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活性气体吸附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1075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高效活性气体吸附罐,包括罐体;罐体内设置进气腔室、活性炭吸附腔室和树脂放置腔室;进气腔室靠近罐壁一侧设置进气口、消防口和解析口;活性炭吸附腔室底部设置炭床格栅;炭床格栅上设置孔板一;活性炭吸附腔室靠近罐壁一侧设置人孔、温度变送器一和出碳口;树脂放置腔室底部设置树脂床格栅;树脂床格栅上设置孔板二;树脂放置腔室靠近罐壁一侧设置温度变送器二、压力变送器以及出脂口;罐体底部设置排液口,罐体上部罐盖上设置出气口和蒸汽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树脂滴孔成型,尾气组份不容易聚合在表面,尾气先经过树脂吸附后,剩余低浓尾气再进入活性炭吸附,极大降低废气在活性炭表面聚合导致失活现象;吸附尾气范围更广。附尾气范围更广。附尾气范围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活性气体吸附罐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高效活性气体吸附罐,属于废气治理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现在的尾气吸附治理方式多为单一吸附材料吸附气体,如活性炭、树脂、碳纤维工艺。吸附材料在尾气治理过程中,遇到特殊工况治理时往往做不到达标或者舍弃吸附工艺。如树脂吸附材料由于阻力问题,单独使用时不建议超过1米装填量,这会影响废气处理的达标性;活性炭吸附废气时,吸附效果较差且长时间的吸附容易聚合在活性炭表面,造成活性炭失活。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活性气体吸附罐,从而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活性气体吸附罐,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底部设置有底座支脚;所述罐体内设置有三个腔室,分别是进气腔室、活性炭吸附腔室以及树脂放置腔室;
[0005]所述进气腔室靠近罐壁一侧设置有进气口、消防口以及解析口;
[0006]所述活性炭吸附腔室内用于放置颗粒炭,其腔室底部设置有炭床格栅;所述炭床格栅上设置有孔板一;所述活性炭吸附腔室靠近罐壁一侧设置有人孔、温度变送器一以及出碳口;
[0007]所述树脂放置腔室内用于放置树脂颗粒,其腔室底部设置有树脂床格栅;所述树脂床格栅上设置有孔板二;所述树脂放置腔室靠近罐壁一侧设置有温度变送器二、压力变送器以及出脂口;
[0008]所述罐体底部设置有排液口,罐体上部罐盖上设置有出气口、蒸汽口以及人孔一。
[0009]进一步的,所述树脂床格栅下方设置有喷淋管;所述喷淋管下方连接有多个喷淋嘴;所述喷淋管一侧连接喷淋接口;所述喷淋接口连接消防管。
[0010]进一步的,所述孔板一与炭床格栅点焊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孔板二与树脂床格栅点焊固定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出碳口的底部与炭床格栅上的孔板一表面齐平。
[0013]进一步的,所述出脂口的底部与树脂床格栅上的孔板二表面齐平。
[0014]进一步的,树脂装填高度0.8m

1m 活性炭装填高度 1.5m

2.5m。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从而能够解决某些组份采用活性炭易聚合的难题,通过树脂滴孔成型,化学稳定性强,尾气组份不容易聚合在表面,尾气先经过树脂吸附后,剩余的低浓尾气再进入活性炭吸附,确保达标情况下,极大降低废气在活性炭表面聚合导致失活现象;吸附尾气范围更广,处理能力更大,达标性更高。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图2的A

A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0020]图中:1、罐体,11、底座支脚,12、进气腔室,121、进气口,122、消防口,123、解析口,13、活性炭吸附腔室,131、炭床格栅,132、孔板一,133、人孔,134、温度变送器一,135、出碳口,14、树脂放置腔室,141、树脂床格栅,142、孔板二,143、温度变送器二,144、压力变送器,145、出脂口,15、排液口,16、罐盖,161、出气口,162、蒸汽口,163、人孔一,2、喷淋管,21、喷淋嘴,22、喷淋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应该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0023]如图1

