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药球囊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08164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载药球囊及其制备方法,载药球囊包括球囊本体及载药涂层,载药涂层包括至少两种具有不同药物释放动力学的可控缓释药物的第一载药涂层;及分散于第一载药涂层中的各可控缓释药物之间并将它们偶联在球囊本体的自由非结合形式的活性药物组成的第二载药涂层;第一载药涂层和第二载药涂层均为非亲水性组成。该载药球囊能够向病变部位提供足够的初始负荷药物剂量,多个可控缓释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物释放动力学,能避免药物爆发式释放与澌灭,还可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调整药物释放速率,使得载药球囊能够针对血管再狭窄级联反应的不同阶段向治疗部位提供生物活性药物,实现向病变部位提供可调控的长效治疗药物,提高总体血管药物释放率。总体血管药物释放率。总体血管药物释放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载药球囊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载药球囊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用于治疗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疾病的选择。球囊导管经由动脉进入病变部位,球囊在充压过程中向病变血管施以机械力将病变斑块组织压缩到动脉壁上,扩大血管腔道从而帮助恢复血液通量。之后将球囊从血管中撤出,而载药球囊则在机械扩张狭窄血管通路的同时具有向所在血管壁快速释放治疗性药物以达到局部给药的目的。载药球囊作为一种介入而非植入概念下产生的新型治疗手段,与常规使用的药物洗脱支架相比,避免了在应用于支架内再狭窄病症时的支架叠加置入,减少永久性支架植入给血管带来的金属笼效应;缩短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时间从而减少其带来的并发症;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强,更利于处理小血管病变等优势。
[0003]载药球囊和药物洗脱支架在向病变血管给药的方式上也存在着区别。药物洗脱支架中活性药物通常由聚合物作为载体,该聚合物/活性药物涂层的组成决定了支架植入后的药物释放机理和释放动力学。支架被植入并保留在目标血管内,药物向体内其它位置迁移的可能性较低,尤其是近血管腔壁的单面药物涂层支架更是将药物涂层局限于紧贴的血管壁和支架外表面之间,活性药物可以缓慢释放溶解。载药球囊则不然,球囊仅与血管壁接触很短的时间,在球囊扩张的几分钟甚至数十秒内,需要向病变血管释放所需的活性药物剂量。球囊撤出血管后,活性药物也不具有类似洗脱支架所提供的原位保留方式。另外载药球囊的上述应用方式使其无法具有稳定的聚合物涂层体系,因此输送和使用过程中的活性药物损失也不容忽视。基于以上因素,已经获批药物涂层球囊及研究文献中的载药球囊基本上器械载药剂量远高于相应的药物洗脱支架,如SSED P180011药物洗脱支架中的活性药物紫衫醇剂量甚至低于载药球囊SSED P190019的十分之一。
[0004]绝大多数已经批准用于临床的载药球囊均为基于紫杉醇为活性药物,大量的临床研究也为使用药物涂层球囊DCB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供了证据支持。然而Katsanos医生等根据大量临床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统计,其结果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得出在下肢股腘动脉使用紫杉醇为活性药物的球囊和支架,死亡风险提高;相关研究认为流失在人体中的紫杉醇晶体颗粒仍然存在安全隐患。
[0005]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使用西罗莫司这一安全有效性在冠脉载药支架领域被普遍认可的药物作为载药球囊的活性组分。然而介于其分子结构和物化性质与紫杉醇的区别,西罗莫司具有较低的亲脂性,向血管壁转移比较困难。克服这个问题也使开发西罗莫司球囊涂层更具挑战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载药球囊及其制备方法,能够向病变部位提供足够的初始负荷药物剂量,向病变部位提供可调控的长效治疗药物,提
高总体血管药物释放率。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载药球囊,包括球囊本体及涂覆在球囊本体外表面的载药涂层,所述载药涂层包括至少两种具有不同药物释放动力学的可控缓释药物的第一载药涂层;
[0008]及分散于所述第一载药涂层中的各所述可控缓释药物之间并将它们偶联在所述球囊本体的自由非结合形式的活性药物组成的第二载药涂层;
[0009]所述第一载药涂层和所述第二载药涂层均为非亲水性组成。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载药球囊通过在球囊本体外表面涂覆非亲水性结构的载药涂层,从而保证载药涂层的亲脂性,以保证药物向血管壁的转载能力和药物在血管内壁的滞留能力;同时设置第一载药涂层包括至少2种可控缓释药物,且每个可控缓释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物释放动力学,从而避免药物爆发式释放与澌灭,且可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调整药物释放速率,使得载药球囊能够针对血管再狭窄级联反应的不同阶段向治疗部位提供生物活性药物,实现向病变部位提供可调控的长效治疗药物,提高总体血管药物释放率;载药涂层还设置含有自由非结合形式的活性药物,能提供血管成形术中因瞬间扩张可能受损的血管所需要足量的初始负荷药物剂量。
