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零损耗深度限流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99713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零损耗深度限流保护装置,涉及保护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之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顶端一侧设置有控制柜,控制柜的一侧设置有多个保护装置,控制柜的内部设置有制冷机构;制冷机构包括送气管、制冷装置、弧形管、导流管、引导板和分隔板,控制柜的内部底端设置有制冷装置,制冷装置的底端设置有送气管,保护装置包括固定座、快速断路器、筒式换流器和限流电抗器,固定座的底端与底座的顶端相接触,固定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快速断路器。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零损耗深度限流保护装置,保证了降温效果的同时还减少了液态水对内部元件的影响,并且涡流盘作用力方向与动触头运动方向同轴,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合闸和分闸的操作。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合闸和分闸的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零损耗深度限流保护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保护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零损耗深度限流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电力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短路电流一般为额定电流的十几倍,这给变压器、发电机、断路器、输电线路等电气设备造成很大危害,而目前较为经济实用的真空断路器的开断能力均在40KA以下,开断时间需要几十毫秒。随着用电负荷大举攀升,主变压器容量也相应增大,电网系统面临的短路电流已经接近和达到负载真空断路器的较大使用极限,这样会影响到各个装置的安全性,而零损耗深度限流保护装置可以解决目前的困境。
[0003]目前市场上的零损耗深度限流保护装置通常都是通过快速断路器来完成短时间内分闸、合闸等操作的,并且还通过控制柜内部的变压器加大阻抗来解决限流和损耗的问题,但是由于光加大阻抗,电动力减少甚微,并且限流的深度也不够,还带来了有功无功损耗、投资成本上升等问题,导致不能有效的保护发电机、变压器等主要电气设备。
[0004]但是现有的零损耗深度限流保护装置在正常工作时,内部各个元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热量堆积在保护装置内部会影响元件的正常工作,因此需要设计一个制冷机构对保护装置进行降温,但是在降温的过程中,冷气和热空气接触,内部的气态水会凝结成液态水,滴落在元件上,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保护装置通常都是直接使用内部的快速断路器来完成分合闸功能,但是分合闸的速度较慢,不能快速准确的解决限流问题,从而导致防护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零损耗深度限流保护装置,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现有的零损耗深度限流保护装置在正常工作时,内部各个元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热量堆积在保护装置内部会影响元件的正常工作,因此需要设计一个制冷机构对保护装置进行降温,但是在降温的过程中,冷气和热空气接触,内部的气态水会凝结成液态水,滴落在元件上,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保护装置通常都是直接使用内部的快速断路器来完成分合闸功能,但是分合闸的速度较慢,不能快速准确的解决限流问题,从而导致防护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本专利技术之一种零损耗深度限流保护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一侧设置有控制柜,所述控制柜的一侧设置有多个保护装置,所述控制柜的内部设置有制冷机构;
[0007]所述制冷机构包括送气管、制冷装置、弧形管、导流管、引导板和分隔板,所述控制柜的内部底端设置有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的底端设置有送气管,所述送气管的底端延伸至底座的内部,所述送气管的一侧连通设置有弧形管,所述控制柜的内部底端另一侧倾斜设置有微型电机,所述微型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旋转叶片,所述制冷装置的顶端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内部开设有多个开口,所述开口的内部均设置有倒V型的吸水网,所
述限位板的内部设置有吸热层,所述限位板的顶端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的内部开设有流通槽,所述流通槽的中部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端设置有引导板,所述引导板的顶端宽度大于底端宽度,所述流通槽的底端设置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底端延伸至底座的内部;
[0008]所述保护装置包括固定座、快速断路器、筒式换流器和限流电抗器,所述固定座的底端与底座的顶端相接触,所述固定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快速断路器,所述快速断路器的中部设置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的中部设置有上拉杆,所述上拉杆的顶端设置有动触头,所述动触头的底端两侧对称设置有波纹管,所述动触头的顶端设置有静触头,所述上拉杆的底端设置有拉杆绝缘子,所述拉杆绝缘子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下拉杆,所述下拉杆的表面设置有衔铁,所述衔铁的顶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合闸保持永磁铁,所述衔铁的底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分闸保持永磁铁,所述分闸保持永磁铁的底端设置有分闸线圈,所述分闸线圈的底端设置有涡流盘,所述涡流盘的底端设置有合闸线圈,所述快速断路器的顶端设置有筒式换流器,所述筒式换流器的顶端设置有限流电抗器。
