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排放吸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0509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碳排放吸收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碳排放吸收装置,包括处理箱,所述处理箱设置有两个,并且两个处理箱均为矩形状设置,两个所述处理箱的一侧均连通有进气管,并且两个处理箱远离进气管的一侧均连通有出气管,两个进气管远离处理箱的一端之间连通有进气管路系统,两个出气管远离处理箱的一端之间连通有排气管路系统,处理箱的顶部设置有箱盖,箱盖的一侧通过合页与处理箱的顶部相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两个横向进出气结构的箱体组成双通道气体处理结构,并且箱体结构采用可开闭操作的顶盖结构配合,以实现对箱体内部固相填料的便捷更换,双通道可切换结构在更换过程中可保持气体处理作业的连续性。换过程中可保持气体处理作业的连续性。换过程中可保持气体处理作业的连续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排放吸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碳排放吸收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碳排放吸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碳中和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采用。碳中和是指通过碳减排,碳封存等来平衡整体经济排放量,从而实现零碳排放,碳中和能够推动绿色的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其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0003]综合处理塔器是气体处理中所常用的一种设备,通过在塔器内设置喷淋系统和填料系统,利用气体与液相介质和气体与固相填料之间的接触反应,而将气体中需去除的成分消除,其介质填料可根据需求来采用不同材料,现有技术中,综合处理塔器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将固相填料装载于塔内顶部空间,由于塔器一般为一体结构,需要通过设置于塔器侧部的人孔进行,填料装载更换操作不方便,且在填料维护作业期间需要停止气体处理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碳排放吸收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采用两个横向进出气结构的箱体组成双通道气体处理结构,并且箱体结构采用可开闭操作的顶盖结构配合,以实现对箱体内部固相填料的便捷更换,双通道切换结构在更换过程中可保持作业连续性,以解决已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种碳排放吸收装置,包括处理箱,所述处理箱设置有两个,并且两个处理箱均为矩形状设置,两个所述处理箱的一侧均连通有进气管,并且两个处理箱远离进气管的一侧均连通有出气管,两个所述进气管远离处理箱的一端之间连通有进气管路系统,并且两个出气管远离处理箱的一端之间连通有排气管路系统,所述处理箱的顶部设置有箱盖,并且箱盖的一侧通过合页与处理箱的顶部相铰接,所述箱盖远离铰接合页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挂钩,并且处理箱靠近挂钩的一面设置有与挂钩相配合的按压锁扣,所述处理箱的内部设置有填料板,采用按压锁扣与挂钩配合的形式实现箱盖与处理箱之间的连接锁定,拆装操作便捷,箱盖底部设置有柔性密封板,用于箱盖关闭后增强箱盖对处理箱顶部的密封性。
[0007]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箱的内部设置有间隔板,并且间隔板沿处理箱内部从左至右等间距设置有多个。
[0008]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相邻间隔板呈前后交错设置,并且相邻间隔板之间的间距与填料板的宽度相适配。
[0009]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箱底部靠近进气管的一侧设置有沉槽,并且位于沉槽上方的间隔板底部延伸至沉槽内部的中部。
[0010]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沉槽的底部设置有排液阀,所述箱盖顶部且位于沉
槽的上方固定连接有输液管,所述箱盖的底部且位于沉槽的正上方固定连接有与输液管相连通的喷淋管,输液管管接通处理液供液系统,供液系统可采用设有液泵的储罐,通过供液系统向输液管内输送喷淋处理液,处理液可以是氢氧化钠溶液或过氧化钠溶液。
[0011]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路系统包括进气三通阀和与进气三通阀的两个出气端相连通的进气切换管,两个所述进气切换管远离进气三通阀的一端分别与两个进气管相连通。
[0012]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管路系统包括排气三通阀和与排气三通阀的两个进气端相连通的排气切换管,两个所述排气切换管远离排气三通阀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出气管相连通。
[0013]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三通阀的出气端内部设置有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并且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电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有警报器,控制器还与进气三通阀和排气三通阀电连接,用于控制作业通道切换时的配合运行。
[0014]本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通过采用两个横向进出气结构的箱体组成双通道气体处理结构,并且箱体结构采用可开闭操作的顶盖结构配合,以实现对箱体内部固相填料的便捷更换,双通道可切换结构在更换过程中可保持气体处理作业的连续性。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已知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已知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0017]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0018]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俯视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处理箱结构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处理箱内部结构的正视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处理箱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0022]附图标记:1、处理箱;2、进气管;3、出气管;4、箱盖;5、挂钩;6、按压锁扣;7、填料板;8、间隔板;9、沉槽;10、排液阀;11、输液管;12、喷淋管;13、进气三通阀;14、进气切换管;15、排气三通阀;16、排气切换管;17、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18、控制器;19、警报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参照图1至图4,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碳排放吸收装置包括处理箱1,处理箱1设置有两个,并且两个处理箱1均为矩形状设置,两个处理箱1的一侧均连通有进气管2,并且两个处理箱1远离进气管2的一侧均连通有出气管3,两个进气管2远离处理箱1的一端之间连通有进气管路系统,并且两个出气管3远离处理箱1的一端之间连通有排气管路系统,处理箱1的顶部设置有箱盖4,并且箱盖4的一侧通过合页与处理箱1的顶部相铰接,箱盖4远离铰接合页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挂钩5,并且处理箱1靠近挂钩5的一面设置有与挂钩5相配合的按压锁扣6,处理箱1的内部设置有填料板7,排气三通阀15排气口可连通负压风机。
[002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碳排放吸收装置的使用过程如下:
[0026]使用时,将需要处理的气体通过进气三通阀13输送,经与进气三通阀13一个出气端连通的进气切换管14送入处理箱1,供液系统通过输液管11向喷淋管12内输送处理液,经喷淋管12对气体进行喷淋,喷淋后的气体继续通过填料板7与固相填料中和,最后经其中一个排气切换管16及排气三通阀15排放,排放的气体可通过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17检测其浓度,当其浓度值过高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排放吸收装置,包括处理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箱(1)设置有两个,并且两个处理箱(1)均为矩形状设置,两个所述处理箱(1)的一侧均连通有进气管(2),并且两个处理箱(1)远离进气管(2)的一侧均连通有出气管(3),两个所述进气管(2)远离处理箱(1)的一端之间连通有进气管路系统,并且两个出气管(3)远离处理箱(1)的一端之间连通有排气管路系统,所述处理箱(1)的顶部设置有箱盖(4),并且箱盖(4)的一侧通过合页与处理箱(1)的顶部相铰接,所述箱盖(4)远离铰接合页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挂钩(5),并且处理箱(1)靠近挂钩(5)的一面设置有与挂钩(5)相配合的按压锁扣(6),所述处理箱(1)的内部设置有填料板(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排放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箱(1)的内部设置有间隔板(8),并且间隔板(8)沿处理箱(1)内部从左至右等间距设置有多个。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碳排放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间隔板(8)呈前后交错设置,并且相邻间隔板(8)之间的间距与填料板(7)的宽度相适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碳排放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箱(1)底部靠近进气管(2)的一侧设置有沉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键滨向德华李淑娟李如堂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滨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