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29104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29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包括:炉座;外火盖,连接于炉座;内火盖,连接于炉座,且位于外火盖内侧,内火盖包括进气开口和用于与点火感应针对应的点火出气孔;挡气件,设置于内火盖内侧,以将内火盖的腔体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挡气件用于将通过进气开口流入第二区内的部分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减速进入第一区以形成平稳的混合气流。本申请实施例中流入第二区内的部分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向挡气件,在挡气件的阻挡和反弹作用下,实现降速并形成平稳的混合气流,至少部分混合气流从点火出气孔流出,并被位于内火盖外侧的点火感应针点燃燃烧,形成为稳定状态的内环火焰,进而避免出现离焰或者点火后熄火等不稳定的现象。免出现离焰或者点火后熄火等不稳定的现象。免出现离焰或者点火后熄火等不稳定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气灶


[0001]本技术涉及燃气灶
,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气灶。

技术介绍

[0002]现在,家用燃气灶通常是双环火结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分别流出内火盖和外火盖后点燃燃烧,并分别形成内环火焰和外环火焰,通常,点火感应针与内火盖对应设置,以点燃燃气形成内环火焰。
[0003]但是,内环火焰容易出现火焰不稳定的情况,内环火焰不稳定会引起燃烧不完全,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超标,点火不良和点火后熄火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供一种燃气灶,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内环火焰容易出现火焰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包括:炉座;外火盖,连接于所述炉座;内火盖,连接于所述炉座,且位于所述外火盖内侧,所述内火盖包括进气开口和用于与点火感应针对应的点火出气孔;挡气件,设置于所述内火盖内侧,以将所述内火盖的腔体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挡气件用于将通过所述进气开口流入所述第二区内的部分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减速进入所述第一区以形成平稳的混合气流。
[0006]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内火盖包括顶壁和沿所述顶壁的外侧周向沿远离顶壁方向延伸的侧壁,所述进气开口开设于所述顶壁的相对侧,所述点火出气孔设置在所述侧壁上;其中,所述挡气件固接于所述顶壁,且所述挡气件与所述进气开口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点火出气孔与所述进气开口的距离。
[0007]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挡气件包括挡气主板、第一挡气侧板和第二挡气侧板;其中,所述第一挡气侧板和所述第二挡气侧板分别成角度固接于所述挡气主板相对两侧,以使得部分流向所述挡气主板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沿着所述第一挡气侧板和所述第二挡气侧板流向所述点火出气孔。
[0008]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顶壁的外周还设置有边缘凸起;其中,所述边缘凸起与所述顶壁围设形成用于收集溢出被加热灶具的液体的集液凹部,所述侧壁位于所述边缘凸起的内侧且与所述边缘凸起具有间隙,所述边缘凸起具有导流部,用于引导所述集液凹部内的液体流出并沿所述边缘凸起流下。
[0009]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侧壁开设有沿周向分布的第一出气孔,所述侧壁上还设置有开口向外的第一出气缝;其中,所述第一出气缝连通于所述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一出气孔朝向所述侧壁,从所述第一出气孔流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向所述侧壁以改变流动方向从所述第一出气缝流出。
[0010]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顶壁中部开设有沿周向分布的第二出气孔,用于对被加热灶具的中部区域加热。
[0011]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内火盖还包括:顶盖,盖设于所述第二出气孔,且与所述顶壁形成第二出气缝;其中,所述第二出气缝连通于所述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二出气孔朝向所述顶盖,从所述点火出气孔流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向所述顶盖以改变流动方向从所述第二出气缝流出。
[0012]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炉座包括底座和设置于所述底座内侧的分气件,所述底座和分气件之间形成有多个外火进气通道,每个所述外火进气通道的出口处设置有挡气片,每个所述挡气片上开设有限流孔,以降低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的流速。
[0013]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外火盖上开设有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所述外火盖上设置有沿所述外火盖内侧向所述外火盖外侧方向延伸的传火缝;其中,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均连通于所述传火缝和所述外火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成角度设置,以降低燃气流通所述传火缝速度。
