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自动泄洪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12601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雨水自动泄洪系统,包括井道和连接在井道左右两侧的泄洪管道,所述井道内设置有第一泄洪池和第二泄洪池,第一泄洪池和第二泄洪池之间设置有相互连通的自流孔,自流孔内设置有自流控制阀;所述井道顶部上方架设有排水管,排水管上对应第二泄洪池的一端向下弯曲形成抽水部,另一端悬置于第一泄洪池顶部外侧构成第二放水部;所述排水管上靠近抽水部的部位设置有水泵;所述第二放水部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所述排水管上介于第二控制阀和水泵之间的部位设置有第一放水部,第一放水部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这种雨水自动泄洪系统方便雨水汇集,适应不同降水量情况下的泄洪排涝要求,提高了区域内的安全性,施工方便,便于推广使用。于推广使用。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雨水自动泄洪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雨水泄洪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雨水自动泄洪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路面硬化方便了人们的交通出行,但是硬化后的路面其渗透效果比较差,雨水天气时,滴落在路面上的雨水大部分会流向道路外侧,流向道路外侧的雨水通过预埋在地面下方的排水管网汇集排出,当降水量比较大的时候,雨水来不及流入排水管网就流向道路外侧区域,若道路外侧建有厂房、住宅或其它建筑时,且当道路路基高度高于这些建筑地基时,未汇集到排水管网的雨水会向建筑区域流入,并且许多建筑的排涝系统并不完善或完全没有,流入建筑区域的雨水容易造成区域内涝,造成财产损失,且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便于雨水汇集并及时排出的雨水自动泄洪系统。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雨水自动泄洪系统,包括井道和连接在井道左右两侧的泄洪管道,所述井道内设置有顶部开口的第一泄洪池和第二泄洪池,所述第一泄洪池和第二泄洪池分别与连接在井道左右两侧的泄洪管道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泄洪池和第二泄洪池之间靠近底部的位置设置有相互连通的自流孔,连接在井道左右两侧的泄洪管道与所述自流孔左右对应,所述自流孔内设置有能够开闭的自流控制阀;所述井道顶部靠近其后侧的上方架设有排水管,排水管上对应第二泄洪池的一端向下弯曲形成抽水部,另一端悬置于第一泄洪池顶部外侧构成第二放水部;所述抽水部垂直向下延伸在第二泄洪池内,排水管上靠近抽水部的部位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通过电气控制线路与设置在井道后侧的电气控制柜电信号连接;所述第二放水部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所述排水管上介于第二控制阀和水泵之间的部位设置有垂直向下的第一放水部,所述第一放水部与所述排水管相互连通,其底部位于第一泄洪池内,第一放水部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
[000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泄洪池和第二泄洪池内均设置有水位探测器,所述水位探测器通过电气控制线路与所述电气控制柜电信号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泄洪池和第二泄洪池内的水位探测器分别具有三个,三个所述水位探测器上下等间距垂直设置,分别形成低水位探测器、中水位探测器以及高位报警器,所述第一泄洪池和第二泄洪池内的三个水位探测器左右对应。
[0007]进一步地,所述自流控制阀由驱动装置、阀芯和阀杆组成;所述阀芯设置在所述自流孔内,所述阀杆转动连接在第一泄洪池和第二泄洪池之间预设的轴接管内,所述轴接管竖向设置,其顶部与井道顶部外侧相互连通,底部与自流孔相互连通,所述阀杆顶部向上延伸在井道顶部外侧,底部与所述阀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驱动装置连接在阀杆顶部,驱动装置可以驱动阀杆转动进而带动阀芯同步转动,实现阀芯与自流孔之间的封闭和开启。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泄洪池顶部高于第二泄洪池顶部,第二泄洪池内具有竖向设置的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将抽水部和自流孔前后隔开。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泄洪池顶部至少高于第二泄洪池顶部50cm。
[0010]进一步地,所述抽水部上设置有与其内外连通的注水部,所述注水部上设置有阀门。
[0011]进一步地,所述抽水部底部设置有单向止流阀。
[0012]进一步地,所述自流控制阀、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均为电磁阀,所述电磁阀通过电气控制线与所述电气控制柜5电信号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自流控制阀、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均为手动阀门。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之处是:这种雨水自动泄洪系统可以方便雨水汇集,适应不同降水量情况下的泄洪排涝要求,避免了因降水量过大容易造成区域内涝的情况,避免了财产的损失,提高了区域内的安全性,施工方便,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雨水自动泄洪系统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雨水自动泄洪系统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图2中A

