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充气轮胎轮辐及应用该轮辐的非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1145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非充气轮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充气轮胎轮辐,包括若干沿着轮胎周向方向依次设置的轮辐单元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单元组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嵌套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第二支撑件;且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端部上凸设有支撑体,用于在轮辐承受载荷时,与相邻的支撑件或轮辐单元组相抵,以增强轮辐整体的刚性和载荷强度、提高轮辐整体的稳定性。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非充气轮胎轮辐,可增强轮辐整体的刚性和承载强度,可有效的减缓轮辐因受力而产生形变的程度,从而有效的提高轮辐整体的稳定性。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应用该非充气轮胎轮辐组装而成的非充气轮胎。胎。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充气轮胎轮辐及应用该轮辐的非充气轮胎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非充气轮胎
,具体涉及一种非充气轮胎轮辐及应用该轮辐的非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车辆速度的提高,行驶环境的扩展以及人们对安全性要求的提高,传统充气轮胎的局限性逐步显现出来,如需要维持合适的内部空气压力、需要进行定期维护、制造工艺复杂、易爆胎,且爆胎后可能引发一系列致命事故;因此,非充气轮胎应运而生。
[0003]非充气轮胎为结构承载轮胎,其结构一般包括轮毂、轮辐和外胎面;除了对与地面接触的外胎面有刚度和强度的要求之外,轮辐的设计是影响非充气轮胎性能的最关键部分之一,连接外胎面和轮毂的轮辐一方面需要将载荷传递给胎面和轮毂,同时自身也需要承载一部分载荷,另一方面还需要和充气轮胎的内部气压类似,为轮胎提供支撑、减震、抗冲击之用。轮辐的设计多种多样,包括机械弹性环、负泊松比结构的V形支撑体结构、正六边形3D打印的热塑性聚氨酯材料以及弹性金属网面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V形支撑体结构。
[0004]现有技术中,轮辐中依次嵌套的V形支撑体结构一般为两侧边厚度一致的设计,当轮辐承受载荷时,V形支撑体结构的两侧边会产生较大的形变,直至其与相邻V形支撑体结构的两侧边相抵,因此,轮辐的刚度和支撑载荷主要由V形支撑体结构的中间连接部分来决定,不仅整体的刚度和承载强度受限,而且轮辐整体的抗形变能力和稳定性也较差,由此制备而成的非充气轮胎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舒适性也同样会受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非充气轮胎轮辐,通过若干沿着轮胎周向方向依次设置的轮辐单元组组装而成;其中,轮辐单元组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嵌套于第一支撑件上的第二支撑件,且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端部上凸设有支撑体;当轮辐承受载荷时,第一支撑件的两端部往中部发生弹性弯曲变形,此时位于第一支撑件端部的支撑体,会与嵌套于第一支撑件上的第二支撑件相抵,以增强轮辐整体的刚性和承载强度,可有效的减缓轮辐因受力而产生形变的程度,从而有效的提高轮辐整体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应用该非充气轮胎轮辐组装而成的非充气轮胎,不仅可有效的提高轮胎整体的刚性和承载强度,增强轮胎的抗形变能力,而且可有效的提高轮胎整体的稳定性,使乘坐者拥有更舒适、更安全的乘坐体验。
[0006]本专利技术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本专利技术中的非充气轮胎轮辐,包括若干沿着轮胎周向方向依次设置的轮辐单元组;其中,所述轮辐单元组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嵌套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第二支撑件;且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端部上凸设有支撑体,用于在轮辐承受载荷时,与相邻的支撑件或轮辐单元组相抵,以增强轮辐整体的刚性和载荷强度、提高轮辐整体的稳定性。
[0008]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体包括承受第一载荷时与相邻支撑件的端部进行抵压的第一抵压部,以及承受第二载荷时与相邻支撑件的中部抵压的第二抵压部;其中第二载荷大于第一载荷。
[0009]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抵压部为凸设于支撑件端部的弧形凸起结构或波浪形凸起结构。
[0010]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抵压部与所述第一抵压部过渡连接,凸设于支撑件上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抵压部的高度。
[0011]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体为截面呈四边形结构或五边形结构的柱状支撑体。
[0012]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体远离支撑件中部的一角上开设有凹槽。
[0013]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体邻近轮胎胎心一侧的截面积小于远离轮胎胎心一侧的截面积。
[0014]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中部设有结合体,用于在轮辐承受载荷时,减缓轮辐受力变形的程度。
