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气泡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6718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34
一种微小气泡发生装置,其具有流入部、流出部、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和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具有缩径流路和扩径流路。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具有第1旋流生成部和第2旋流生成部。第1旋流生成部具有第1外周部和多个第1叶片部,多个所述第1叶片部生成相对于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的中心轴线沿第1回旋方向流动的第1旋流。第2旋流生成部具有第2外周部和多个第2叶片部,多个所述第2叶片部生成相对于中心轴线沿第1回旋方向的相反方向即第2回旋方向流动的第2旋流。据此,能大量生成微小气泡。泡。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小气泡发生装置


[0001]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微小气泡发生装置(fine bubble generating apparatus)。
技术介绍
π
[000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微小气泡发生装置,该微小气泡发生装置具有:流入部,其供气体溶解水流入;流出部,其供气体溶解水流出;和微小气泡生成部,其设置在流入部与流出部之间。微小气泡生成部具有:缩径流路,其流路直径(流道直径)随着从上游靠向下游而缩小;和扩径流路,其设置在比缩径流路靠下游的位置,流路直径随着从上游靠向下游而扩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8

8193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在专利文献1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中,溶解有气体的水(下面有时记作“气体溶解水”)经由流入部流入微小气泡生成部的缩径流路。气体溶解水通过缩径流路而流速上升,其结果气体溶解水被减压。通过气体溶解水被减压而产生气泡。接着,气体溶解水通过扩径流路而逐渐被增压。当通过减压而产生气泡之后的气体溶解水被增压时,气体溶解水所含有的气泡分裂而变成微小气泡。这样,在专利文献1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中,通过微小气泡生成部生成微小气泡。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中,发生通过微小气泡发生装置生成的微小气泡的量不足的状况。
[0005]在本说明书中提供一种能够大量生成微小气泡的技术。
[0006]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具有流入部、流出部、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和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其中,所述流入部供气体溶解水流入;所述流出部供所述气体溶解水流出;所述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被设置在所述流入部与所述流出部之间;所述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被设置在所述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与所述流出部之间,所述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具有缩径流路和扩径流路,其中,所述缩径流路随着从上游靠向下游而流路直径缩小;所述扩径流路设置在比所述缩径流路靠下游的位置,随着从上游靠向下游而流路直径扩大,所述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具有第1旋流生成部和第2旋流生成部,其中所述第2旋流生成部被设置在所述第1旋流生成部的下游,所述第1旋流生成部具有第1外周部和多个第1叶片部,其中,多个所述第1叶片部被设置在所述第1外周部的内侧,生成相对于所述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的中心轴线沿第1回旋方向流动的第1旋流,所述第2旋流生成部具有第2外周部和多个第2叶片部,其中多个所述第2叶片部被设置在所述第2外周部的内侧,生成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沿第2回旋方向流动的第2旋流,所述第2回旋方向是第1回旋方向的相反方向。
[0007]根据上述结构,流入微小气泡发生装置的气体溶解水流入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流入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的气体溶解水通过缩径流路而流速上升,其结果气体溶解水被减压。
通过气体溶解水被减压而产生气泡。接着,气体溶解水通过扩径流路而被逐渐增压。当通过减压而产生气泡之后的气体溶解水被增压时,气体溶解水所含有的气泡分裂而变成微小气泡。接着,通过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的气体溶解水流入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的第1旋流生成部。流入第1旋流生成部的气体溶解水通过多个第1叶片部变为相对于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的中心轴线沿第1回旋方向流动的旋流。接着,从第1旋流生成部流出的气体溶解水流入第2旋流生成部。流入第2旋流生成部的气体溶解水通过多个第2叶片部,变为相对于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的中心轴线沿第1回旋方向的相反方向即第2回旋方向流动的旋流。气体溶解水从沿第1回旋方向流动的旋流变成沿第2回旋方向流动的旋流,据此促进湍流。通过促进湍流,流经第2叶片部的气体溶解水易于彼此碰撞。通过气体溶解水碰撞,气体溶解水内的微小气泡分裂,变成更微小的气泡,并且微小气泡的量变多。因此,能够大量生成微小气泡。
