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营地铁隧道变形病害综合治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03371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运营地铁隧道变形病害综合治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在地铁隧道变形病害区域,且在运营地铁隧道上方地面布设多个注浆孔;步骤二、对各注浆孔钻孔至设计深度;步骤三、注浆:采取后退式分段注浆工艺进行注浆加固。采用该方法全面改善隧道周边土体特性,对隧道周边地层进行填充加固提高承载能力,保证隧道运营安全,延长隧道的使用寿命。延长隧道的使用寿命。延长隧道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运营地铁隧道变形病害综合治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隧道与地下空间
,具体涉及一种运营地铁隧道变形病害综合治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淤泥质粉质黏土地层中的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间的联络通道使用了冷冻法加固,后期运营之后,联络通道区域隧道沉降过大;且随着我国地铁工程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由于使用年限、地层条件以及施工缺陷等原因,使得部分地铁隧道出现沉降、位移过大等病害,严重影响地铁运营安全。在对隧道进行修复时,现有的注浆方法不能满足运营隧道治理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运营地铁隧道变形病害综合治理方法,全面改善隧道周边土体特性,对隧道周边地层进行填充加固提高承载能力,保证隧道运营安全,延长隧道的使用寿命。
[0004]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运营地铁隧道变形病害综合治理方法,包括如下:
[0005]步骤一、在地铁隧道变形病害区域,且在运营地铁隧道上方地面布设多个注浆孔,并钻孔至设计深度,多个注浆孔的排布如下:
[0006]在联络通道前后边线区域,多个注浆孔均贴于前后边线处,在各侧边线处,多个注浆孔均沿联络通道的走向间隔设置;
[0007]在左线和右线隧道的外边线区域,多个注浆孔均贴于外边线,且沿隧道的走向间隔排布;
[0008]在左线和右线隧道间且靠近对应线隧道的区域,多个注浆孔分布于靠近左线和右线隧道,且沿隧道走向排布为多列,同一列中,多个注浆孔间隔排布,左右相邻的两列中,左右注浆孔交错排布;<br/>[0009]步骤二、对各注浆孔钻孔;
[0010]步骤三、注浆:采取后退式分段注浆工艺进行注浆加固。
[0011]进一步地,还包括步骤四:
[0012]步骤四、对左线和右线隧道底部进行补偿注浆:采用管片预留注浆孔,对左线和右线隧道底部注浆。
[0013]进一步地,还包括步骤五:
[0014]步骤五、对道床和隧道管片之间的裂隙,钻孔灌注浆液。
[0015]进一步地,在联络通道前后边线区域,多个注浆孔以联络通道的前后走向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均布于中轴线的左右两侧,且在中轴线上布设有注浆孔;
[0016]在左线和右线隧道的外边线区域与左线和右线隧道间且靠近对应线隧道的区域内,多个注浆孔以联络通道前后边线区域内的注浆孔为一点,均布于联络通道的前后走向
的中轴线的两侧,且在中轴线上未布设注浆孔。
[0017]进一步地,在步骤三中,注浆顺序如下:先施工联络通道中轴线上的注浆孔,由联络通道前后两侧分别向大小里程处施工,前后对称、间隔跳孔施工;
[0018]再施工左线和右线隧道的外边线区域内的注浆孔,左右对称施工;
[0019]最终施工左线和右线隧道间,且靠近对应线隧道的区域内的注浆孔。
[0020]进一步地,在联络通道前后边线区域,各注浆孔钻孔至距离隧道底部的竖直距离为5m;
[0021]在左线和右线隧道的外边线区域,各注浆孔钻孔至距离隧道底部的竖直距离为3m;
[0022]在左线和右线隧道间的区域,各注浆孔钻孔至距离隧道底部的竖直距离为3m。
[002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适用于地铁运营隧道变形过大的综合治理,通过地面袖阀管注浆、洞内隧底补偿注浆、道床回填注浆综合治理,通过注浆量和注浆压力的控制,全面改善隧道受力状态及周边地层条件,将隧道沉降修复至原设计控制标准,不影响隧道正常运行,保证隧道运营安全。2.在靠近前后边线处均布设注浆孔,根据联络通道沉降病害的程度确定注浆孔的排数和孔距,且注浆孔底部至隧道底板下方区域,采用袖阀管底部注浆,由底板下方区域至隧道顶部注浆加固,修复治理沉降病害,且将软弱土体加固成一整体,改善土体的承载能力。3.根据病害程度的严重性,确定注浆加固范围,既保证了加固效果,又不额外增加工作量和材料使用。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地面注浆孔位平面布置图;
