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盘重铜管协作生产体系及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7264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铜管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超大盘重铜管协作生产体系。一种超大盘重铜管协作生产体系,包括前期处理区和后期处理区,前期处理区包括依次设置的上料工位、吊运工位、叠盘工位和托盘出料工位,后期处理区包括依次设置的铜管下料工位、覆膜缠绕工位、贴标工位、翻转换木托工位、机器人抓取工位、铁盘下料工位、纸板上料工位和木托储存工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协作生产体系布局合理,占地面积少,全程智能化操作,控制精准,生产效率高;还提及铜管协作生产体系的生产工艺,工艺流程简单、对提高铜管的生产效率和成品率有极大优势,生产的铜管质量稳定,性能可靠。性能可靠。性能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大盘重铜管协作生产体系及生产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铜管加工
,尤其是一种超大盘重铜管协作生产体系及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当前空调厂家常规使用的铜管为水平缠绕成的盘管,一般单盘重量为160kg左右,客户使用时需频繁换料,同时也易发生“放线卡管”这一业内顽症,影响生产效率。所以发展出一种新的,类似蚊香盘的缠绕方式,排布上并无严格的配合位置关系,称为大散卷,单盘重量达1000kg。以此种新的缠绕方式生产铜管由于加工硬化,属于硬态管,若交付软态时必须对此类产品进行必要的退火处理。退火完成后,由上料机构将托架上的大散卷铜管连同铁托一起提升放置到托盘输送机上,经过保护膜缠绕、贴标后得到成品。由于退火时大散卷采用铁托作为承载工装进行炉内运转,而出厂交付需要采用木托,所以成品需要通过专用的换盘装置将原成品底部铁托换下替换为带有纸盘的木托,换下来的铁托由机器人抓取放置到铁托回收位置,木托由机器人抓取放置到输送机上,木托上的纸盘用吸取的方式放置到木托上。
[0003]由于大散卷由一根或多根铜管直接散绕成中空圆柱形构造,因此其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大盘重铜管协作生产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期处理区,所述前期处理区包括依次设置的上料工位(E)、吊运工位(F)、叠盘工位(H)和托盘出料工位(J),以及栈板输送机(1)、对应吊运工位(F)设置的龙门上料机(2)、散盘料架输送机(3)和对应叠盘工位(H)设置的叠盘机,所述上料工位(E)和托盘出料工位(J)分别设置在栈板输送机(1)的两端,所述叠盘机设置在栈板输送机(1)上,所述散盘料架输送机(3)与栈板输送机(1)平行设置,龙门上料机(2)设置在栈板输送机(1)和散盘料架输送机(3)之间,后期处理区,所述后期处理区包括依次设置的铜管下料工位(K)、覆膜缠绕工位(L)、贴标工位(M)、翻转换木托工位(N)、机器人抓取工位(S)、铁盘下料工位(P)、纸板上料工位(Q)和木托储存工位(R),以及对应铜管下料工位(K)设置的托盘输送机(5)和龙门卸料机(6)、对应覆膜缠绕工位(L)设置的覆膜缠绕机、对应贴标工位设置的打印贴标机、对应翻转换木托工位(N)设置的托盘翻转装置(9)以及对应机器人抓取工位(S)设置的机器人抓取装置(10),所述龙门卸料机(6)设置在托盘输送机(5)的输入口,所述覆膜缠绕机、打印贴标机、托盘翻转装置(9)和机器人抓取装置(10)依次设置在托盘输送机(5)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大盘重铜管协作生产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期处理区的铜管下料工位(K)和覆膜缠绕工位(L)之间设有铜管头尾预处理工位(T)和称重工位(U),贴标工位(M)和翻转换木托工位(N)之间还设有视觉检测工位(W)。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大盘重铜管协作生产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龙门上料机(2)包括龙门架(21)和滑动设置在龙门架(21)上的铜管搬运装置,所述铜管搬运装置包括沿龙门架(21)往复移动的水平传输机构(22)、提升机构(23)和定位机构(24),所述提升机构(23)安装在水平传输机构(22)上,所述定位机构(24)设置在水平传输机构(22)下方,且与提升机构(23)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超大盘重铜管协作生产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龙门架(21)上设有供水平传输机构(22)移动的通道(211),所述水平传输机构(22)包括活动板(221)、伺服电机(222)、主动链轮(223)、链条、从动链轮(224)、滑轨(225)和滑块(226),所述伺服电机(222)安装在龙门架(21