[0008]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当沿中心轴线方向观察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时,第2叶片部的第1回旋方向侧的端部位于比第1叶片部的第1回旋方向侧的端部靠第1回旋方向侧的位置,第2叶片部的第2回旋方向侧的端部位于比第1叶片部的第1回旋方向侧的端部靠第2回旋方向侧的位置。
[0009]假设在沿中心轴线方向观察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时,在第1叶片部和第2叶片部完全重叠的情况下,从第1旋流生成部流入第2旋流生成部的气体溶解水的大部分易于流入第2叶片部的第2回旋方向侧的端部附近。在该情况下,气体溶解水易于在使流入第2旋流生成部的气体溶解水产生沿第2回旋方向流动的旋流之前从第2旋流生成部流出。另一方面,根据上述结构,当沿中心轴线方向观察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时,第1叶片部的第1回旋方向侧的端部位于第2叶片部的第1回旋方向侧的端部与第2回旋方向侧的端部之间。在该情况下,易于使流入第2旋流生成部的气体溶解水的大部分流入第2叶片部的第1回旋方向侧的端部。因此,在第2旋流生成部,气体溶解水的大部分变为沿第2回旋方向流动的旋流,其结果进一步促进湍流。因此,流经第2叶片部的气体溶解水更易于彼此碰撞。其结果,能够更大量地生成微小气泡。
[0010]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在第1叶片部和第2叶片部的上游侧的表面分别设置有向上游侧突出的上游侧突出部。
[0011]根据上述结构,沿第1回旋方向流经第1旋流生成部的第1叶片部的气体溶解水碰撞设置在第1叶片部的上游侧的表面上的上游侧突出部,促进气体溶解水的湍流。据此,流经第1叶片部的气体溶解水易于彼此碰撞。另外,沿第2回旋方向流经第2旋流生成部的第2叶片部的气体溶解水碰撞设置在第2叶片部的上游侧的表面上的上游侧突出部,促进气体溶解水的湍流。据此,流经第2叶片部的气体溶解水更易于彼此碰撞。因此,能够更大量地生成微小气泡。
[0012]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在第1叶片部和第2叶片部的下游侧的表面分别设置有向下游侧突出的下游侧突出部。
[0013]根据上述结构,从第1旋流生成部的第1叶片部流出的气体溶解水碰撞设置于在第1回旋方向上与该第1叶片部相邻的另一第1叶片部的下游侧的表面上的下游侧突出部,促进气体溶解水的湍流。据此,从第1叶片部流出的气体溶解水更易于彼此碰撞。另外,从第2旋流生成部的第2叶片部流出的气体溶解水碰撞设置于在第2回旋方向上与该第2叶片部相邻的另一第2叶片部的下游侧的表面上的下游侧突出部,促进气体溶解水的湍流。据此,从
第2叶片部流出的气体溶解水易于彼此碰撞。因此,能够更大量地生成微小气泡。
[0014]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第1叶片部和第2叶片部的上游侧的表面分别设置有向上游侧突出的上游侧突出部,在第1叶片部和第2叶片部的下游侧的表面分别设置有向下游侧突出的下游侧突出部,中心轴线与上游侧突出部之间的距离不同于中心轴线与下游侧突出部之间的距离。
[0015]根据上述结构,在第1旋流生成部,从第1叶片部流出的气体溶解水能够碰撞设置于在第1回旋方向上与该第1叶片部相邻的另一第1叶片部的下游侧的表面上的下游侧突出部,而不与上游侧突出部碰撞。在第2旋流生成部,从第2叶片部流出的气体溶解水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小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流入部、流出部、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和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其中,所述流入部供气体溶解水流入;所述流出部供所述气体溶解水流出;所述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被设置在所述流入部与所述流出部之间;所述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被设置在所述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与所述流出部之间,所述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具有缩径流路和扩径流路,其中,所述缩径流路随着从上游靠向下游而流路直径缩小;所述扩径流路被设置在比所述缩径流路靠下游的位置,且随着从上游靠向下游而流路直径扩大,所述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具有第1旋流生成部和第2旋流生成部,其中所述第2旋流生成部被设置在所述第1旋流生成部的下游,所述第1旋流生成部具有第1外周部和多个第1叶片部,其中,多个所述第1叶片部被设置在所述第1外周部的内侧,用于生成相对于所述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的中心轴线沿第1回旋方向流动的第1旋流,所述第2旋流生成部具有第2外周部和多个第2叶片部,其中多个所述第2叶片部被设置在所述第2外周部的内侧,用于生成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沿第2回旋方向流动的第2旋流,所述第2回旋方向是第1回旋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岛津智行片冈邦夫
申请(专利权)人:林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