A的结构剖视图;
[0019]图4是图2中B

B的结构剖视图。
[0020]图中:1、井道;11、第一泄洪池;12、第二泄洪池;121、过滤网;13、自流控制阀;131、驱动装置;132、轴接管;133、阀芯;134、阀杆;14、自流孔;2、泄洪管道;3、排水管;31、抽水部;311、单向止流阀;32、第一放水部;33、第二放水部;34、注水部;341、启闭阀门;35、第一控制阀;36、第二控制阀;4、水泵;5、电气控制柜;6、水位探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22]图1

4所示一种雨水自动泄洪系统,包括井道1和连接在井道1左右两侧的泄洪管道2,所述泄洪管道2与预埋在地面下方的排水管网相互连通;所述井道1内设置有顶部开口的第一泄洪池11和第二泄洪池12,所述第一泄洪池11顶部至少高于第二泄洪池12顶部50cm,保证第一泄洪池11的容积量;所述第一泄洪池11和第二泄洪池12分别与连接在井道1左右两侧的泄洪管道2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泄洪池11和第二泄洪池11之间靠近底部的位置设置有相互连通的自流孔14,连接在井道1左右两侧的泄洪管道2与所述自流孔14左右对应,所述自流孔14内设置有能够开闭的自流控制阀13,为了方便自流控制阀13对自流孔14实现开启和关闭,方便第二泄洪池12和第一泄洪池11间的连通或隔断,所述自流控制阀13由驱动装置131、阀芯133和阀杆134组成;所述阀芯133设置在所述自流孔14内,所述阀杆134转动连接在第一泄洪池11和第二泄洪池12之间预设的轴接管132内,所述轴接管132竖向设置,其顶部与井道1顶部外侧相互连通,底部与自流孔14相互连通,所述阀杆134顶部向上延伸在井道1顶部外侧,底部与所述阀芯133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驱动装置131连接在阀杆134顶部,驱动装置131可以驱动阀杆134转动进而带动阀芯133同步转动,实现阀芯133与
自流孔14之间的封闭和开启;为了防止第二泄洪池12内的汇集的雨水来不及通过自流孔14进入第一泄洪池11内,所述井道1顶部靠近其后侧的上方架设有排水管3,排水管3上对应第二泄洪池12的一端向下弯曲形成抽水部31,另一端悬置于第一泄洪池11顶部外侧构成第二放水部33,第二放水部可以方便第二泄洪池12内汇集的雨水排出井道1外部;所述抽水部31垂直向下延伸在第二泄洪池12内,排水管3上靠近抽水部31的部位设置有水泵4,所述水泵4通过电气控制线路与设置在井道1后侧的电气控制柜5电信号连接,所述第二放水部33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36,第二控制阀36可以实现对第二放水部33的开启和关闭,所述排水管3上介于第二控制阀36和水泵4之间的部位设置有垂直向下的第一放水部32,所述第一放水部32与所述排水管3相互连通,其底部位于第一泄洪池11内,第一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自动泄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井道(1)和连接在井道(1)左右两侧的泄洪管道(2),所述井道(1)内设置有顶部开口的第一泄洪池(11)和第二泄洪池(12),所述第一泄洪池(11)和第二泄洪池(12)分别与连接在井道(1)左右两侧的泄洪管道(2)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泄洪池(11)和第二泄洪池(12)之间靠近底部的位置设置有相互连通的自流孔(14),连接在井道(1)左右两侧的泄洪管道(2)与所述自流孔(14)左右对应,所述自流孔(14)内设置有能够开闭的自流控制阀(13);所述井道(1)顶部靠近其后侧的上方架设有排水管(3),排水管(3)上对应第二泄洪池(12)的一端向下弯曲形成抽水部(31),另一端悬置于第一泄洪池(11)顶部外侧构成第二放水部(33);所述抽水部(31)垂直向下延伸在第二泄洪池(12)内,排水管(3)上靠近抽水部(31)的部位设置有水泵(4),所述水泵(4)通过电气控制线路与设置在井道(1)后侧的电气控制柜(5)电信号连接;所述第二放水部(33)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36),所述排水管(3)上介于第二控制阀(36)和水泵(4)之间的部位设置有垂直向下的第一放水部(32),所述第一放水部(32)与所述排水管(3)相互连通,其底部位于第一泄洪池(11)内,第一放水部(32)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3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自动泄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泄洪池(11)和第二泄洪池(12)内均设置有水位探测器(6),所述水位探测器(6)通过电气控制线路与所述电气控制柜(5)电信号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自动泄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泄洪池(11)和第二泄洪池(12)内的水位探测器(6)分别具有三个,三个所述水位探测器(6)上下等间距垂直设置,分别形成低水位探测器、中水位探测器以及高位报警器,所述第一泄洪池(11)和第二泄洪池(12)内的三个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郁斌斌陈亮
申请(专利权)人:君合昆山工业园区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