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溶区桩基沉降观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24933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岩溶区桩基沉降观测装置,包括矩形安装框,所述矩形安装框内部的两端皆开设有滑槽一,两组所述滑槽一的内部共同滑动设有与其相配合的滑板,所述滑板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贯穿设有与其相配合的转动杆,所述滑板的底部设有U型安装板,所述U型安装板内侧的底部设有伺服电机;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L型安置板、U型固定板、固定槽、套环、安装槽、插杆、弹簧、通槽、铰接杆和按压板的相互配合,可方便操作人员快速的实现对观测主体的拆装工作,无需操作人员后期在进行多组螺栓的拧动工作,再次减少了操作人员工作步骤,进一步提高操作人员工作效率,从而可进一步提升该装置使用的实用性和便捷性。捷性。捷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溶区桩基沉降观测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
,具体为一种岩溶区桩基沉降观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岩溶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岩溶面积占西南地区辖区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由于岩溶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在西南岩溶地区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开展天然草原恢复和草场建设,发展草业和畜牧业,建设山清水秀富裕安康的大西南,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重大举措,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形势严峻,石漠化土地面积总体上仍呈扩张趋势,由于部分工程的要求,需要在岩溶地区进行桩基沉降的观测工作,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岩溶区桩基沉降观测装置。
[0003]现有的观测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1、现有的观测装置其内部结构较为单一,且其在工作过程中多数只能局限于规定范围内进行的观测工作,不便于操作人员后期的调节,同时当需在不同范围内进行不同高度的观测工作时,还需操作人员将该装置搬运固定至指定位置处,该种操作方式过于繁琐,从而增加了其使用的不便性; 2、现有的观测装置由于其内部结构的单一性,多数都不便于操作人员后期进行快速的拆卸更换工作,使得操作人员还需进行多组的螺栓拧动工作,该种操作方式较为繁琐,从而再次增加了操作人员工作的繁琐性和不便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岩溶区桩基沉降观测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观测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 1、现有的观测装置其内部结构较为单一,且其在工作过程中多数只能局限于规定范围内进行的观测工作,不便于操作人员后期的调节,同时当需在不同范围内进行不同高度的观测工作时,还需操作人员将该装置搬运固定至指定位置处,该种操作方式过于繁琐,从而增加了其使用的不便性;2、现有的观测装置由于其内部结构的单一性,多数都不便于操作人员后期进行快速的拆卸更换工作,使得操作人员还需进行多组的螺栓拧动工作,该种操作方式较为繁琐,从而再次增加了操作人员工作的繁琐性和不便性的问题。
[0005]技术方案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岩溶区桩基沉降观测装置,包括矩形安装框,所述矩形安装框内部的两端皆开设有滑槽一,两组所述滑槽一的内部共同滑动设有与其相配合的滑板,所述滑板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贯穿设有与其相配合的转动杆,所述滑板的底部设有U型安装板,所述U型安装板内侧的底部设有伺服电机,且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转动杆相互连接,所述转动杆外侧的顶部设有不完全齿轮,所述矩形安装框顶部背面一端靠近滑槽一的一侧设有齿条,且齿条与转动杆相互啮合,所述矩形安装框顶部的两端皆开设有滑槽二,两组所述滑槽二的内部共同滑动设有与其相配合的U型滑板,且 U型滑板与转动杆相互连接,所述U型滑板的顶部设有调节限位组件。
[0007]优选的,所述调节限位组件包括导轨、螺纹杆、滑杆、L型安置板和观测主体,所述导轨位于U型滑板顶部的背面一端,所述导轨的内部滑动设有与其相配合的滑杆,且滑杆延伸至其外部,所述导轨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有贯穿至滑杆内部并与其相配合的螺纹杆,且螺纹杆延伸至导轨的外部,所述滑杆的正面一端设有L型安置板,所述L 型安置板的内部放置有与其相配合的观测主体,所述滑杆的外侧套设有与其相配合的固定组件。
[0008]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U型固定板、固定槽、套环、安装槽、插杆、弹簧、通槽、铰接杆和按压板,所述固定槽设有多组,多组所述固定槽均匀位于滑杆的两侧,所述套环套设至滑杆的外侧并与其相配合,所述套环的正面一端设有U型固定板,且U型固定板与L型安置板相互配合,所述套环内部的两侧皆设有安装槽,两组所述安装槽内部相靠近的一侧皆设有延伸至固定槽内部并与其相配合的插杆,两组所述安装槽内部相远离的一侧皆设有与插杆相连接的弹簧,所述套环顶部的两侧皆开设有与安装槽内部相连通的通槽,两组所述通槽的内部皆贯穿设有铰接杆并与插杆的顶部相互铰接,两组所述铰接杆相靠近的一侧共同铰接设有按压板。