[0014]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外火盖开设有沿周向分布的第三出气孔,所述外火盖上还设置有开口向外的第三出气缝;其中,所述第三出气缝连通于所述第三出气孔,所述第三出气孔朝向所述外火盖,从所述第三出气孔流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向所述外火盖以改变流动方向从所述第三出气缝流出。
[0015]本申请提供了燃气灶,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0016]流入第二区内的部分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向挡气件,在挡气件的阻挡、反弹和导向的作用下,实现降速并形成平稳的混合气流,至少部分混合气流从点火出气孔流出,并被位于内火盖外侧的点火感应针点燃,形成为稳定状态的内环火焰,避免出现例如燃烧不完全造成的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超标,点火不良和点火后熄火等不良现象,提高了加热效率。
[0017]内火盖的顶部设置有集液凹部,用于收集溢出被加热灶具的液体,该液体在进入集液凹部后可以沿导流面流出集液凹部,并沿边缘凸起流下,以远离侧壁上的出气结构,避免造成出气结构的堵塞以及火焰的不稳定。
[0018]外火进气通道的出口处设置的挡气板和限流孔,可以降低该处燃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动速度,减少外环火主火焰高度不均匀的现象。
[0019]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增加了气体到达传火缝的距离,实现了降低燃气经过传火缝的流速,防止传火缝处的火焰离焰,同时解决了现有传火缝直接切穿外火盖导致的外火盖引起的刚性差的问题。
[0020]内火盖的顶壁中部与被加热灶具底部的中心区域对应,通过设置在此处的第二出气孔,以形成对被加热灶具的中心区域的加热火焰,提高对被加热灶具底部中心区域加热效率,避免加热温度不均匀,提高加热效果。
[0021]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中内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燃气灶中内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中炉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燃气灶中炉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中分气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燃气灶中分气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中外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燃气灶中外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燃气灶外火盖的竖直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5]附图标记及对应说明:
[0036]1:炉座;11:底座;111:燃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炉座(1);外火盖(2),连接于所述炉座(1);内火盖(3),连接于所述炉座(1),且位于所述外火盖(2)内侧,所述内火盖(3)包括进气开口(31)和用于与点火感应针(5)对应的点火出气孔(32);挡气件(4),设置于所述内火盖(3)内侧,以将所述内火盖的腔体(33)分为第一区(331)和第二区(332),所述挡气件(4)用于将通过所述进气开口(31)流入所述第二区(332)内的部分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减速进入所述第一区(331)以形成平稳的混合气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火盖(3)包括顶壁(34)和沿所述顶壁(34)的外侧周向沿远离顶壁(34)方向延伸的侧壁(35),所述进气开口(31)开设于所述顶壁(34)的相对侧,所述点火出气孔(32)设置在所述侧壁(35)上;其中,所述挡气件(4)固接于所述顶壁(34),且所述挡气件(4)与所述进气开口(31)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点火出气孔(32)与所述进气开口(31)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气件(4)包括挡气主板(41)、第一挡气侧板(42)和第二挡气侧板(43);其中,所述第一挡气侧板(42)和所述第二挡气侧板(43)分别成角度固接于所述挡气主板(41)相对两侧,以使得部分流向所述挡气主板(41)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沿着所述第一挡气侧板(42)和所述第二挡气侧板(43)流向所述点火出气孔(3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34)的外周还设置有边缘凸起(6);其中,所述边缘凸起(6)与所述顶壁(34)围设形成用于收集溢出被加热灶具的液体的集液凹部(7),所述侧壁(35)位于所述边缘凸起(6)的内侧且与所述边缘凸起(6)具有间隙,所述边缘凸起(6)具有导流部(8),用于引导所述集液凹部(7)内的液体流出并沿所述边缘凸起(6)流下。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35)开设有沿周向分布的第一出气孔(351),所述侧壁(35)上还设置有开口向外的第一出气缝(352);其中,所述第一出气缝(352)连通于所述第一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红梅李国刘凯麦贵杨吴亭胡杨欧伟成潘叶江
申请(专利权)人: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