[0011]相应地,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载药球囊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0012](1)提供球囊本体;
[0013](2)制备至少2种可控缓释药物,且控制每个可控缓释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物释放动力学;
[0014](3)制备自由非结合形式的活性药物;
[0015](4)将可控缓释药物与自由非结合形式的活性药物以一定比例制成悬浮喷涂液;
[0016](5)将悬浮喷涂液涂覆在球囊本体表面。
附图说明
[0017]图1展示本专利技术载药球囊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展示本专利技术产品体外模拟测试的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020]请参考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载药球囊,包括球囊本体101和涂覆在球囊本体101外表面的载药涂层102,载药涂层102为非亲水性结构,且载药涂层102包括第一载药涂层和第二载药涂层1023;第一载药涂层包括至少2种可控缓释药物,且每个可控缓释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物释放动力学;第二载药涂层1023包括自由非结合形式的活性药物,且能分散在第一载药涂层中不同的可控缓释药物之间,并能将各可控缓释药物偶联在球囊本体101上。
[0021]示例地,以第一载药涂层包括2种可控缓释药物为例,第一载药涂层包括第一可控缓释药物1021和第二可控缓释药物1022,第一可控缓释药物1021和第二可控缓释药物1022具有不同的药物释放动力学,比如第一可控缓释药物1021具有较快的药物释放速率,第二可控缓释药物1022具有较缓慢的药物释放动力学,但不限于此。第一可控缓释药物1021和
第二可控缓释药物1022具有不同的药物释放动力学,可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调整药物释放速率,使得载药球囊能够针对血管再狭窄级联反应的不同阶段向治疗部位提供生物活性药物,实现向病变部位提供可调控的长效治疗药物,提高总体血管药物释放率。
[0022]需要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非亲水性结构包括不含水溶性的结构,还包括不含亲水分子结构,也包括不含双亲分子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载药涂层和第二载药涂层为非亲水性结构,也就是说可控缓释药物为非亲水性结构,及自由非结合形式的活性药物为非亲水性结构。通过采用非亲水性结构的载药涂层,从而保证载药涂层的亲脂性,提高药物向血管壁的转载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药物在血管内壁的抗血流冲刷能力或滞留能力。
[0023]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可控缓释药物为以聚合物作为载体包埋药物形成载药微粒,所述聚合物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优选地,聚合物为非亲水可降解聚合物。进一步地,聚合物选自聚乳酸、聚乙醇酸及其共聚物、聚二恶烷酮中的至少一种。更为优选地,聚乳酸或乳酸

乙醇酸共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载药球囊,其特征在于,包括球囊本体及涂覆在所述球囊本体外表面的载药涂层,所述载药涂层包括至少两种具有不同药物释放动力学的可控缓释药物的第一载药涂层;及分散于所述第一载药涂层中的各所述可控缓释药物之间并将它们偶联在所述球囊本体的自由非结合形式的活性药物组成的第二载药涂层;所述第一载药涂层和所述第二载药涂层均为非亲水性组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药球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缓释药物为以聚合物作为载体包埋药物形成载药微粒,所述聚合物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药球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选自聚乳酸、聚乙醇酸及其共聚物、聚二恶烷酮中的至少一种。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药球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缓释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物释放动力学的调节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采用不同的聚合物种类调节、采用不同的聚合物分子量调节、控制聚合物与药物的不同比例调节、控制载药微粒的表面积与体积的不同比例调节。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药球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药涂层包括第一可控缓释药物和第二可控缓释药物,所述第一可控缓释药物中载药量不低于所述第一可控缓释药物重量的30%,所述第二可控缓释药物中载药量低于所述第二可控缓释药物重量的30%。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载药球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控缓释药物中载药量占所述第一可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利伟张志军黄君仪李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博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