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999660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旋转格栅、清洗单元、控制器、排污单元、动力单元;固定支架为对称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末端通过第三横梁连接,第一横梁的底部连接金属网,第二横梁的底部连接第一立柱,第三横梁的顶部连接平行设置的第四立柱和第五立柱,第四立柱和第五立柱通过斜梁连接,第四立柱上焊接第五横梁;第一立柱、第四立柱、第五立柱的末端均连接轴承,第三横梁、第一立柱、第四立柱、第五立柱、斜梁、第五横梁的数量均为2根。该发明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装置,降低了了人工冲洗不彻底、不及时影响生产和淹没泵房的风险隐患,减少清洗人员的工作量。减少清洗人员的工作量。减少清洗人员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采用双膜法“MF+RO”组合脱盐工艺,将市政污水厂二级出水深度处理成为高品质工业用再生水,此工艺的第一道重要预处理环节是原水池进水格栅。现有的进水格栅结构简单,由镀锌角钢及铁丝网焊接而成,主要拦截总进水中较大悬浮物质,存在易腐蚀、使用周期短和局部损坏导致全网更换问题;进水格栅的筛网清洗过程存在网上附着污染物脱落及进水无拦截问题,影响预处理效果;尤其是进水水质较差时,格栅需每日由天车吊起,手动搬运至室外用水管和刷子进行清洗,每次作业费时间、操作不便,频繁操作特种设备对作业者要求较高,存在安全风险;另外人工冲洗不彻底、不及时会影响生产,存在淹没泵房的风险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原水池进水格栅清洗困难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旋转格栅、清洗单元、控制器、排污单元、动力单元;
[0006]固定支架为对称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末端通过第三横梁连接,第一横梁的底部连接金属网,第二横梁的底部连接第一立柱,第三横梁的顶部连接平行设置的第四立柱和第五立柱,第四立柱和第五立柱通过斜梁连接,第四立柱上焊接第五横梁;第一立柱、第四立柱、第五立柱的末端均连接轴承,第三横梁、第一立柱、第四立柱、第五立柱、斜梁、第五横梁的数量均为2根;
[0007]第一立柱末端的轴承上安装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外周套设第一齿轮,第一转轴与第一齿轮通过键连接;第五立柱末端的轴承上安装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外周套设第二齿轮,第二转轴与第二齿轮通过键连接,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数量均为2个;
[0008]第二转轴的外周还套设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第二转轴与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均通过键连接;
[0009]旋转格栅包括第一传送链和至少两个矩形框,传送链的周向伸出固定板,固定板上开设销孔,矩形框通过销钉固定于第一传送链的外侧,矩形框沿第一传送链的外周成环形排列,矩形框内嵌入格栅,第一传送链套设于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外周,与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
[0010]清洗单元包括滚刷、喷嘴、管路,第四立柱末端的轴承上安装第三转轴,滚刷和第五齿轮均套设于第三转轴的周向,与第三转轴通过键连接,第三齿轮和第五齿轮通过第二传送链连接,管路安装于第五立柱上,管路上安装喷嘴,喷嘴与滚刷相对设置;
[0011]动力单元包括电连接的电机和减速器;减速器与第四齿轮通过第三传送链连接;
[0012]控制器与电机电连接;
[0013]排污单元包括集污器和排污管,集污器安装于第五横梁上,集污器位于滚刷的底部,集污器的底部连接排污管。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五横梁上安装第一液位探测器,第一横梁上安装第二液位探测器,第一液位探测器和第二液位探测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立柱上安装链条固定架,链条固定架包括防变形柱,防变形柱内开设通槽,第一传送链的下部嵌入通槽内。
[0016]进一步地,所述防变形柱的数量为4个。
[0017]进一步地,所述管路的数量为2个,分别用于通入水和压缩空气。
[0018]进一步地,所述通入水的压力为0.3MPa。
[0019]进一步地,所述通入水中添加除藻剂。
[0020]进一步地,所述污水处理装置的底部插入原水池中,污水处理装置的后侧与原水池内壁之间插入过滤格栅。
[0021]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清洗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2]步骤一:第一液位探测器与第二液位探测器分别检测液位信息并传输至控制器,当两者的液位差大于100mm时,控制器驱动电机工作,电机通过减速器带动第二转轴旋转,旋转格栅转动;
[0023]步骤二:开启喷嘴,高压空气或水流对旋转格栅进行喷射,滚刷对旋转格栅进行清洗,清洗的脏污进入集污器,经排污管排出。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5](1)本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装置,通过设计旋转格栅,并将过滤格栅挪到后侧互为备用,保证预处理需求,解决了格栅清洗过程中网上附着污染物脱落及无拦截导致的对后面工艺的影响;旋转格栅采用更耐腐蚀304不锈钢网带,可提高寿命和劳动效率,降低成本,孔径为16目,更小孔径提升了进水水质;通过优化固定支架不锈钢框架,制作可就地手动旋转格栅网带,配置耐腐蚀及不同形式的轴承、轴,通过电机及减速机传动驱动齿轮、传送链和旋转格栅转动,同时滚刷旋转配合利用高压喷嘴对旋转格栅进行冲洗,洗扫掉落的污堵物被集污器收集,并排放到污水井内,由排污泵统一排出;
[0026](2)本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装置,智能、安全、省力、低碳,减少了人工冲洗不彻底、不及时影响生产和淹没泵房的风险隐患;解决清洗频繁天车起吊、搬运困难的难题,减少员工的工作量,降低天车抽提格栅作业过程的危险系数。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污水处理装置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污水处理装置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固定支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6为旋转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7为旋转格栅的局部放大图;
[0034]图8为矩形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中,1

