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胃造口功能病号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0512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胃造口功能病号服,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病号服本体、滑槽结构、移动可视窗结构、管路固定带和收纳仓,病号服本体上开设有滑槽结构,且滑槽结构设于患者的胃部附近,移动可视窗结构滑设在滑槽结构上,滑槽结构上方设有多条管路固定带,且多条管路固定带的两端固定在病号服本体上,管路固定带的上方设有收纳仓,收纳仓的底面固定在病号服本体上,且收纳仓的下端开口。本申请根据患者的胃部位置调节移动可视窗结构在滑槽结构上的位置,方便对胃造口进行观察和后续护理;本申请还在病号服本体上设有管路固定带和收纳仓,从而固定导管位置,避免导管滑动或窜动,有效降低了脱管和拔管的发生几率。有效降低了脱管和拔管的发生几率。有效降低了脱管和拔管的发生几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胃造口功能病号服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胃造口功能病号服。

技术介绍

[0002]经皮内视镜下胃造口术(英文缩写:PEG)是一种通过内镜介导进行肠内营养或胃肠减压且无需外科手术及全身麻醉的胃造口术。目前普遍采用的PEG方法为拖出法,其主要步骤是腹部皮肤准备,静脉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充分地镇静及止痛,病人取平卧位,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证实无幽门梗阻、胃壁肿瘤及溃疡等病变后,向胃内吹气,通过内镜将胃前壁顶向腹前壁,使胃贴近腹壁。另一人辨明胃腔部位,确定穿刺点,在相应腹壁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处作浸润麻醉,切小口,用一根带套管的穿刺针从穿刺点穿刺进入胃腔,拨出穿刺针芯,留穿刺套管,将双股导线经穿刺套管内进入胃腔,内镜下用异物钳抓住导线,内镜及异物钳抓住的导线一同退出口腔,将PEG管的头端导线和引出口腔外的双股导线进行“8”字连接,然后从腹壁穿刺点部位反向牵拉双股导线,将PEG管从口腔、食管引至胃内并从穿刺部位拖出体外。此时再次插入内镜,检查PEG管内固定片的位置,注意导管内垫片有无过大的张力。检查完成后退出内镜,在腹壁外将PEG管根部装上外固定片,从而使胃壁和腹壁保持紧密的接触,将PEG管固定。
[0003]针对的临床治疗有脑血管病、神经肌肉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患儿、痴呆、颅脑外伤等,所致的长期吞咽障碍和经口摄入不足的患儿。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并能提供充分的营养支持。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呼吸呼吸功能,延长生存时间。
[0004]而其术后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现有技术中,留置在患者身上的导管无固定装置,有滑出窜动的风险。医护人员需要实时观察并及时对并发症进行处理,做好胃造口周围皮肤的护理,保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以防感染,观察造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和分泌物,并定期用生理盐水清洗消毒。上述操作均需要脱去患者身上的病号服,操作过程复杂,浪费操作时间,且容易污染病号服,造成感染。
[0005]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新型的病号服,使其既能固定导管的位置,又不用脱去病号服,就能对胃造口周围皮肤进行清理,方便进行术后护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胃造口功能病号服,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导管容易窜动而导致的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问题。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新型胃造口功能病号服,包括病号服本体、滑槽结构、移动可视窗结构、管路固定带和收纳仓,所述病号服本体上开设有所述滑槽结构,且所述滑槽结构设于患者的胃部附近,所述移动可视窗结构滑设在所述滑槽结构上,所述滑槽结构上方设有多条所述管路固定带,且多条所述管路固定带的两端固定在所述病号服本体上,所述管路固定带的上
方设有所述收纳仓,所述收纳仓的底面固定在所述病号服本体上,且所述收纳仓的下端开口。
[0009]进一步地,所述滑槽结构包括上部剪切布和下部剪切布,所述病号服本体上剪切设有所述上部剪切布和下部剪切布,所述上部剪切布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病号服本体上,所述上部剪切布的其余三端与所述病号服本体剪切分离,所述下部剪切布的下端固定在所述病号服本体上,所述下部剪切布的其余三端与所述病号服本体剪切分离。
