴;52、扭簧;53、收卷轮;54、挡雨棚;6、安装板;61、螺纹圈;62、螺纹杆;63、垫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6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63]实施例中,由图1...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以及滚轮(11),其与所述底板(1)的底壁固定连接;撑开机构,其与所述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遮挡机构,其与所述撑开机构相互连接;自动调节机构,其与所述遮挡机构相互连接;挡雨装置,其与所述自动调节机构相互连接;支撑机构,其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机构包括:支撑板(2),其与所述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滑槽(21),其开设在所述支撑板(2)的左侧;顶板(23),其与所述支撑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一驱动电机(24),其与所述顶板(23)固定连接,且输出轴延伸至所述顶板(23)的下方;丝杆(22),其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螺纹套(25),其与所述丝杆(22)螺纹连接,且贯穿所述滑槽(21),并延伸至所述支撑板(2)的外部;第一转动座(26),其与所述螺纹套(25)固定连接;转动杆(27),其与所述第一转动座(26)相互铰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共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板(2)呈左右对称分布;所述滑槽(21)共有两个,两个所述滑槽(21)分别开设在两个所述支撑板(2)的左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座(26)共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转动座(26)呈左右对称分布;所述转动杆(27)共有两个,两个所述转动杆(27)与两个所述第一转动座(26)为一一对应的关系。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机构包括:四个第一支撑杆(3),其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板(2)的左右两侧;第二转动座(31),其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相互铰接,且与所述顶板(23)固定连接;固定板(33),其设置于一侧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3)之间;横杆(32),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33)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宇王建平崔航苏辉李啟辉姜恒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安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