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接线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2423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21
光伏接线盒,包括绝缘外壳,绝缘外壳具有顶面开放的容腔,容腔的开放端设有可拆的绝缘面盖,第一接线电极、单向二极管、第二接线电极顺序布置于容腔的左右两端之间;绝缘外壳在左右两端分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一线管、第二线管,第一接线电极具有与第一线管的内端相迎的第一夹持部,第二接线电极具有与第二线管的内端相迎的第二夹持部;第一线管的左端具有沿径弹性形变的第一夹爪,并且第一线管上螺接有第一护线套,第一护线套的内壁具有将第一夹爪径向收束的第一锥面;第二线管的右端具有沿径向弹性形变的第二夹爪,并且第二线管上螺接有第二护线套,第二护线套的内壁具有将第二夹爪径向收束的第二锥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更加易于施工操作。于施工操作。于施工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接线盒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
,具体的是一种光伏接线盒。

技术介绍

[0002]在多个光伏组件串联构成的串联支路中,被遮蔽光照的光伏组件将作为负载去消耗其他有光照的光伏组件所产生的电力,导致被遮蔽光照的光伏组件此时会发热,这种现象在业内被称为热斑效应,会能严重的破坏光伏组件。
[0003]现有技术中,常采用专门的光伏接线盒来实现光伏组件的串联,以此来应对热斑效应。有别于普通的接线盒,光伏接线盒在光伏组件的正负极间并联一个旁路二极管,用以避免光伏所产生的电力被受光照遮蔽的光伏组件所消耗。如公告号为CN114696739A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就披露了一种采用此类解决方案的光伏接线盒,其中的二极体用于连接于第一电极件与第二电极件,二极体的主要功能为单向导通功能,于光伏接线盒没有电流流向冲能时,防止蓄电池电流倒流。
[0004]申请人在实践中发现,现有技术中的光伏接线盒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尤其是用于串联光伏组件的导线不易串接,导线的接头端容易松脱,导致现场施工时多有不便。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更加易于施工操作的光伏接线盒迭代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满足现有技术的上述需求,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接线盒,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6]光伏接线盒,包括绝缘外壳,以及依次串接于绝缘外壳内部的第一接线电极、单向二极管、第二接线电极;
[0007]绝缘外壳具有顶面开放的容腔,容腔的开放端设有可拆的绝缘面盖,绝缘面盖的周沿与容腔构成水密性配合,第一接线电极、单向二极管、第二接线电极顺序布置于容腔的左右两端之间;
[0008]绝缘外壳在左右两端分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一线管、第二线管,第一接线电极具有与第一线管的内端相迎的第一夹持部,第二接线电极具有与第二线管的内端相迎的第二夹持部;
[0009]第一线管的左端具有沿径弹性形变的第一夹爪,并且第一线管上螺接有第一护线套,第一护线套的内壁具有将第一夹爪径向收束的第一锥面;
[0010]第二线管的右端具有沿径向弹性形变的第二夹爪,并且第二线管上螺接有第二护线套,第二护线套的内壁具有将第二夹爪径向收束的第二锥面。
[0011]采用本技术的光伏接线盒用于光伏组件串联施工时,串联线路的导线从绝缘外壳的左右两端分别经第一线管和第二线管穿入容腔内。第一护线套通过第一锥面将第一夹爪径向收束以固定第一线管内的导线,第二护线套通过第二锥面将第二夹爪径向收束以固定第二线管内的导线。第一线管内的导线穿入容腔后剥出线芯,然后夹持固定在第一夹
持部中构成电连接。第二线管内的导线穿入容腔后剥出线芯,然后夹持固定在第二夹持部中构成电连接。最后,将绝缘面盖装配在容腔的开放端进行封盖。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更加易于施工操作,使得用于串联光伏组件的导线容易串接,导线的接头端不易松脱。