固定支架;11

第一横梁;12

第二横梁;13

第三横梁;14

金属网;15

第一立柱;16

第四立柱;17

第五立柱;18

斜梁;19

第五横梁;2

旋转格栅;21

第一传送链;22

矩形框;23

固定板;3

清洗单元;31

滚刷;32

喷嘴;33

管路;34

第二传送链;4

排污单元;41

集污器;42

排污管;51

第一转轴;52

第一齿轮;53

第二转轴;54

第二齿轮;55

第三齿轮;56

第四齿轮;57

减速器;58

第三传送链;6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固定支架(1)、旋转格栅(2)、清洗单元(3)、控制器、排污单元(4)和动力单元;固定支架(1)为对称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的末端通过第三横梁(13)连接,第一横梁(11)的底部连接金属网(14),第二横梁(12)的底部连接第一立柱(15),第三横梁(13)的顶部连接平行设置的第四立柱(16)和第五立柱(17),第四立柱(16)和第五立柱(17)通过斜梁(18)加固,第四立柱(16)上焊接第五横梁(19);第一立柱(15)、第四立柱(16)、第五立柱(17)的末端均连接轴承,第三横梁(13)、第一立柱(15)、第四立柱(16)、第五立柱(17)、斜梁(18)、第五横梁(19)的数量均为2根;第一立柱(15)末端的轴承上安装第一转轴(51),第一转轴(51)的外周套设第一齿轮(52),第一转轴(51)与第一齿轮(52)通过键连接;第五立柱(17)末端的轴承上安装第二转轴(53),第二转轴(53)的外周套设第二齿轮(54),第二转轴(53)与第二齿轮(54)通过键连接,第一齿轮(52)和第二齿轮(54)的数量均为2个;第二转轴(53)的外周还套设第三齿轮(55)和第四齿轮(56),第二转轴(53)与第三齿轮(55)和第四齿轮(56)均通过键连接;旋转格栅(2)包括第一传送链(21)和至少两个矩形框(22),第一传送链(21)的周向伸出固定板(23),固定板(23)上开设销孔,矩形框(22)通过销钉固定于第一传送链(21)的外侧,矩形框(22)沿第一传送链(21)的外周成环形排列,矩形框(22)内嵌入格栅,第一传送链(21)套设于第一齿轮(52)和第二齿轮(54)的外周,与第一齿轮(52)和第二齿轮(54)啮合;清洗单元(3)包括滚刷(31)、喷嘴(32)、管路(33),第四立柱(16)末端的轴承上安装第三转轴,滚刷(31)和第五齿轮均套设于第三转轴的周向,与第三转轴通过键连接,第三齿轮(55)和第五齿轮通过第二传送链(34)连接,管路(33)安装于第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凯李利华蒋玉明石晔崔勇李旭魏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亦庄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