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95598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锅体、外锅、沥蒸组件、调压组件、锅盖以及加热件。外锅设置于锅体内且外锅锅沿上具有导气孔。沥蒸组件包括内锅和内锅密封圈,内锅可分离式设置于外锅内且与外锅之间形成压力腔,内锅密封圈上的密封部位于导气孔的径向外侧且压紧于内锅锅沿和外锅锅沿之间,内锅密封圈的连接部抵靠于内锅外壁以箍紧内锅密封圈,内锅密封圈和与其相对的外锅之间形成连通导气孔和压力腔的导气通道。调压组件设置于锅体且密封连通导气孔,调压组件用以调节压力腔内的压力;或在沥蒸组件移除时能向外锅内输气以降低外锅内液体温度。锅盖通过锅盖密封圈密封盖合于内锅;或在沥蒸组件移除时锅盖能通过锅盖密封圈密封盖合于外锅。密封盖合于外锅。密封盖合于外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烹饪器具


[000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0002]沥米饭的含糖量较低,非常有利于糖尿病患者使用;且相比焖饭其在制作的过程中米饭的糊化程度能得到较好的控制,故烹饪后的沥米饭颗粒更加饱满、有弹性。然而,沥米饭的特殊制作工艺使得当前目前市面上的沥米饭煲功能很单一,其只能用于沥米饭的制作,而无法实现煮粥、焖饭等多种功能,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使用需求。
[0003]此外,目前市面上的沥米饭煲主要通过调节内锅或外锅的气压来形成促使水流运动的压差,故气道的排布成为了沥米饭煲的主要技术要点。为了简化气道排布,部分沥米饭煲采用内锅调压的方式来形成压差,但该结构的沥米饭煲在加热蒸煮时外锅内的水极易再次进入到内锅进行泡米而导致米饭过渡糊化,即米粒的糊化程度很难精确控制。而目前基于外锅调压的沥米饭煲是通过外锅侧壁上的气孔进行输气或抽气,但由于气孔位于外锅侧壁,放置外锅后导气管接口形成盲区,外锅侧壁上的气孔和导气管之间定位困难,极易产生泄露。此外,该气道结构亦会导致外锅和密封件清洗不便。
技术内容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外锅,设置于锅体内且外锅锅沿上具有导气孔;沥蒸组件,包括内锅和内锅密封圈,所述内锅可分离式设置于外锅内且与外锅之间形成压力腔,内锅密封圈包括密封部和连接部,密封部位于导气孔的径向外侧且压紧于内锅锅沿和外锅锅沿之间,连接部抵靠于内锅外壁以箍紧内锅密封圈,内锅密封圈和与其相对的外锅之间形成连通导气孔和压力腔的导气通道;调压组件,设置于锅体且密封连通导气孔,所述调压组件用以调节压力腔内的压力;或在沥蒸组件移除时能向外锅内输气以降低外锅内液体温度;锅盖,通过锅盖密封圈密封盖合于内锅;或在沥蒸组件移除时锅盖能通过锅盖密封圈密封盖合于外锅;加热件,设置于锅体以对外锅进行加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径向连接部和轴向连接部,所述径向连接部连接密封部且紧贴于内锅锅沿的底部,所述轴向连接部向锅体底部方向延伸且抵靠于内锅外壁;所述导气通道包括第一导气通道和第二导气通道;其中,径向连接部与外锅锅沿之间形成连通导气孔的第一导气通道,轴向连接部与外锅锅身之间形成连通压力腔的第二导气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锅体上具有延伸至其上端面的锅体气道,锅体气道的底端连通调压组件,其顶端通过外锅密封圈上的轴向气孔密封连通外锅锅沿上的导气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密封圈包括环形圈体和位于环形圈体上表面的两个环形密封瓣,环形圈体上具有轴向气孔,外锅锅沿抵靠于两个环形密封瓣,外锅锅沿、两个环形密封瓣以及环形圈体上表面之间形成连通轴向气孔和导气孔且周向贯通的环形气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可拆卸式连接于锅盖的两个水位电极,两个水位电极之间的中心距大于或等于5毫米,水位电极的末端至内锅内底壁的最大距离大于或等于30毫米。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内锅底部包括凸起部和外周部,所述凸起部相对外周部向上凸起且凸起部上具有多个径向沥水槽,外周部上间隔分布有多个周向沥水槽。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径向沥水槽和/或周向沥水槽的周壁经倒角后形成厚度向沥水槽中心逐渐减小的倾斜导向壁,倾斜导向壁的末端厚度等于起始端厚度的1/4。8.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和外锅;沥蒸组件,包括内锅和内锅密封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鑫郭星华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向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