图4所示,一种高效活性气体吸附罐,包括罐体1;罐体1底部设置有底座支脚11;罐体1内设置有三个腔室,分别是进气腔室12、活性炭吸附腔室13以及树脂放置腔室14;
[0024]进气腔室12靠近罐壁一侧设置有进气口121、消防口122以及解析口123;
[0025]活性炭吸附腔室13内用于放置颗粒炭,其腔室底部设置有炭床格栅131;炭床格栅131上设置有孔板一132;活性炭吸附腔室13靠近罐壁一侧设置有人孔133、温度变送器一134以及出碳口135;
[0026]树脂放置腔室14内用于放置树脂颗粒,其腔室底部设置有树脂床格栅141;树脂床格栅141上设置有孔板二142;树脂放置腔室14靠近罐壁一侧设置有温度变送器二143、压力变送器144以及出脂口145;
[0027]罐体1底部设置有排液口15,罐体1上部罐盖16上设置有出气口161以及蒸汽口162。
[0028]树脂床格栅141下方设置有喷淋管2;喷淋管2下方连接有多个喷淋嘴21;喷淋管2一侧连接喷淋接口22;喷淋接口22连接消防管。
[0029]本实施例优选的,孔板一132与炭床格栅131点焊固定连接。
[0030]本实施例优选的,孔板二142与树脂床格栅141点焊固定连接。
[0031]本实施例优选的,出碳口135的底部与炭床格栅131上的孔板一132表面齐平。
[0032]本实施例优选的,出脂口145的底部与树脂床格栅141上的孔板二142表面齐平。
[0033]本实施例优选的,树脂装填高度0.8m

1m 活性炭装填高度 1.5m

2.5m,树脂+活性炭组合工艺过风流速 ≤0.15m/s。
[0034]工作原理:尾气进入吸附材料吸附时,单个吸附器内采用两个床层,一层放置树
脂,一层放置活性炭。树脂吸附性能优于活性炭,但是装填高度有限(因为树脂压降大),所以单一树脂材料不能满足达标要求。另一个床层放置活性炭,高浓尾气先进过树脂吸附后,去除率约为85%,剩余的低浓尾气进过活性炭吸附,确保尾气达标排放。由于尾气为甲基氯丙烯、丙酮废气,其质量较重,故气体从原先的罐体1的出气口161进入到罐体1中,随后依次经过树脂和活性炭的吸附,最后从进气口121出来,该过程也可反向适用于轻质量气体,当用于轻质量气体的吸附时,此时气体从进气口121进入,从出气口161出来,内部腔室放置的吸附品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配。
[0035]本技术解决了某些组份采用活性炭易聚合的难题,树脂滴孔成型,化学稳定性强,尾气组份不容易聚合在表面,尾气先经过树脂吸附后,剩余的低浓尾气再进入活性炭吸附,确保达标情况下,极大降低废气在活性炭表面聚合导致失活现象。
[003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活性气体吸附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1);所述罐体(1)底部设置有底座支脚(11);所述罐体(1)内设置有三个腔室,分别是进气腔室(12)、活性炭吸附腔室(13)以及树脂放置腔室(14);所述进气腔室(12)靠近罐壁一侧设置有进气口(121)、消防口(122)以及解析口(123);所述活性炭吸附腔室(13)内用于放置颗粒炭,其腔室底部设置有炭床格栅(131);所述炭床格栅(131)上设置有孔板一(132);所述活性炭吸附腔室(13)靠近罐壁一侧设置有人孔(133)、温度变送器一(134)以及出碳口(135);所述树脂放置腔室(14)内用于放置树脂颗粒,其腔室底部设置有树脂床格栅(141);所述树脂床格栅(141)上设置有孔板二(142);所述树脂放置腔室(14)靠近罐壁一侧设置有温度变送器二(143)、压力变送器(144)以及出脂口(145);所述罐体(1)底部设置有排液口(15),罐体(1)上部罐盖(16)上设置有出气口(161)、蒸汽口(162)以及人孔一(163)。2.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天添杨苏川秦翔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新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