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模组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模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于锂电池的安全、环保、空间利用率等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电池模组的结构趋于复杂化,且空间集成度也越来越高,但电池模组的安全性能、可回收利用程度等远未达到要求。
[0003]在空间高度集成的情况下,电池模组存在以下问题:电池模组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挤压、冲击后容易发生热失控,影响电池的安全性能;而结合高度集成的模组内空间结构,使得电池模组的壳体/樊笼等在被挤压形变后极易对电池包造成破坏导致失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结构,通过设置吸能空间,吸能空间能够吸收电池模组在受到冲击后产生的形变,从而提高电池模组的安全性能。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结构,包括樊笼组件和设置于所述樊笼组件内的模块集成,所述模块集成包括至少一个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芯单元,所述电芯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电芯;所述电池模组结构上设有吸能空间,所述吸能空间包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樊笼组件(2)和设置于所述樊笼组件(2)内的模块集成,所述模块集成包括至少一个电芯组件(1),所述电芯组件(1)包括至少一个电芯单元(11),所述电芯单元(11)包括至少一个电芯(111);所述电池模组结构上设有吸能空间,所述吸能空间包括设置于所述樊笼组件(2)上的第一吸能空间(200)、位于所述模块集成内的第二吸能空间(100)以及设置于所述樊笼组件(2)和所述模块集成之间的第三吸能空间三者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吸能空间用于吸收电池模组在受到冲击后产生的形变。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集成固定设置于所述樊笼组件(2)内,所述模块集成的总体体积小于所述樊笼组件(2)的内部空间体积,所述模块集成与所述樊笼组件(2)之间的体积差形成全部或部分的所述第三吸能空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集成通过与所述樊笼组件(2)抵持或者挤压而固定在所述樊笼组件(2)内。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樊笼组件(2)包括多个安装板,所述樊笼组件(2)由多个所述安装板组合形成,多个所述安装板之间围合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模块集成的容纳腔(25);至少其中一个所述安装板的外缘设置有多个翻边(213),所述安装板上的多个所述翻边(213)之间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吸能空间(200);和/或,多个所述安装板之间存在间隙,从而使多个所述安装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吸能空间(200)。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包括侧板(21)、顶板(22)和底板(23),所述顶板(22)对应所述侧板(21)的顶部设置,所述底板(23)对应所述侧板(21)的底部设置,所述顶板(22)和所述底板(23)均与所述侧板(21)相连;所述侧板(21)、所述顶板(22)和所述底板(23)中至少一者的外缘设有所述翻边(213),所述第一吸能空间(200)设置于所述侧板(21)、所述顶板(22)和所述底板(23)中的至少一者上。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21)包括两个端板(211)和两个连接板(212),两个所述端板(211)沿所述樊笼组件(2)的前后方向平行间隔设置,两个所述连接板(212)沿所述樊笼组件(2)的左右方向平行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端板(211)和两个所述连接板(212)两两依次连接;所述端板(211)和/或所述连接板(212)的外缘设有所述翻边(213),所述第一吸能空间(200)设置于所述端板(211)和/或所述连接板(212)上。7.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晓迪,肖宁强,方泽跃,李忠坤,
申请(专利权)人: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