[0025]图2为地面注浆钻孔剖面图;
[0026]图3为袖阀管注浆工艺示意图;
[0027]图4为隧道底部进行补偿注浆剖面图;
[0028]图5为道床回填注浆剖面图。
[0029]其中:1、隧道结构,2、联络通道,3、隧道边线,4、注浆孔,5、隧道顶部,6、隧道底部,7、注浆材料,8、钻杆,9、袖阀管,10、套壳料,11、速凝水泥砂浆,12、二次注浆孔盖,13、注浆管,14、道床,15、管片,16、环氧树脂灌缝胶,17、注浆钢嘴,18、环氧胶泥。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31]本专利技术一种运营地铁隧道变形病害综合治理方法,适用于淤泥质粉质黏土地层中的隧道,隧道沉降量超出了沉降控制标准的20%及以上,且沉降趋势没有缓和或不能得到遏制的状况。
[0032]如图1和2所示,在地铁隧道变形病害区域,进行测量放线,标示出地铁隧道结构1位置;采用物探和人工挖探的方法,探明施工区域地下管线,并对地下管线做好标记,以防损坏地下管线。
[0033]标识后进行如下操作:
[0034]步骤一、在地铁隧道变形病害区域,且在运营地铁隧道上方地面布设多个注浆孔
4,多个注浆孔4的排布如下:
[0035]在联络通道2前后边线区域,多个注浆孔4均贴于前后边线处,在各侧边线处,多个注浆孔4均沿联络通道2的走向间隔设置;各注浆孔4与其所在侧边线的距离为1~2m。
[0036]在左线和右线隧道的外边线3区域,多个注浆孔4均贴于外边线3,且沿隧道的走向间隔排布;各述注浆孔4与其所在侧边线的距离为1~2m。
[0037]各述注浆孔4与其所在侧边线的距离以不会破坏联络通道2和隧道为宜。
[0038]在左线和右线隧道间且靠近对应线隧道的区域,多个注浆孔4分布于靠近左线和右线隧道,且沿隧道走向排布为多列,同一列中,多个注浆孔4间隔排布,左右相邻的两列中,左右注浆孔4交错排布;相邻的两个注浆孔4间的距离为1m。
[0039]具体地,在所述联络通道2前后边线区域,多个所述注浆孔4以联络通道2的前后走向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均布于所述中轴线的左右两侧,且在中轴线上布设有注浆孔4;
[0040]在左线和右线隧道的外边线3区域与左线和右线隧道间且靠近对应线隧道的区域内,多个所述注浆孔4以所述联络通道2前后边线区域内的注浆孔4为一点,均布于联络通道2的前后走向的中轴线的两侧,且在中轴线上未布设注浆孔4。
[0041]步骤二、对各注浆孔4钻孔:钻孔时,由地表进行竖向钻孔至设计孔深,钻孔孔径为110mm,钻孔过程应保持垂直度。
[0042]在联络通道2前后边线区域,各注浆孔4钻孔至距离隧道底部6的竖直距离为5m。在左线和右线隧道的外边线3区域,各注浆孔4钻孔至距离隧道底部6的竖直距离为3m。在左线和右线隧道间的区域,各注浆孔4钻孔至距离隧道底部6的竖直距离为3m。
[0043]钻孔的深度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运营地铁隧道变形病害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一、在地铁隧道变形病害区域,且在运营地铁隧道上方地面布设多个注浆孔(4),多个所述注浆孔(4)的排布如下:在联络通道(2)前后边线区域,多个所述注浆孔(4)均贴于前后边线处,在各侧边线处,多个所述注浆孔(4)均沿联络通道(2)的走向间隔设置;在左线和右线隧道的外边线(3)区域,多个所述注浆孔(4)均贴于外边线(3),且沿隧道的走向间隔排布;在左线和右线隧道间且靠近对应线隧道的区域,多个所述注浆孔(4)分布于靠近左线和右线隧道,且沿隧道走向排布为多列,同一列中,多个所述注浆孔(4)间隔排布,左右相邻的两列中,左右注浆孔(4)交错排布;步骤二、对各注浆孔(4)钻孔至设计深度;步骤三、注浆:采取后退式分段注浆工艺进行注浆加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运营地铁隧道变形病害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四:步骤四、对左线和右线隧道底部进行补偿注浆:采用管片预留注浆孔,对左线和右线隧道底部注浆。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运营地铁隧道变形病害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五:步骤五、对道床(14)和隧道管片(15)之间的裂隙,钻孔灌注浆液。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运营地铁隧道变形病害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宝华付仲润何峰王光辉蒋永星逄锦伟黄斐林纯鹏丁超震崔信为卜哲中段清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