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景观雕塑避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6377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景观雕塑避震结构,包括主体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正上端设置有与其相互平行的放置板,所述底板与放置板的间隔中心区域设置有第一弹簧;避震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上表面边缘四周的第一立架,所述第一立架的上端铰接有一端与放置板相抵贴的第一撑杆,所述第一立架的相邻一侧设置有第二立架,当放置板的右侧受到下压力时,则左侧的第三弹簧会对其右侧形成额外的支撑力,从而达到双倍弹性支撑及减震缓冲力,并大幅提高了板体的稳定性,同时,在推块、钩板、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的相互配合下可使得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能够形成同步下压和抬升动作,结构之间配合巧妙,能够对力形成有效的分散,大幅提高了其避震性能。其避震性能。其避震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景观雕塑避震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雕塑加固
,具体为一种景观雕塑避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雕塑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铝、玻璃钢、砂岩、铜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目前,景观雕塑一般都是大型的且难以移动的,主要用于装饰和提供欣赏的作用,因此与室内小型雕塑不同,其大型雕塑容易受到震荡影响(例如地震)并对雕塑体形成破坏,而现有的景观雕塑用支撑装置其减震效果明显欠佳,实用性不高,鉴于此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景观雕塑避震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景观雕塑避震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避震装置减震效果不佳和实用性不高的问题,因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景观雕塑避震结构,其能够对雕塑受到的下压力一侧形成双倍弹性支撑及减震缓冲力,同时,该装置结构之间配合巧妙,能够对力形成有效的分散,大幅提高了其避震性能。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景观雕塑避震结构,其包括:
[0005]主体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正上端设置有与其相互平行的放置板,所述底板与放置板的间隔中心区域设置有第一弹簧;
[0006]避震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上表面边缘四周的第一立架,所述第一立架的上端铰接有一端与放置板相抵贴的第一撑杆,所述第一立架的相邻一侧设置有第二立架,所述第二立架的上端铰接有一端与放置板相抵贴的第二撑杆。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撑杆的翘起一端下方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撑杆的翘起一端下方设置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的结构尺寸和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撑杆的下沉一端设置有推块,所述第二撑杆的下沉一端设置有钩板,所述推块和钩板分别与第二撑杆和第一撑杆的杆体底部之间留有空隙。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沿所述底板的上端四周均匀分布,并形成矩阵式排布,其中,每一排的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的组数至少设置为一组。
[0009]优选的,所述底板的上端边缘四周设置有内侧板,所述放置板的下端边缘四周设置有外侧板,所述外侧板对内侧板的外侧四周呈包围状结构,所述放置板通过第一弹簧与底板之间构成上下弹性支撑,且第一弹簧至少设置有四个单元,并沿底板和放置板的中心点区域均匀分布。
[0010]优选的,所述底板的外侧壁四周设置有固定块,且固定块上还设置有上下贯通的安装孔。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一)通过避震机构的设置,当放置板的右侧受到下压力时,则左侧的第三弹簧会对其右侧形成额外的支撑力,从而达到双倍弹性支撑及减震缓冲力,并大幅提高了板体的稳定性,同时,在推块、钩板、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的相互配合下可使得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能够形成同步下压和抬升动作,结构之间配合巧妙,能够对力形成有效的分散,大幅提高了其避震性能
[0013](二)通过主体部的设置,核心区域的第一弹簧可对放置板及雕塑形成强有力的重力支撑和弹性支撑,同时也起到与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相互配合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整体外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第一立架外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避震机构排布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00、主体部;110、底板;120、放置板;130、第一弹簧;140、内侧板;150、外侧板;160、固定块;200、避震机构;210、第一立架;220、第一撑杆;2201、推块;230、第二立架;240、第二撑杆;2401、钩板;250、第二弹簧;260、第三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0]其次,本技术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技术实施方式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0021]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22]本技术提供一种景观雕塑避震结构,其能够对雕塑受到的下压力一侧形成双倍弹性支撑及减震缓冲力,同时,该装置结构之间配合巧妙,能够对力形成有效的分散,大幅提高了其避震性能。
[0023]图1

图4示出的是本技术一种景观雕塑避震结构的全部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

图4,本实施方式的一种景观雕塑避震结构,其主体部分包括主体部100和避震机构200。
[0024]主体部100,包括底板110,底板110的正上端设置有与其相互平行的放置板120,底板110与放置板120的间隔中心区域设置有第一弹簧130,底板110的上端边缘四周设置有内侧板140,放置板120的下端边缘四周设置有外侧板150,外侧板150对内侧板140的外侧四周呈包围状结构,放置板120通过第一弹簧130与底板110之间构成上下弹性支撑,且第一弹簧130至少设置有四个单元,并沿底板110和放置板120的中心点区域均匀分布,通过内侧板140和外侧板150的设置使得底板110与放置板120之间形成一个视觉整体,这样不仅提高了其外部美观性,同时还可防止雨水和杂物进入空腔区的内部,美观而又实用,此外,核心区
域的第一弹簧130可对放置板120及雕塑形成强有力的重力支撑和弹性支撑,同时也起到与第二弹簧250和第三弹簧260相互配合的作用,底板110的外侧壁四周设置有固定块160,且固定块上还设置有上下贯通的安装孔,安装孔中可插入螺栓或地钉,并在四周的固定块160配合下能够对底板110以及整个基座进行安装固定。
[0025]避震机构200,包括设置于底板110上表面边缘四周的第一立架210,第一立架210的上端铰接有一端与放置板120相抵贴的第一撑杆220,第一立架210的相邻一侧设置有第二立架230,第二立架230的上端铰接有一端与放置板120相抵贴的第二撑杆240,第一撑杆220的翘起一端下方设置有第二弹簧250,第二撑杆240的翘起一端下方设置有第三弹簧260,第二弹簧250和第三弹簧260的结构尺寸和数量相同,第一撑杆220的下沉一端设置有推块2201,第二撑杆240的下沉一端设置有钩板2401,推块2201和钩板2401分别与第二撑杆240和第一撑杆220的杆体底部之间留有空隙,当放置板120的右侧受到下压推力时,则板体会将下压力传递至第一撑杆220及第二弹簧250,并对板体的右侧形成减震缓冲,与此同时,第一撑杆220的下沉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景观雕塑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100),包括底板(110),所述底板(110)的正上端设置有与其相互平行的放置板(120),所述底板(110)与放置板(120)的间隔中心区域设置有第一弹簧(130);避震机构(200),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110)上表面边缘四周的第一立架(210),所述第一立架(210)的上端铰接有一端与放置板(120)相抵贴的第一撑杆(220),所述第一立架(210)的相邻一侧设置有第二立架(230),所述第二立架(230)的上端铰接有一端与放置板(120)相抵贴的第二撑杆(2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景观雕塑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撑杆(220)的翘起一端下方设置有第二弹簧(250),所述第二撑杆(240)的翘起一端下方设置有第三弹簧(260),所述第二弹簧(250)和第三弹簧(260)的结构尺寸和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撑杆(220)的下沉一端设置有推块(2201),所述第二撑杆(240)的下沉一端设置有钩板(2401),所述推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白梅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中汇环境艺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