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四伟专利>正文

一种具有发光结构的螺旋尾鱼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69946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发光结构的螺旋尾鱼漂,包括漂身及连接于漂身两端的漂脚及漂尾;所述漂身至少包括一浮壳组件及转动连接于浮壳组件上方的旋转部,所述浮壳组件与旋转部组成一空腔,所述浮壳组件中安装有控制单元;通过导电柱与电池均偏心设置,以当用户需要打开发光体时,可通过转动旋转部,使得导电柱能够与预值的位置上与电池的电极相接触,从而实现对发光体的电源导通,同理,当不需要使用该发光体时,可反向操作,即可实现对发光体的关闭,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控制方式,操作简单直观,更加便于用户控制,能够极大的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感。使用舒适感。使用舒适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发光结构的螺旋尾鱼漂


[0001]本技术涉及鱼漂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发光结构的螺旋尾鱼漂。

技术介绍

[0002]鱼漂是垂钓者在垂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而螺旋尾鱼漂由于其具有看漂更清晰及抗风浪功能等优点一直深受用户喜爱,为了实现再夜间或视线不好的情况下增强浮漂的可视性,现有技术中常采用在浮漂中安装发光体来解决该问题。
[0003]如现有技术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5830851U”公开了一种夜光鱼漂,包括鱼漂本体,鱼漂本体包括密封扣合的鱼漂上部和鱼漂下部,鱼漂上部的一端伸出有发光杆,鱼漂下部的一端伸出有浮力平衡杆,鱼漂本体的内腔内设有可拆卸的发光电池。
[0004]该技术方案的说明书中记载“当没有插好或者插入到位时,电路不能接通,发光杆不发光”,及通过对电池壳体的安装位置进行控制,以实现控制发光体的开关,该开关方式极为不便,降低了用户的操作体验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意在提供一种具有发光结构的螺旋尾鱼漂,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具有发光结构的螺旋尾鱼漂,包括漂身及连接于漂身两端的漂脚及漂尾;
[0007]所述漂身至少包括一浮壳组件及转动连接于浮壳组件上方的旋转部,所述浮壳组件与旋转部组成一空腔,所述浮壳组件中安装有控制单元;
[0008]所述旋转部中设置有一导电组件,所述旋转部沿浮壳组件轴向旋转时,能够驱动导电组件与控制单元的电源件接触或分离;
[0009]其中,所述漂尾呈与空腔相连通的中空结构,且其内部至少安装有一组发光体,所述发光体通过导电组件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包括驱动电路组件,所述驱动电路组件上可拆卸连接有电池。
[0011]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组件包括安装于旋转部内侧的导电柱,所述导电柱与发光体的一组导线相连接,所述发光体的另一组导线与电池相连接,其中,所述导电柱与电池均偏离漂身的轴线位置安装,以当旋转部旋转时,导电柱与电池能够在预值位置相接触。
[0012]进一步的,所述导电柱的底部设置有弹簧片。
[0013]进一步的,所述旋转部的端面上设置有一限位部,所述浮壳组件的开口侧设置有一止挡部,限位部套设于止挡部的外侧,且限位部与止挡部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0014]进一步的,所述浮壳组件包括上壳及下壳,所述上壳及下壳螺纹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设置与下壳中,所述上壳与旋转部相连接。
[0015]进一步的,所述漂尾包括锥杆部及螺纹部,所述锥杆部的直径从上至下由细变粗,所述螺纹部的厚度由上至下由薄变厚。
[0016]本技术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
[00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发光结构的螺旋尾鱼漂,通过导电柱与电池均偏心设置,以当用户需要打开发光体时,可通过转动旋转部,使得导电柱能够与预值的位置上与电池的电极相接触,从而实现对发光体的电源导通,同理,当不需要使用该发光体时,可反向操作,即可实现对发光体的关闭,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控制方式,操作简单直观,更加便于用户控制,能够极大的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感。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控制单元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的漂身剖视图;
[0021]图4是图3的A区放大图。
[0022]图中:1、漂身;11、浮壳组件;111、上壳;112、下壳;12、旋转部;13、限位部;14、止挡部;15、密封圈;2、漂脚;3、漂尾;31、锥杆部;32、螺纹部;4、导电组件;41、导电柱;42、弹簧片;5、控制单元;51、驱动电路组件;52、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2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4]参照图1