[0009]优选的,多组所述固定槽的背面一端与两组插杆背面一端相靠近的一侧皆设有导向斜面,且两组导向斜面相互配合。
[0010]优选的,所述矩形安装框的两侧皆设有支撑杆,且支撑杆的底部设有放置块。
[0011]优选的,所述U型滑板顶部的正面一端设有限位杆,且限位杆贯穿至滑杆的内部并与其相配合。
[0012]优选的,所述滑板内部的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环形限位滑槽,且环形限位滑槽内部滑动设有与转动杆相连接的环形限位滑块。
[0013]优选的,所述U型滑板底部的中间位置处设有轴承,且轴承与转动杆相互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顶部设有把手,且把手的外侧设有防滑纹。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本专利技术通过矩形安装框、滑槽一、齿条、伺服电机、U型安装板、滑板、不完全齿轮、U型滑板、滑槽二和转动杆的相互配合,可实现该观测装置工作时的自动位移工作,以便扩大观测范围,提高其还是用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同时通过导轨、螺纹杆和滑杆的相互配合,可方便操作人员实现对观测主体的抬升工作,以便实现同一范围内不同高度观测的功能,有效的提高了其观测的精准度,无需操作人员后期的手动搬运工作,以减少操作人员工作步骤,提高其工作效率,且该结构设计简单合理,适于推广,从而可提升该装置使用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0017]2、本专利技术利用L型安置板、U型固定板、固定槽、套环、安装槽、插杆、弹簧、通槽、铰接杆和按压板的相互配合,可方便操作人员快速的实现对观测主体的拆装工作,无需操作人员后期在进行多组螺栓的拧动工作,再次减少了操作人员工作步骤,进一步提高操作人员工作效率,从而可进一步提升该装置使用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剖视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剖视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套环的俯视剖视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套环的俯视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图1的A处放大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图3的B处放大图。
[0025]图中:1、矩形安装框;2、滑槽一;3、导轨;4、螺纹杆;5、滑杆;6、齿条;7、伺服电机;8、U型安装板;9、滑板;10、不完全齿轮;11、U型滑板;12、转动杆;13、L型安置板;14、U型固定板;15、固定槽;16、套环;17、安装槽;18、插杆;19、弹簧; 20、观测主体;21、通槽;22、铰接杆;23、按压板;24、滑槽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溶区桩基沉降观测装置,包括矩形安装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安装框(1)内部的两端皆开设有滑槽一(2),两组所述滑槽一(2)的内部共同滑动设有与其相配合的滑板(9),所述滑板(9)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贯穿设有与其相配合的转动杆(12),所述滑板(9)的底部设有U型安装板(8),所述U型安装板(8)内侧的底部设有伺服电机(7),且伺服电机(7)的输出端与转动杆(12)相互连接,所述转动杆(12)外侧的顶部设有不完全齿轮(10),所述矩形安装框(1)顶部背面一端靠近滑槽一(2)的一侧设有齿条(6),且齿条(6)与转动杆(12)相互啮合,所述矩形安装框(1)顶部的两端皆开设有滑槽二(24),两组所述滑槽二(24)的内部共同滑动设有与其相配合的U型滑板(11),且U型滑板(11)与转动杆(12)相互连接,所述U型滑板(11)的顶部设有调节限位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溶区桩基沉降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限位组件包括导轨(3)、螺纹杆(4)、滑杆(5)、L型安置板(13)和观测主体(20),所述导轨(3)位于U型滑板(11)顶部的背面一端,所述导轨(3)的内部滑动设有与其相配合的滑杆(5),且滑杆(5)延伸至其外部,所述导轨(3)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有贯穿至滑杆(5)内部并与其相配合的螺纹杆(4),且螺纹杆(4)延伸至导轨(3)的外部,所述滑杆(5)的正面一端设有L型安置板(13),所述L型安置板(13)的内部放置有与其相配合的观测主体(20),所述滑杆(5)的外侧套设有与其相配合的固定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岩溶区桩基沉降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U型固定板(14)、固定槽(15)、套环(16)、安装槽(17)、插杆(18)、弹簧(19)、通槽(21)、铰接杆(22)和按压板(23),所述固定槽(15)设有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亚微孟庆锋陈云锋李亮亮赵晓璐陈琪杨军郭青华马玉龙李金兰张严李志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三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