[0013]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中第一护线套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17]图4是本技术中第二护线套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18]图5是本技术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到图4所示,光伏接线盒,包括绝缘外壳1,以及依次串接于绝缘外壳1内部的第一接线电极2、单向二极管3、第二接线电极4;
[0020]绝缘外壳1具有顶面开放的容腔11,容腔11的开放端设有可拆的绝缘面盖5,绝缘面盖5的周沿与容腔11构成水密性配合,第一接线电极2、单向二极管3、第二接线电极4顺序布置于容腔11的左右两端之间;
[0021]绝缘外壳1在左右两端分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一线管12、第二线管13,第一接线电极2具有与第一线管12的内端相迎的第一夹持部21,第二接线电极4具有与第二线管13的内端相迎的第二夹持部41;
[0022]第一线管12的左端具有沿径向弹性形变的第一夹爪14,并且第一线管12上螺接有第一护线套6,第一护线套6的内壁具有将第一夹爪14径向收束的第一锥面61;
[0023]第二线管13的右端具有沿径向弹性形变的第二夹爪15,并且第二线管13上螺接有第二护线套7,第二护线套7的内壁具有将第二夹爪15径向收束的第二锥面71。
[0024]如图5所示,采用本技术的光伏接线盒用于光伏组件串联施工时,预先拆下绝缘面盖5、第一护线套6、第二护线套7,串联线路一侧的导线8从绝缘外壳1的左端分别经第一护线套6、第一线管12穿入容腔11,串联线路另一侧的导线9则从绝缘外壳1的右端分别经第二护线套7、第二线管13穿入容腔11。第一护线套6相对于第一线管12向右旋进,从而通过第一锥面61将第一夹爪14径向收束以固定第一线管12内的导线8。第二护线套7相对于第二线管13向左旋进,从而通过第二锥面71将第二夹爪15径向收束以固定第二线管13内的导线9。第一线管12内的导线8穿入容腔11后剥出线芯,然后夹持固定在第一夹持部21中构成电连接。第二线管13内的导线9穿入容腔11后剥出线芯,然后夹持固定在第二夹持部41中构成电连接。最后,将绝缘面盖5装配回容腔11的开放端进行封盖。
[0025]如图2所示,第一夹持部21系一体成型于第一接线电极2上的U型冲压部。如图5所示,导线8的线芯置于第一夹持部21当中,用夹钳使第一夹持部21闭合夹紧导线8的线芯。
[0026]如图2所示,第二夹持部41系一体成型于第二接线电极4上的U型冲压部。如图5所示,导线9的线芯置于第二夹持部41当中,用夹钳使第二夹持部41闭合夹紧导线9的线芯。
[0027]较佳的,如图2所示,第一夹爪14系一体成型于第一线管12的左端周沿的多个等距分布的矩形条,第二夹爪15系一体成型于第二线管13的右端周沿的多个等距分布的矩形条。
[0028]较佳的,如图3所示,第一护线套6的左端形成长出第一线管12的第一延长管62,第一锥面61位于第一护线套6和第一延长管62的接续处;如图4所示,第二护线套7的右端形成长出第二线管13的第二延长管72,第二锥面71位于第二护线套7和第二延长管72的接续处。
[0029]较佳的,如图2所示,绝缘面盖5的底面具有嵌入容腔11的开放端的凸圈51,凸圈51的周沿绕设有防水圈(图未示出),凸圈51的外环面和容腔11的内壁之间通过防水圈连接。
[0030]较佳的,如图2所示,凸圈51的外环面在下沿设有外突的卡接头53,容腔11的内壁则设有恰供卡接头53嵌入配合的卡接槽10。
[0031]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技术的要件所做出的等同含义和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变化的实施方式均应囊括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光伏接线盒,包括绝缘外壳,以及依次串接于绝缘外壳内部的第一接线电极、单向二极管、第二接线电极,其特征在于:绝缘外壳具有顶面开放的容腔,容腔的开放端设有可拆的绝缘面盖,绝缘面盖的周沿与容腔构成水密性配合,第一接线电极、单向二极管、第二接线电极顺序布置于容腔的左右两端之间;绝缘外壳在左右两端分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一线管、第二线管,第一接线电极具有与第一线管的内端相迎的第一夹持部,第二接线电极具有与第二线管的内端相迎的第二夹持部;第一线管的左端具有沿径向弹性形变的第一夹爪,并且第一线管上螺接有第一护线套,第一护线套的内壁具有将第一夹爪径向收束的第一锥面;第二线管的右端具有沿径向弹性形变的第二夹爪,并且第二线管上螺接有第二护线套,第二护线套的内壁具有将第二夹爪径向收束的第二锥面。2.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月黄红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启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