4,一种具有发光结构的螺旋尾鱼漂,包括漂身1及连接于漂身1两端的漂脚2及漂尾3,在本技术中漂尾3为螺旋尾式漂尾,本领域人员显然知晓的是漂尾3上应涂覆有具有色彩的漂目,以便于用户对漂尾3在水中的位置进行观察,此外,在本技术中漂尾3包括锥杆部31及螺纹部32,锥杆部31的直径从上至下由细变粗,螺纹部32的厚度由上至下由薄变厚,从而减小该浮漂的重量,增加了其使用的灵敏度;
[0025]漂身1至少包括一浮壳组件11及转动连接于浮壳组件11上方的旋转部12,浮壳组件11与旋转部12组成一空腔,浮壳组件11中安装有控制单元5;
[0026]旋转部12中设置有一导电组件4,旋转部12沿浮壳组件11轴向旋转时,能够驱动导电组件4与控制单元5的电源件接触或分离;
[0027]其中,漂尾3呈与空腔相连通的中空结构,且其内部至少安装有一组发光体,发光体通过导电组件4与控制单元5电性连接,在本本实施中发光体采用贴片式的LED灯珠,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显然知晓可将发光体采用二极管亦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
[0028]进一步来说,控制单元5包括驱动电路组件51,驱动电路组件51上可拆卸连接有电池52,电池52既该控制单元5的电源件,在本实施例中电池52采用纽扣电池,其中,为了实现纽扣电池与驱动电路组件51之间可拆卸,可在驱动电路组件51上设置一安装位,并与安装位上设置一卡扣件用于固定该纽扣电池,该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技术手段,在此不在赘述。
[0029]更详细来说,导电组件4包括安装于旋转部12内侧的导电柱41,导电柱41与发光体的一组导线相连接,发光体的另一组导线与电池52相连接,其中,导电柱41与电池52均偏离
漂身1的轴线位置安装,以当旋转部12旋转时,导电柱41与电池52能够在预值位置相接触,通过将导电柱41与电池52均偏心设置,以当用户需要打开发光体时,可通过转动旋转部12,使得导电柱41能够与预值的位置上与电池52的电极相接触,从而实现对发光体的电源导通,同理,当不需要使用该发光体时,可反向操作,即可实现对发光体的关闭。
[0030]再进一步的,为了提升导电柱41与电池5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本技术中导电柱41的底部设置有弹簧片42。
[0031]还有就是说,为了保持旋转部12与浮壳组件11之间的密封性,以避免内部的控制单元5进水,旋转部12的端面上设置有一限位部13,浮壳组件11的开口侧设置有一止挡部14,限位部13套设于止挡部14的外侧,且限位部13与止挡部14之间设置有密封圈15。
[003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为了实现能够便于对电池52的更换,浮壳组件11包括上壳111及下壳112,上壳111及下壳112螺纹连接,控制单元5设置与下壳112中,上壳111与旋转部12相连接,通过将上壳111及下壳112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能够便于用户将上壳111进行拆卸,以便于用户对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发光结构的螺旋尾鱼漂,包括漂身(1)及连接于漂身(1)两端的漂脚(2)及漂尾(3),其特征在于:所述漂身(1)至少包括一浮壳组件(11)及转动连接于浮壳组件(11)上方的旋转部(12),所述浮壳组件(11)与旋转部(12)组成一空腔,所述浮壳组件(11)中安装有控制单元(5);所述旋转部(12)中设置有一导电组件(4),所述旋转部(12)沿浮壳组件(11)轴向旋转时,能够驱动导电组件(4)与控制单元(5)的电源件接触或分离;其中,所述漂尾(3)呈与空腔相连通的中空结构,且其内部至少安装有一组发光体,所述发光体通过导电组件(4)与控制单元(5)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发光结构的螺旋尾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5)包括驱动电路组件(51),所述驱动电路组件(51)上可拆卸连接有电池(5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发光结构的螺旋尾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4)包括安装于旋转部(12)内侧的导电柱(41),所述导电柱(41)与发光体的一组导线相连接,所述发光体的另一组导线与电池(52)相连接,其中,所述导电柱(41)与电池(52)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四伟
申请(专利权)人:周四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