[0009]优选地,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环形管,所述环形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送气管的底端相连接,所述环形管的顶端对称设置有多组进风管,每组所述进风管的顶端延伸至对应固定座的内部,且所述进风管的顶端均设置有C型管,两个所述C型管相对设置,且两个所述C型管的顶端设置有保护盖板,所述保护盖板的顶端设置有阻隔板,所述阻隔板的内部倾斜设置有多个倾斜板。
[0010]优选地,所述固定座的内部底端呈凸起状,且所述固定座的内部底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横截面为U型,且所述出水管的一端延伸至固定座的外部。
[0011]优选地,所述分隔板的一侧垂直设置有多个承重板,所述限位板的顶端一侧设置有电缆配套装置,其中两个所述承重板的顶端均设置有电压传感器,所述分隔板的中部设置有穿墙套管,所述穿墙套管的底端设置有电流传感器。
[0012]优选地,多个所述承重板平行设置,且所述承重板的内部沿相同间隔开设有多个散热孔,且所述散热孔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孔。
[0013]优选地,所述弧形管的顶端正上方设置有开口,且所述旋转叶片的中轴线延长后与开口相交。
[0014]优选地,所述出水管的两端高度不同,所述出水管延伸进固定座的一端高于另一端,且两个所述出水管沿固定座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0015]优选地,所述环形管的底端设置有微型管道,所述微型管道的底端与导流管的底端重合。
[0016]优选地,所述快速断路器的外壳的材质为陶瓷。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制冷机构的设置,由于制冷装置的底端设置有送气管,送气管的一侧连通设置有弧形管,弧形管的顶端高于另一端,这样在制冷装置工作时,冷风通过送气管进入弧形管,随后再排出,在排出的过程中,部分气态水被弧形管的形状限制,粘附在弧形管的内壁上,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运输,控制柜的内部底端另一侧倾斜设置有微型电机,微型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旋转叶片,由于温度较低的气体一般都在下方,微型电机带动旋转叶片转动,可以更好的带动冷气向上运输,制冷装置的顶端设置有限位板,限位板的内部
开设有多个开口,开口的内部均设置有倒V型的吸水网,限位板的内部设置有吸热层,冷气通过开口进入控制柜的上方,并且冷气在通过开口时,气态水会粘附在吸水网上,形成水滴后滴落,吸热层在冷气的影响下,温度会逐渐降低,并且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可以缓慢中和外界的热空气,提高了冷气的利用率,再由于限位板的顶端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的内部开设有流通槽,流通槽的中部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的顶端设置有引导板,引导板的顶端宽度大于底端宽度,流通槽的底端设置有导流管,冷气随着风力和压力逐渐向上运输,直至控制柜的内部顶端,此时凝结的液态水会通过引导板送至流通槽中,再被导流管送出,这样保证了降温效果的同时还减少了液态水对内部元件的影响。
[0019]2.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快速断路器的设置,快速断路器的中部设置有密封板,密封板的中部设置有上拉杆,上拉杆的顶端设置有动触头,动触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零损耗深度限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顶端一侧设置有控制柜(2),所述控制柜(2)的一侧设置有多个保护装置,所述控制柜(2)的内部设置有制冷机构;所述制冷机构包括送气管(7)、制冷装置(8)、弧形管(9)、导流管(10)、引导板(15)和分隔板(16),所述控制柜(2)的内部底端设置有制冷装置(8),所述制冷装置(8)的底端设置有送气管(7),所述送气管(7)的底端延伸至底座(1)的内部,所述送气管(7)的一侧连通设置有弧形管(9),所述控制柜(2)的内部底端另一侧倾斜设置有微型电机(11),所述微型电机(11)的输出端设置有旋转叶片(12),所述制冷装置(8)的顶端设置有限位板(13),所述限位板(13)的内部开设有多个开口(132),所述开口(132)的内部均设置有倒V型的吸水网(133),所述限位板(13)的内部设置有吸热层(131),所述限位板(13)的顶端设置有分隔板(16),所述分隔板(16)的内部开设有流通槽(162),所述流通槽(162)的中部设置有固定板(161),所述固定板(161)的顶端设置有引导板(15),所述引导板(15)的顶端宽度大于底端宽度,所述流通槽(162)的底端设置有导流管(10),所述导流管(10)的底端延伸至底座(1)的内部;所述保护装置包括固定座(3)、快速断路器(4)、筒式换流器(5)和限流电抗器(6),所述固定座(3)的底端与底座(1)的顶端相接触,所述固定座(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快速断路器(4),所述快速断路器(4)的中部设置有密封板(404),所述密封板(404)的中部设置有上拉杆(405),所述上拉杆(405)的顶端设置有动触头(402),所述动触头(402)的底端两侧对称设置有波纹管(403),所述动触头(402)的顶端设置有静触头(401),所述上拉杆(405)的底端设置有拉杆绝缘子(406),所述拉杆绝缘子(40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下拉杆(407),所述下拉杆(407)的表面设置有衔铁(409),所述衔铁(409)的顶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合闸保持永磁铁(408),所述衔铁(409)的底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分闸保持永磁铁(410),所述分闸保持永磁铁(410)的底端设置有分闸线圈(411),所述分闸线圈(411)的底端设置有涡流盘(412),所述涡流盘(412)的底端设置有合闸线圈(413),所述快速断路器(4)的顶端设置有筒式换流器(5),所述筒式换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张胜秀朱玲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辉达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