)的一端,其输出端连接有输出轴(227),输出轴(227)的两端安装有主动链轮(223),龙门架(21)的另一端活动连接有从动链轮(224),所述从动链轮(224)通过链条与主动链轮(223)连接,所述链条上连接有活动板(221),所述活动板(221)的两侧连接有滑块(226),所述滑块(226)设置在滑轨(225)上,所述滑轨(225)固定在通道(211)两侧的龙门架(21)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超大盘重铜管协作生产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机构(23)包括电动缸(231)、活动架(232)、第一导杆组件(233)和第二导杆组件(234),所述电动缸(231)安装在活动板(221)上,所述活动架(232)包括上连接板(2321)和下连接板(2322),上连接板(2321)边沿连接第一导杆组件(233),所述第一导杆组件(233)部分穿过活动板(221),所述下连接板(2322)边沿连接第二导杆组件(234),所述第二导杆组件(234)部分穿过上连接板(2321),电动缸(231)的输出端穿过上连接板(2321)与下连接板(2322)连接,所述下连接板(2322)底部与定位机构(24)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超大盘重铜管协作生产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24)包括驱动气缸组件、由驱动气缸组件驱动与铜管内壁贴合的定位模块以及位于定位模块底部
支撑铁托的承托模块,所述定位模块包括中心轴(241)、伸缩机构(242)和若干定位块(243),所述中心轴(241)一端固定在驱动气缸组件上,所述伸缩机构(242)设置在中心轴(241)的外圆周上,所述定位块(243)为弧形板并连接在伸缩机构(242)上,其外侧壁上设有发泡材料层(240);伸缩机构(242)包括至少一个直线导轨组、导块(2422)和连杆组件,多个所述直线导轨组自上而下分布,每个直线导轨组由与定位块(243)数量相同的直线导轨(2421)组成,且这些直线导轨(2421)竖直安装在中心轴(241)外周壁的同一高度上并均匀分布,每个直线导轨(2421)上设置有沿其上下滑动的导块(2422),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2423)、第二连杆(2424)和固定座(2425),所述第一连杆(2423)的一端与导块(2422)铰接,其另一端与定位块(243)内侧壁轴接,所述第二连杆(2424)的一端铰接至第一连杆(2423)的中段,其另一端与固定座(2425)铰接,所述固定座(2425)固定在直线导轨(2421)下方的中心轴(241)外周壁上,所述驱动气缸组件包括气缸安装架(244)和自锁气缸(245),所述气缸安装架(244)与下连接板(2322)连接,所述自锁气缸(245)安装在气缸安装架(244)内,其输出端通过浮动接头连接有推动架(246),所述推动架(246)与设置在中心轴(241)最上部的直线导轨组中任一直线导轨(2421)上的导块(2422)接触或分离,所述承托模块包括定位气缸(247)、托具(248)和调节块(249),所述定位气缸(247)的输出端通过调节块(249)与托具(248)连接,所述定位气缸(247)安装在定位块(243)的底端,所述调节块(249)穿设于定位块(243)底端的通孔内且与其滑动配合,调节块(249)底端的一侧延伸设置一限位板(241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大盘重铜管协作生产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翻转装置(9)包括机架(91),所述机架(91)靠近中段部横向设置有旋转支撑机构(92),所述旋转支撑机构(91)上固定有铜管夹抱机构(93),所述铜管夹抱机构(93)的顶部设有铜管顶压机构(94),位于铜管夹抱机构(94)前侧的机架(91)上设有传输机构(95)以及位于传输机构(95)下方的托盘旋转机构(96),所述托盘旋转机构(96)通过旋转件(921)与旋转支撑机构(92)连接,铜管夹抱机构(93)的后侧面上安装有与旋转件(921)连接的第一驱动件(98),机架(91)后侧安装有驱动旋转支撑机构(92)转动的第二驱动件(99)。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超大盘重铜管协作生产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支撑机构(92)包括转轴(922)和转动连接在转轴(922)中间的旋转件(921),所述旋转件(921)通过轴承安装在转轴(922)上,旋转件(921)包括与第一驱动件(98)连接的旋转支耳(9211)以及与托盘旋转机构(96)连接的连接架(9212),所述转轴(922)上靠近端部及旋转件(921)处均设有旋转角度检测组件(923),所述旋转角度检测组件(923)包括半圆形板(9231),所述半圆形板(9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传来邵俊周杰汤建定王波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润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