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祛痘中药外用制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21514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祛痘中药外用制剂,涉及中药技术领域,所述祛痘中药外用制剂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材料组成:苦参15~30g;紫花地丁15~30g;白鲜皮15~30g;蒲公英15~30g;野菊花15~30g;红花5~15g;丹参15~30g;大青叶15~30g;积雪草15~30g。本发明专利技术祛痘效果显著并且副作用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寻常性痤疮治疗,尤其对轻、中度(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祛痘中药外用制剂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祛痘中药外用制剂。

技术介绍

[0002]痤疮(俗称青春痘)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进入青春期后人体内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迅速升高,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
[0003]一般情况下,痤疮分型症状(三度四级)为:
[0004]轻度(Ⅰ级):仅有粉刺;
[0005]中度(Ⅱ级):粉刺加炎性丘疹;
[0006]中度(Ⅲ级):出现脓疱;
[0007]重度(Ⅳ级):有结节、囊肿。
[0008]相对应的,现有常用痤疮分级治疗为:
[0009](Ⅰ级)、一般采用局部治疗,首选外用维A酸类制剂;
[0010](Ⅱ级)、联合外用维A酸类及过氧化苯甲酰或抗生素,必要时联合口服抗生素;
[0011](Ⅲ级)、常常需要联合治疗,口服抗生素联合外用过氧化苯甲酰和/或维A酸类药物为首选。有指征的女性患者也可考虑抗雄激素治疗;
[0012](Ⅳ级)、口服异维A酸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作为一线治疗。对于炎性丘疹和脓疱较多者,也可先系统应用抗生素联合外用过氧化苯甲酰,待皮损明显改善后再改用口服异维A酸序贯治疗。
[0013]因此,由上述痤疮分级治疗可知,现有治疗痤疮需要根据不同的痤疮分型症状而采用不同的治疗药物才能好转,并且口服药物也易产生副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1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祛痘中药外用制剂,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治疗痤疮需要根据不同的痤疮分型症状而采用不同的治疗药物才能好转,并且口服药物也易产生副作用的缺陷。
[001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祛痘中药外用制剂,所述祛痘中药外用制剂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材料组成:苦参15~30g;紫花地丁15~30g;白鲜皮15~30g;蒲公英15~30g;野菊花15~30g;红花5~15g;丹参15~30g;大青叶15~30g;积雪草15~30g。
[0016]优选地,所述祛痘中药外用制剂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材料组成:苦参20g;紫花地丁20g;白鲜皮20g;蒲公英20g;野菊花20g;红花10g;丹参30g;大青叶20g;积雪草20g。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祛痘效果显著并且副作用小;适用于各种
类型的寻常性痤疮治疗,尤其对轻、中度(即
Ⅰ‑Ⅲ
级)寻常性痤疮有明显疗效。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祛痘中药外用制剂的应用于62例临床患者的统计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0]实施例一
[0021]本实施例的祛痘中药外用制剂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材料组成:苦参20g;紫花地丁20g;白鲜皮20g;蒲公英20g;野菊花20g;红花10g;丹参30g;大青叶20g;积雪草20g。
[0022]使用方法:将上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材料进行煎煮,并滤取药液,选用吸水性较强的面膜纸或棉柔巾蘸取适量药液,湿敷于患处(可局灶或全脸敷,注意避开眼周、眉毛、嘴唇等部位),每次15分钟,早晚各1次,结束后用干净的温水清洗脸上的药液残留物即可。
[0023]禁忌症:对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
[0024]注意事项:1、忌辛辣、油腻食品以及甜食;2、过敏体质者慎用;3、药液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4、孕妇慎用。
[0025]临床疗效:在2020~2022年期间,本医院将该祛痘中药外用制剂共应用于62例临床患者,如图1所示,其中男性18例、女性44例,以上患者在使用祛痘中药外洗1~2周后,痤疮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0026]本实施例的祛痘中药祛痘效果显著并且副作用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寻常性痤疮治疗,尤其对轻、中度(即
Ⅰ‑Ⅲ
级)寻常性痤疮有明显疗效。
[0027]实施例二
[0028]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苦参15g;紫花地丁15g;白鲜皮15g;蒲公英15g;野菊花15g;红花5g;丹参15g;大青叶15g;积雪草15g。
[0029]实施例三
[0030]本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苦参30g;紫花地丁30g;白鲜皮30g;蒲公英30g;野菊花30g;红花15g;丹参30g;大青叶30g;积雪草30g。
[0031]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祛痘中药外用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祛痘中药外用制剂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材料组成:苦参15~30g;紫花地丁15~30g;白鲜皮15~30g;蒲公英15~30g;野菊花15~30g;红花5~15g;丹参15~30g;大青叶15~30g;积雪草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洁虞佳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康宁医院宁波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波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