[0010]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可视窗结构包括可视窗本体、上开孔和下开孔,所述可视窗本体的上端开设有所述上开孔,所述可视窗本体的下端开设有所述下开孔,所述上部剪切布的下端缠绕进所述上开孔内,所述下部剪切布的上端缠绕进所述下开孔内,所述可视窗本体通过所述上开孔和下开孔滑设在所述上部剪切布和下部剪切布上。
[0011]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可视窗结构还包括遮挡盖,所述遮挡盖盖设在所述可视窗本体的可视窗上,且所述遮挡盖的固定端固定设于所述可视窗本体的可视窗一侧,所述遮挡盖的外侧边缘覆盖在所述可视窗本体的可视窗的外边缘上。
[0012]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魔术贴,所述上部剪切布和下部剪切布的外侧面均设有所述第一魔术贴。
[0013]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魔术贴,所述遮挡盖的外侧边缘与所述可视窗本体的可视窗外边缘上均设有所述第二魔术贴。
[0014]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魔术贴,所述可视窗本体的两侧向外延伸设有所述第三魔术贴,所述滑槽结构的两侧也对应设有所述第三魔术贴。
[0015]进一步地,所述收纳仓靠近患者皮肤一侧设有防压力性损伤层。
[0016]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7]本申请在病号服本体上开设有滑槽结构,且在滑槽结构上滑动设有移动可视窗结构,滑槽结构设于患者的胃部附近。不同的患者的胃部位置不同,根据患者的胃部位置调节移动可视窗结构在滑槽结构上的位置,通过移动可视窗结构将导管从病号服本体穿出。患者不用脱去病号服本体,操作简单方便,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胃造口进行观察和后续护理;本申请还在病号服本体上设有管路固定带和收纳仓,将留在患者体外的导管穿过管路固定带,固定在病号服本体上。并将导管的管头穿过收纳仓的下端开口,放在收纳仓内。避免导管滑动或窜动,有效降低了脱管和拔管的发生几率。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0019]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0020]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遮挡盖打开前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遮挡盖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4]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移动可视窗结构未放置前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6]图7为移动可视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
[0028]1病号服本体;2滑槽结构;201上部剪切布;202下部剪切布;3移动可视窗结构;301可视窗本体;302上开孔;303下开孔;304遮挡盖;4管路固定带;5收纳仓;6第一魔术贴;7第二魔术贴;8第三魔术贴。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胃造口功能病号服,其特征在于,包括病号服本体(1)、滑槽结构(2)、移动可视窗结构(3)、管路固定带(4)和收纳仓(5),所述病号服本体(1)上开设有所述滑槽结构(2),且所述滑槽结构(2)设于患者的胃部附近,所述移动可视窗结构(3)滑设在所述滑槽结构(2)上,所述滑槽结构(2)上方设有多条所述管路固定带(4),且多条所述管路固定带(4)的两端固定在所述病号服本体(1)上,所述管路固定带(4)的上方设有所述收纳仓(5),所述收纳仓(5)的底面固定在所述病号服本体(1)上,且所述收纳仓(5)的下端开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胃造口功能病号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结构(2)包括上部剪切布(201)和下部剪切布(202),所述病号服本体(1)上剪切设有所述上部剪切布(201)和下部剪切布(202),所述上部剪切布(201)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病号服本体(1)上,所述上部剪切布(201)的其余三端与所述病号服本体(1)剪切分离,所述下部剪切布(202)的下端固定在所述病号服本体(1)上,所述下部剪切布(202)的其余三端与所述病号服本体(1)剪切分离。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胃造口功能病号服,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可视窗结构(3)包括可视窗本体(301)、上开孔(302)和下开孔(303),所述可视窗本体(301)的上端开设有所述上开孔(302),所述可视窗本体(301)的下端开设有所述下开孔(30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磊房萍赵玥邵诚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儿科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