[0015]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结合体的截面为扇形结构、三角形结构、四边形结构或五边形结构。
[0016]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中部包裹有鼻部增强部,用于进一步增强轮辐整体的刚性和抗弯曲强度。
[0017]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截面呈V形结构、弧形结构或弓形结构。本专利技术中的非充气轮胎,包括如上所述的非充气轮胎轮辐,用于为非充气轮胎提供支撑和缓冲;轮毂,设于所述非充气轮胎轮辐的内圆周面一侧上,用于实现非充气轮胎整体与车轴的连接;以及外胎面,连于所述非充气轮胎轮辐外圆周面一侧上,用于实现非充气轮胎轮辐的进一步连接,以及对非充气轮胎轮辐的保护。
[0018]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之处:
[0019]1、本专利技术的非充气轮胎轮辐,通过若干沿着轮胎周向方向依次设置的轮辐单元组组装而成;其中,轮辐单元组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嵌套于第一支撑件上的第二支撑件,且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端部上凸设有支撑体,当轮辐承受载荷时,支撑体会与相邻的支撑件或轮辐单元组相抵,不仅可有效的增强轮辐整体的刚性和承载强度,而且可有效的提高轮辐的抗形变能力和稳定性。
[0020]2、本专利技术的非充气轮胎轮辐,在压缩的过程中,可有效的减少对粘接面的拉拔作用,大大的降低轮辐粘接面因拉拔效应而导致粘接失效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有效的提高轮辐与轮胎其余部件连接的稳定性,进而提高轮胎的寿命。3、本专利技术的非充气轮胎,利用上述的非充气轮胎轮辐与轮毂和外胎面组装而成,不仅可有效的提高轮胎整体的刚性和承载强度,增强轮胎的抗形变能力,而且可有效的提高轮胎整体的稳定性,使乘坐者拥有更舒适、更安全的乘坐体验。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轮辐单元组的结构示意图(非充气轮胎轮辐承受较小载荷时);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轮辐单元组的结构示意图(非充气轮胎轮辐承受较大载荷时);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支撑体为弧形分体结构);
[0024]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支撑体为波浪形分体结构);
[0025]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截面呈四边形结构的柱状支撑体);
[0026]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截面呈五边形结构的柱状支撑体);
[0027]图7中(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体为扇形结构);
[0028]图7中(b)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体为三角形结构);
[0029]图7中(c)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体为四边形结构);
[0030]图7中(d)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体为五边形结构);
[0031]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非充气轮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充气轮胎轮辐,包括若干沿着轮胎周向方向依次设置的轮辐单元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单元组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嵌套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第二支撑件;且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端部上凸设有支撑体,用于在轮辐承受载荷时,与相邻的支撑件或轮辐单元组相抵,以增强轮辐整体的刚性和载荷强度、提高轮辐整体的稳定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充气轮胎轮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包括承受第一载荷时与相邻支撑件的端部进行抵压的第一抵压部,以及承受第二载荷时与相邻支撑件的中部抵压的第二抵压部;其中第二载荷大于第一载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充气轮胎轮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压部为凸设于支撑件端部的弧形凸起结构或波浪形凸起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充气轮胎轮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压部与所述第一抵压部过渡连接,凸设于支撑件上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抵压部的高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充气轮胎轮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为截面呈四边形结构或五边形结构的柱状支撑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充气轮胎轮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远离支撑件中部的一角上开设有凹槽。7.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亚南杨小牛赵晓礼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